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本方是为伤寒表实无汗,兼内有水气而设,其症脉浮紧,头痛、身痛、发无汗、恶寒之表邪未解,而兼心下有水气故或渴或痢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均为水邪在里为患,其病机由于素体有饮邪,外感风寒表实,故外寒内饮同病,小青龙汤即外解表寒内散水饮,表里双解之剂。
【方药】麻黄、桂枝、白芍、甘草、法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方义】方中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干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散寒降逆为辅,配以酸歛之白芍五味子,一散一开一歛,散中有收,既可制麻桂之耗散太过。又可防姜夏之温燥伤阴,甘草调和诸药安内攘外,合而为方,可解表散饮,止咳平喘之剂。临床中凡属表寒内饮无汗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悉投以此方随症加减治之。举案如下。
代某某 男 51 成都光天华食品厂
1980 年 4 月 22 日,感冒后咳嗽气喘 10 余日,胃腕痞塞,双侧胸痛,吐痰清稀,溲少。脉细弦长,苔白腻。
【辨症】外邪内饮,邪轻饮重之溢饮。
【治宜】外解表寒内散饮邪,表邪轻去麻黄,喘者加杏仁,溲少加茯苓。
【方药】桂枝10g 白芍10g 法夏10g 甘草10g 炮姜6g 五味子6g 细辛3g 杏仁10g 茯苓12g。二付。
1980 年 4 月 25 日,咳嗽、气喘、胸痛诸症悉愈,今日腰痛来诊。
杨某某 男 四川省党校
1975 年 6 月 15 日,咳嗽 10 多年,或许 20 年,晨起痰多,喉痒,胸闷不适,喘而悸无汗。脉右寸沉弦而紧,左寸沉弦尺沉紧。苔白。
【辨症】痰饮素盛新感表实。
【治宜】解表袪邪,降逆蠲饮。
【方药】麻黄10g 桂枝10g 白芍10g 法夏10g 甘草10g 炮姜6g 细辛6g 五味6g 生石膏30g。二付。
1980 年 4 月 28 日,咳嗽好转,喉痒愈,喘悸好,头眩脇胀。
【方药】柴胡25g 法夏10g 黄芩10g 甘草10g 炮姜6g 细辛6g 五味子6g。二付。
1980 年 5 月 2 日,诸症好转,微咳。原方二付。
《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气,此乃饮水所化之留饮,形虽似水而有粘滞之性,又与外感互相胶漆,是以有以下种种诸病也。干呕者水气粘滞于胃口也,发热者水气变为寒饮,迫心肺之阳外越也。咳者水气浸入肺中也,渴者水气不能化津液上潮也,痢者水气溜入大肠作泻也,噎者水气变为寒痰,梗塞咽喉也,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水气凝结膨胀于下焦也,喘者肺中分支细管皆水气所弥漫也。以上是张锡纯对小青龙汤主治的各种或然症的分析,说明其病机主要是心下有水气,这水气对人体各脏器的影向以及反映各种不同的症状,提供业医者参考。
【方药分析】小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伤寒兼水饮症。本症的主要病理表现是外寒内饮,即伤寒表不解,内有水气。伤寒表不解,指脉紧,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等,伤寒表实症仍在;心下有水气,指心下部有寒饮内蓄。水饮致病变化多端,扰于胃脘,胃气上逆则干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故干呕发热,咳嗽喘逆是外有表邪,内挟水饮的表现。小青龙汤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解表通阳散寒之功;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化饮,与干姜相配,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上药皆为辛温又恐辛散耗阴动阳,故以五味子歛肺止咳;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芍药酸歛护阴,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故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伤正,以奏外散风寒,内除水饮之功。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正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仲景治寒饮,常将三药同,取干姜、细辛散水寒之邪;五味子歛肺气之逆,一收一散,散中有收,正邪兼顾,止其咳喘恰到好处。五味子歛肺滋肾与麻黄相伍,具有宣散与收歛并举之功。诸药相合,在外专行开表以散寒,在内独散心下之水气,堪称解表化饮之剂。水饮致喘的辨症依据:
①患者面部有水色、水斑、水气出现。所谓水色,指面部青暗色,或下眼睑处呈青暗;所谓水斑,指面部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著;所谓水气,指面部虚浮,眼睑轻肿,或下眼睑如卧蚕状。
②咳喘痰多呈白色泡沫稀痰。
③脉弦舌,苔水滑,此为水苔。
④冬季寒冷时复发加重。
⑤其它见症如气短、憋闷,重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千金方》:小青龙汤治妇人霍乱呕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治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息,呕吐涎沫。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于杂病之腹胀水肿症,以发汗利水。
《经方实验录》:身热重,头痛恶寒甚,当重用桂,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现代用本方治疗医诊断的: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炎,百日咳等属于外寒内饮者,都取得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