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三承气辨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三承气辨

吴凝轩

三承气同为攻下之剂,夫人而知之矣。然用之者全凭臆中,绝少权衡,故常有太过不及之弊,此皆坐不知以药测证之过也。欲知三承气之用法,须先详究阳明之病理。世徒知承气证为阳明化燥之候。是说也,仅可以言硝、黄,而不足以释厚朴。试问大小承气之用,厚朴为燥而设乎,抑为湿而设耶?吾知其必瞠然莫对矣。

拙巢夫子曰:阳明之为病,上湿而下燥。此说实足发千古之谜。陆九芝尚未能作此语。盖阳明病之可以攻下而愈者,决无上下俱燥之理。设必待其上下俱燥,然后议承气,则其人死矣。试观曹师用承气诸案,泰半有呕逆之证,盖燥热充斥于下,津液被格于上,肝胆之气上冲,此呕逆之所由来也。大论有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之戒。世人因之,遂致应下不下,错过极好机会,良可慨也。

仲圣之意盖谓呕而多者,则不可施承气,因胃中湿邪太甚故也。若虽呕而不多,则为承气证应有之象,径下之可矣。此意当另文详之。余常拟三图以释三承气之病理如下:

设遇大承气证而与小承气汤,则上湿虽化,然以攻下之力不峻,故仅能越燥屎而转矢气耳。设遇大承气证而与调胃承气汤,则燥矢虽下而遗其上湿,加以甘草之变湿,必益增其痞满也。盖甘草之用,实因肠虚而设,详拙著《甘草之主治》。读者若因此隅反,则三承气之用,思过半矣。

曹颖甫曰:吴生凝轩辨析三承气汤作用,至为精审。姜生极口称许,诚非阿其所好。然治病之法随证异施,未可拘而不化。故有先用调胃承气,俟其转矢气,然后用大承气以攻之者。又有大便初硬后溏,不可攻,有燥矢方可用大承气者。即亦有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者,似上湿下燥。上虚下燥之证,方治尚需随时酌定,或不尽如凝轩所言,盖仲师用药,妙在随证变通,而吴生特举其常也。夫凡事不能守经者,势必不能达权,为其根本先已差误也。然则治伤寒学者,不能识立方之正则,而妄图参变,有不谬迷于措施者哉?

(刊《神州国医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