当归四逆汤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篇。条中原文指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互为表里,故其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从阴则寒化。从阳则热化,或阴阳错杂,寒热混淆。当归四逆汤本为桂枝汤的变方,其主症为荣表虚寒,血虚寒凝可知,由于素体血虚,厥阴经络为寒邪凝滞,致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临床上属于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而见症又各有不同,医者临症时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等都有报导,余临症中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属于厥阴范畴的各种阴疽往往获效如:乳疽、子疽,耳前后疽,颈部疽及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案例如下:
一、乳疽
苟素清 女 45 成都东风糖菓厂工人
1977 年 11 月 27 日,初诊,近曰右乳房现包块,发展很快微痛,触诊:右乳上包块 9 x 5cm 色块右上方重叠一小包块 2 x 2cm。质中硬,皮色不变,触痛,脉微细,苔薄白。
【症属】厥阴表寒,血凝气滞所致乳疽。
【方药】当归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细辛6g 木通10g 橘、荔核各 10g。二付。
又于包块较大嘱我西医检查,明确包块性质,次日即赴华西医大检查。
1977 年 11 月 25 日,川医(华西医大)病历记载:右乳腺包块发现三天。PE 右乳上象限有 7 x 3 x 1.5cm 大块,而此包块上端有 1.5cm 大,圆形光滑活动包块中硬,R:建议:手术活检(病员目前不愿做)观察:若长大快仍需手术。川医门诊手术单:病历摘要同上。诊断:右乳包块待诊,手术名称:右乳包块活检,预约时间 1977 年 12 月 8 日,上午病员已缴费。川医病理组织送验单:病历摘要同上,送验材料组织名称:右乳包块固定液 10%福尔马林。临床诊断:右乳包块待诊。
1977 年 12 月 20 日,病员因感冒来诊,述:服上次中药二付包块消失。
苏连中 女 50 成都化学试剂厂工人
1975 年 1 月 26 日,初诊,双乳房鸽蛋大包块各一个包块已数年,去年服我中药后消失,最近因呕气后开始复发,不红、痛。脉沉细,苔薄白。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橘核10g 荔枝核10g。二付。
1975 年 2 月 1 日,二诊,包块已不痛,并且缩小变软。原方二付。
二、横痃(腹股沟疝)
任西进 女 20 其母成纺厂工人
1979 年 12 月 17 日,初诊,其母述:孩子发育不好只能简单语言,月经已停半年多,经常腹痛以为虫痛未介意,最近加剧。经西医检查,发现右腹股沟包块 6 x 3cm。左腹股沟包块 4 x 4cm,颈部腋下有豆大包块数粒,面色胱光消瘦,肢冷小便少。脉沉细微数无力。舌偏红,苔白。
【症属】厥阴寒凝血滞。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橘荔核各 10g。二付。
1979 年 12 月 24 日,月经已来,四肢已温,包块已软而且缩小,原方再四付痊愈。
三、子疽
张子俊 男 50 成都市 12 中字干部
1974 年 10 月 17 日,初诊:今年八月睪丸隐痛,经华西医院检查诊断:付睪结核。目前仍痛,左侧睪丸较右侧硬而大,不红而胀。脉沉细,苔薄白。
【症属】厥阴受寒,厥阴经络循阴器,故气血凝结所致子疽。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橘荔核各 10g。16 付后痊愈。
付行 男 成都七一塑料厂工人
1975 年 1 月 22 日,左侧睪丸,红肿痛,左腹股沟红肿痛数日,经西医检查诊断:左侧付睪炎,小便黄,脉细弦,苔白黄。
【症属】厥阴寒热错杂为病。
【方药】当归四逆汤合龙泻肝汤加荔橘核各10g 四付痊愈。
四、结喉疽
张鹏 男 7 父母均系长征航校教师
1978 年 2 月 28 日,母代述:孩子颔下喉部正中发现包块一年多,曾在北京三所医院及成都四所医院诊治,服过一些中药及小金丹无效。各医院都认为孩子长大后必须手术。目前发展较大,包块在颔下颈部正中 3.5 x 3.5cm 皮色不变。质中硬不痛。脉沉细弦。苔薄白。
【症属】厥阴表寒,气血凝结所致。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荔橘核各10g 共五诊 12 付痊愈。
五、颈部及耳前后疽
李秀明 女 41 成都市胜利村玻璃制品组工人
1978 年 4 月 22 日,初诊,颈部包块一年,在其他医院诊治无效,据华西医大病历记载:右颈部大小不等包块四个,发现一年多,反复时好时坏,时大时小,有时耳痛无头痛,不咳嗽无结核。病史:右侧经常牙痛,右下颔角后淋巴 4cm。活动舌会厌外侧壁有一小颗粒淋巴增大,用过抗菌素无效。诊断:颈淋巴结肿大,原因待诊(排除 T.B)包块痛,压痛,中硬皮色不变。脉沉细,苔薄白。
【症属】厥阴表寒,气血凝滞。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荔橘核各10g。二付。痛止,八付痊愈。
