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蚕豆黄条辨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执笔:高齐民;导师:刘炳凡

  本条辨依据抢救 40 例蚕豆黄的经验总结,结合自己的临床治验选萃而成,不独适用于蚕豆黄病,对其他原因所致之“燥黄”(溶血性疾患)均可借鉴。条辨出奇之处,在于揭开了“猪膏发煎”之秘,故书编于后。因文笔粗陋,不能荐阅,仅备己忘。

  (1)蚕豆黄之为病,发热,尿赤,目黄,一身尽黄,古人称之“萎黄”,《金匮要略》列之“诸黄”。

  (2)蚕豆黄,何以发之?此疾之发也,其人必食蕴邪之豆或闻其花,方染其疾。因发病之时一身尽黄,黄色染于肌肤,故名曰蚕豆黄病。

  (3)蚕豆黄,何书载之?最早载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4)蚕豆黄,治之奈何?其治也,与黄疸有异。蚕豆黄,劫血耗阴,治在血分,当润燥止血;黄疸为病,湿热内蕴,治在气分,当清利湿热。

  (5)蚕豆黄,一身尽黄,溲赤如酱油色者,猪膏发煎主之;斯若回民,以阿胶代猪膏。

  (6)蚕豆黄,传变神速。其发于卫分,发热,口渴,咽疼者,银翘散加血余炭主之,防其尿血。

  (7)蚕豆黄,发于气分,大热,口干,乏力,脉洪大者,白虎汤加犀角汤主之,防其昏厥。

  (8)蚕豆黄,发热,口渴,头昏,呕吐,脉弦数者,邪入营分也,清营汤主之。

  (9)蚕豆黄,营溃入血,发热,尿若酱色者,邪入血分,犀角地黄汤合猪膏发煎主之。

  (10)蚕豆黄,进上药,目黄,身黄不退者,宜加茵陈、丹参、白术,忌用芒硝、大黄、巴豆之辈。

  (11)蚕豆黄,症见烦热,咽干,尿赤,脉细数者,猪苓汤合猪膏发煎主之。

  (12)蚕豆黄,进猪膏发煎之剂,覆杯八时,当血尿止;不止者为病进,更行重剂而治之。

  (13)蚕豆黄,血尿三日不止者,为病进;难止者,险证也。

  (14)蚕豆黄,卫气已过,营血失治者,必传心包。

  (15)蚕豆黄,邪入心包,昏迷,肢厥,狂躁,脉滑数者,清宫汤主之。

  (16)蚕豆黄,邪入心包,抽搐者,清宫汤加龟板、黄连、龙齿。

  (17)蚕豆黄,肝风内动,目直视者,清宫汤加黄连、阿胶。胶生阴血,连能生水故也。

  (18)蚕豆黄,热深厥深,昏厥愈深,抽搐愈剧者,病之危象也。脉细数无力者,参犀甘草汤主之。

  (19)蚕豆黄,进参犀甘草汤,俟其复苏,肢温,抽搐不止者,方能镇痉熄风,加味犀角地黄汤主之。

  (20)蚕豆黄之为病,耗血劫阴,病之始终,当以养阴为要。养阴者,壮其化源也。

  (21)蚕豆黄之为病,血燥而黄,病之始末,当以润燥止血为要。滋润者,治其根本也。

  (22)蚕豆黄,神清肢温,便秘者,津亦枯也,法当润肠通便,地麦增液汤主之。

  (23)蚕豆黄,邪退正衰,不欲饮食者,胃阴亏也,石斛玉竹汤主之。

  (24)蚕豆黄,解后,余邪未清,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25)蚕豆黄,病愈后,面苍,唇舌俱淡,气血两虚者,人参养荣汤主之。

  (26)蚕豆黄,病脉沉,舌淡,头晕,四肢不温,小便稍黄,阳虚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27)蚕豆黄,病之治也,防昏厥为首要;昏厥抽搐,治厥者,治其本也。

  (28)蚕豆黄,病之治也,止血尿为最难。尿赤,身黄,治血者,治其本也。

  (高齐民 1969 年写于巴陵)

  附:验案 1 则

  王磊明,男性,30 岁,农民,湖南湘潭县人。

  自述:1969 年 8 月因头痛,耳鸣,乏力,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到湘潭地区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溶血性黄疸”,随即收入医院治疗。因不能控制溶血的发展,又转到湖南医学院住院,最后用泼尼松才控制住溶血。住院 40 天,血色素(HGB)由 5 g/dl 上升到 11 g/dl,出院回家休养。

  1975 年 8 月,旧疾复发,再到湘潭人民医院检查,化验检查血色素(HGB)10.2 g/dl,予肌注维生素 B2、维生素 B,在门诊观察。5 天后病情未能控制,血色素(HGB)下降至 7.2 g/dl。

  同年 9 月 28 日,前来我院门诊查治。自诉心中懊憹,头晕,耳中好像有水在漉漉作响,望其面色苍黄,目黄,一身尽黄,尿如酱油色,六脉细弱无力;肝脾均未触及;化验检查:血色素(HGB)5.5 g/dl,白细胞(WBC)7400/mm3,血小板(PLT)70000/mm3。否认有蚕豆接触史。同意前诊断。观其脉证,系邪热伤及阴络,法拟凉血润燥止血,方用猪膏发煎加味。

  处方:猪油 1 两,血余炭 3 钱,黄芪 4 钱,当归 3 钱,栀子 3 钱,豆豉 3 钱,阿胶 3 钱。2 剂。

  9 月 30 日二诊:服上药 2 剂后,小便由黄转清,各种自觉症状都同时减轻。效不更方,继服前方 3 剂。

  10 月 10 日三诊:因劳累太甚,尿色昼黄夜清,大便略干,脉滑数有力,邪热有嚣张之势。猪膏发煎与犀角地黄汤合用,因犀角缺货用水牛角代之。

  处方:猪油 1 两,血余炭 3 钱,阿胶珠 3 钱,水牛角 3 钱,生地 5 钱,丹皮 4 钱。3-5 剂。

  10 月 18 日四诊:服上药,大便通畅,精神倍增,来院上一层楼也不感到心悸气短。化验检查:血色素(HGB)8.0 g/dl。

  上方去水牛角,予服 6 剂。

  10 月 28 日五诊:自觉症状全部消失,仅近几日食纳略差。化验检查:血色素(HgB)8.7 g/dl。

  处方:猪油 1 两,血余炭 4 钱,阿胶珠 4 钱,党参 5 钱,山药 6 钱,焦山楂 8 钱,大枣 6 枚。3 剂。

  11 月 2 日六诊:药后食纳倍增,一切健若常人,精神复原,谈笑风生。化验检查:血色素(HGB)11 g/dl。回乡观察 3 年,未再反复。

  (1978 年 10 月 19 日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组刻印)

  (2008 年 9 月为 50 年院庆据刻印件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