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大青龙汤

曾荣修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本方是为伤寒、中风、营卫两伤表实无汗而兼里热烦燥者而设。太阳中风,风伤于卫,太阳伤寒,寒伤于营,其论已详于上中二篇。兹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者,列于下篇,其病机由于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营卫兼病,惟其症均无汗,而烦燥故为实邪,所以立大青龙汤两解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然必审其脉不微弱无少阴症者,乃可与之。

【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枣、生姜

【方义】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石膏以除烦热,姜枣以调营卫,合而为方,外解郁闭之风寒,内解郁闭之烦热,此为两解表里之剂。临床中属于风寒外闭兼内热,烦燥表实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加减治之。举案如下。

杨某某 57 女成都电信路老四号

1979 年 10 月 31 日,昨日开始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微呕、眼干、鼻干、胃脘痞、二便正常。脉浮紧双关微滑大,苔薄白。

【辨症】太阳阳明表实症。

【治宜】双解太阳阳明表邪。

【方药】葛根15g 麻黄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一付。

1979 年 11 月 1 日,仍头痛,只太阳穴不能著枕,头顶剧痛、身痛、喉痛、口干喜热饮、心烦、恶风寒发热无汗,体温 38 度,胃脘痞、溲黄,脉浮紧关滑,苔微腻。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大青龙汤双解之。

【方药】麻黄6g 桂枝6g 生石膏30g 杏仁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一付。

1979 年 11 月 2 日,微汗出,诸症悉愈,惟全身乏力,无需服药,饮食调养。

叶某某 女 40 +成都毛巾床单厂

1973 年 2 月 14 日,症见头痛、项强腰背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心烦、咳嗽、痰清稀、喉痛、肢凉,脉浮紧,苔白。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营卫双解兼清里热。

【方药】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附片15g,先熬 一付

1979 年 2 月 16 日,诸症悉愈,汗出,仍咳嗽,因平时有气管炎。

【方药】茯苓20g 白术10g 桂枝10g 甘草10g 炮姜10g 五味子6g 细辛6g。二付。

【分析】大青龙主治太阳伤寒兼内热之症,本症外有寒邪束表,表闭营郁,外邪不解,而见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不汗出等症;内有热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在里,扰及心神而见烦燥。因此烦燥是汗不出的结果,不汗出是造成烦燥的原因,故“不汗出而烦燥”是本方症的辨症特点,说明风寒束表,郁热在里是本症的病理关键。故取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方取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而组成。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甘大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邪热除,郁闭通,烦热可解。麻黄配石膏得其辛凉之性,可牵制麻黄辛温发散之能。但不减低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甘草、大枣和中以汗源,诸药合之,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总之石膏辛凉大寒为内热烦燥而设,但恐其寒凉太过,里热顿除,而表寒不解,故重用麻黄,且加姜枣,以和营卫,以求药后,汗出表里双解。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故仲景取名大青龙汤,服此汤后,取微汗为佳,若一服汗出邪解,即停服,否则过服亡阳。原文共三条:

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愓肉𥆧,此为逆也。

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

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以上三条是床中运用大青龙汤的原则。第一条指太阳中风,中风脉应浮缓,但脉反浮紧,中风应有汗,此条却无汗,但有身疼痛,说明风寒两伤营卫,应以麻黄汤主之,同时加之烦躁,是内热所致,故用大青龙,风寒两解兼清里热。第二条指病伤寒,但脉象却是浮缓,全身不痛,但觉沉重,乍有轻时,可知无少阴症,但欲寐之病情,由于寒闭于外,热郁于里,风盛于卫则脉浮缓,热伤于气则身重,故乍有轻时,别于少阴症之但欲寐,虽然病因为伤寒,而脉症皆为风热,寒虽在外,未入于里,热虽在里未离营卫,欲发在内之热又须解在外之寒,惟大青龙汤能担此任。第三条论述溢饮的症治,溢饮是水饮溢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饮邪停留,而见身体疼重等症,饮既外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饮停留,而见身体疼重等症。饮既外溢于肌表,治疗大法,当以汗解,因势利导之意,但溢饮有邪盛于表,而兼郁热者,每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等症。亦有外寒里饮俱盛者,除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表症外,还可见胸痞,干呕、咳喘等心下有水气之症。治疗方法,前者宜大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后者宜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大小青龙汤虽同治溢饮,但大青龙汤的目的在于发汗,小青龙汤的目的在于行水,大青龙症以发热为主,小青龙汤以喘咳为主。

《眼科锦囊》大青龙汤治上冲咳嗽,内眦赤脉及烂弦风。

《方函口诀》:此方为发汗峻剂,溢饮或肺胀,其脉紧大,表症盛者,用之有效。又天行赤眼,或风眼初起,此方加车前子,以大发汗,时有奇效。

《类聚方广义》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咳喘咽痛,无汗而烦躁。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青龙汤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