汪孝明 女 30 工农兵中学
1975 年 5 月 17 日,耳前后包块发现半月余,微痛不红,耳后 2 x 2cm,耳前 1 x 1cm。脉沉细,苔薄白。
【症属】厥阴表寒,气血凝滞所致。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荔橘核各10g。二付。共三诊六付痊愈。
七、骨结核数年,右腿萎缩、冻疮
杨振国 男 4 广东人父母经商来成都
1992 年 1 月 7 日,父母带孩子述:早上四点半钟,孩子哭叫足疼痛剧,发现双足发烧,不能触摸,热度很高,是否扭伤(隐瞒病情),经查看,双足紫黑无灼热感,双足有冻疮,手指凉,苔白腻,脉细欲绝。
【症属】厥阴受寒,气血循环受阻。
【方药】当归四逆汤,原方加吴茱萸6g 苍术10g 黄柏5g 砂仁10g 独活10g 牛膝10g。二付。
1992 年 1 月 11 日,服药当日夜间孩子已说不痛,灼热大减,可以自己下床小便,次曰双足颜色转入正常,活动自如,冻疮也消失,纳增,前两天一食只吃两三匙,晚开始吃两小碗,每晚睡后磨牙。
由于看到孩子的效果,开始说孩子大腿外侧患骨结核二年,右腿已经萎缩,现要求继续治疗右腿萎缩,防止骨结核复发。
原方去牛膝、独活加建曲、淮山、二芽。二付。
1992 年 1 月 16 日,三诊颈部左右侧淋巴数个,现只剩右侧一个,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缩小,现 1.5 x 1.5cm 双侧各一个,以前都隐瞒未说,饮食明显增加。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砂仁10g 苍术10g 牡蛎20g 淮山20g 建曲10g 二芽各10g。二付。
1992 年 1 月 21 日,当归四逆汤加牡蛎30g 白芥子10g 炮姜10g 砂仁10g 吴茱萸10g。二付。
1992 年 1 月 31 日,当归四逆汤加白芥子10g 炮姜10g 肉桂5g 砂仁10g 苍术10g。二付。
再诊一次后,诸症痊愈,综上病情总不外厥阴太阴寒邪至极,气血凝滞变生各种阴疽,脾属太阴,脾主肌肉,脾土虚寒,寒主收缩,故食欲不振,肌肉随之萎缩,根据厥阴太阴之理处方用药,故此案病愈神速。
以上所述各类阴疽,部位各有不同,但都是厥阴经络循行的范围之内,其发病机理相同,俱属厥阴表寒,气血凝滞经络所致,故以同一方药加减治之,均获速效。阴疽治法宜温经散寒通络,寒邪去气血运行复常,阴疽自消,故当归四逆汤为对症之方药。此方取桂枝汤并以当归为君,厥阴主肝为血室也,意在温肝通郁,而必以桂枝白芍疏浚经气之源,用细辛木通者细辛极辛能通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腑。木通性极通,能利关节,内通窍而又通营,故二药能畅达经气之流,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不用生姜者恐辛过甚而迅散也。合而用之为养血通络,温经散寒之剂,橘核荔枝核为治疝瘕之要药,主散寒湿结气,并有以核攻之意,加于方药中效更速。
《伤寒论》厥阴篇条文指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今释,陆渊雷氏指出,此方症,以热手按其腹则发蛙鸣,又病人自觉腹中或左或右有冷处,或自腰自股或一体一足觉冷者,用此方之标准也。但脉细欲绝,手足厥寒更是用此方症的命脉。凡桂枝汤症而血份闭塞者用之有效,本方症腹皮拘挛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状,且有左脐旁天枢(穴名在脐傍各二寸),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散,当归建中汤之症,凡于上述之少腹腰间有结聚而手足冷脉细微无力者,当归四逆汤症也。细辛能散中焦冷气,排除仰塞胃口之水气,木通能引其水下利小便而通关节以导阳气,此方以当归为主和以芍药甘草二味,亦能解腹中之结血挛引,此方用于纯血痢,但下血便者,伤寒下血虫为恶候(指肠出血),然与痢疾下血不同,以此汤愈之。休息痢来自疝者,此汤所主,黑便与血交下者,此汤有效,五泻当归四逆真武所主也,用此二方不效者死症也。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指停痰宿水之类内有久寒者在男子疝瘕,在妇人为带下之类是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治阴(病去丙加頺)大如斗,诸药不效者,治产妇恶露绵延不止,身热头痛腹中冷痛呕而微痢,腰脚酸麻或微肿者,此条但言久寒不详其症或指吐利为说,经前人之实践,或宿饮滞于中焦成吐酸吞酸,或冷气冲逆迫心下攻胸脇令干呕吐涎沫或腹痛或吐痢或转筋,妇人冷血滞,经水短少腹中拘挛时迫心下脇下肩背强急头项重痛之类,概为久寒所致,审其脉症得手足寒脉微细者,此方无有不效。
一老翁一夕患转筋其症胸腹拘急,背膊强头脑痛,口舌干燥,试弄舌濡唇则忽转筋脉直(舌强也)欲死,诊之曰脉濇转筋可用此汤,翌夕复常。
病者一曰患头痛如感冒状,次曰讝语烦躁不得眠,其翌周身厥冷,诊之,脉细欲绝眼中赤四肢强直,口不能言而呕,与此汤食顷呕止,诸症稍差,但心下如石硬,按之痛,不欲触手,更与桃仁承气汤二帖,大便通快病除。
一男子寒热六七日讝语不便至八九日昏冒不能言,舌上黑,腹胀满,按之痛不可忍,干呕食不下,四肢不得伸屈,与此汤兼用桃仁承气汤,大下黑物,黑苔去神气复。诸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