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青龙墨香五十三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大学二年级,即 1959 年初夏,班长许德政给我一捆学术会议发言稿,都是油印稿,全班每人平均六份。也正值陈慎吾老师讲完《伤寒论》后,我对其中有关经方的文稿,都十分认真拜读。其中有一篇《小青龙加石膏治哮喘》,忘了哪个老师写的,此稿读后最令人难忘,是我学《伤寒杂病论》以来,方解小青龙汤水平最高、临床最有指导意义的一份资料,怕遗失,顺手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今抄于后,供晓林参考,加深对小青龙汤治疗饮证的认识。

  一、《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治验

  小青龙汤《伤寒论》二用,《金匮要略》三用。

  《伤寒论》40 条记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 条记载:“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三条: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记载:“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渴,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记载:“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记载:“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痛,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疗大纲,《伤寒论》第 40 条已详加论述,治“心下有水气”引起的咳、喘、心悸、吐涎沫、呕吐、下利,以及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等,内外儿妇用之皆效,三五副每见奇效。

  二、小青龙汤使用要点

  1959 年秋,我们班去怀柔九渡河调查群众浮肿的原因。当地初冬哮喘的病人很多,我先后治疗 150 多例,多数用小青龙汤,少数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凡脾胃虚寒合并咳喘的病人,用小青龙加石膏,常出现胃中痛加重或胃脘不舒之感,去掉石膏症状即消失。

  1959 年至今,我用小青龙汤的要点归纳为:

  (1)要明理。咳嗽,古人叫痰饮、溢饮、水饮,实际指肺支气管中流动的稀黏液体(水饮),人体自我保护,用咳嗽的方式排出流动的“水饮”,才出现了咳嗽的症状,现代医学称为支气管炎,血象检查白细胞正常,仍须当水饮治疗,若当炎症处理,误用抗生素则后患无穷。

  (2)要掌握温化痰饮的时机,及时予以治疗。凡咳嗽超过 3-4 周,咳嗽日渐加重,已是“心下有水饮”,水饮在气管作祟,当温化水饮、水气,咳嗽很快会好。

  (3)只要是“心下有水饮”,即水饮在气管流动,咳嗽就无终日。我治湖南宋女士,咳嗽一年,咳为膀胱咳,咳则遗尿,苦治三年不愈,我予小青龙汤 6 副,至今三年未犯咳嗽。山西大同李女士,咳嗽五年不愈,甚则咳则遗尿,服小青龙汤咳嗽已不发。深圳罗女士,咳则尿裤子,带了六年尿不湿,服小青龙汤 9 副,至今不再犯病。……小青龙神奇之疗效,病人称赞。

  最近几年,因咳嗽苦了孩子,大人花钱受累,孩子痛苦异常。我常用小剂小青龙汤不煎,用开水浸泡当茶饮,小儿喜欢饮用,三五副,咳嗽大减或治愈。家长们把我开的小青龙汤当作小儿保健品。凡无感冒引起咳嗽的,泡服小青龙,可解小儿咳嗽之苦。我常告诉家长,感冒发热用麻杏石膏汤,咳嗽不发烧用小青龙汤即可,再发热加石膏 30 g。

  我的学生要记住:咳嗽是气管中有痰饮,有痰咳出,能看见白痰或黄痰;而水饮咳时咽中有咸味,即是水饮或吐出清稀水饮,温化痰饮才能止咳。

  (4)要注意变通。小儿咳久,常伤及肺阴,加芦根 30 g,薏米 10-15 g。芦根养肺阴,薏米解气管痉挛。薏米解痉挛,入肝解之;白芍解痉挛,入脾入肌肉。把薏米当健脾药,是把鱼翅当粉丝,是不曾读过《神农本草经》。

  我治疗小儿发热经验概括为:“小儿科,多伤寒,寒刚起,体燔炭,白虎没,青龙现。”

  我常看疑难杂症,儿科疑难杂症极少见,不去应诊,自然黔驴技穷,病家认为老大夫会应变,所以送来一诊,但大多数为发热咳嗽,我治此病,多见一虎一龙。

  初起发热,分风寒发热,我常用桂枝汤加石膏,石膏用于防高热体燔;风热发热,用麻黄石甘(方中半个白虎汤)。风寒、风热犯及肺卫,继则咳嗽连绵,水饮开始涌现。若误认为气管“发炎”,误用寒凉清热,反而喊冤,咳嗽年月连绵。寒凉伤脾,脾为痰饮之源,我喜用小青龙温化痰饮,水饮不在肺中流动,咳嗽自然平息。所以我说“白虎没,青龙现”。为什么有时“寒刚起,体燔炭”?小儿受风寒,迅即体若燔炭,我用桂枝加石膏,发热呕吐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用石膏都是预防体如燔炭的出现;用小青龙汤后咳嗽基本痊愈,偶尔咳一二声,可用苓桂术甘草加芦根收功。

  成人服小青龙汤后复发咳喘,再服青龙无效,可改用锡纯先生从龙汤,因痰喘温化导致正气虚。从龙汤:生龙牡各 30 g,生白芍 15 g,半夏 12 g,苏子 9 g,牛蒡子 9 g。龙牡镇泛滥之水下归其宅。方后有加减法:气虚、夜重、呕吐、有热等。从龙汤以咳痰盈碗、脾肾虚极为特征。

  我所以会用小青龙汤,是跟老师学的。学生你读摘抄的文摘体会,一定比我更会用。

  三、小青龙汤加石膏治哮喘

  五十三年前我摘抄的资料(1959 年学术会议文献摘抄)小青龙汤加石膏治哮喘如下:

  (1)病因:外感风寒,初失表散,致使邪留肺络,宿积于膈中,内因阳气衰弱而寒水之气内停,阳气虚则水湿不能化,而水气潴留变为痰饮,一旦触风寒即可发作。

  (2)病理:多为脾肾阳气虚弱所致,由于肾阳虚弱,肾中真火浮越,不能摄制寒水,水气上泛则侮土侵肺,脾不能转输,湿不能化水外出,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饮停肺,阻塞气管,故呼吸困难,甚至寒水上泛,阻遏肺气,不得下降,致使肺气不能化源,其气必然上逆而成喘咳。

  (3)小青龙加石膏:主治本虚标实哮喘证。

  主要症状:咳嗽上气,吐白色泡沫状痰液,喉中如水鸡声,胸背胀满。其喘的特点不能平卧,昼轻夜重。脉多见浮滑或数而无力,冬发夏愈。

  主要功用:纳肾气,敛肺阴,温脾胃,驱痰饮,利水,定喘,使阳通阴至,水火相济。肺气得肃,则表里之邪悉去,气道得以通畅,哮喘自然获愈。

  四、小青龙汤方义解析

  麻黄:喘息专药,能通肺气,止咳定喘,能开凝聚之痰,伤寒无汗之主药。

  石膏:入肺胃经,清热降火以摄浮越之阳,麻黄、石膏合用取其相制之力量。

  (笔者按:麻黄 30 g,石膏 50 g,则麻黄汗发不出,石膏辛散大于清热,寒不伤正,所以 5 岁以下小儿石膏可用之 30 g,清热神速。麻石相制,不可不知。)

  桂枝:能于阴中宣阳,导引气化相能而利水饮。

  半夏:燥脾胃之湿邪,化痰饮而降气逆。夏桂合用,取其辛燥之气和营通阳而除湿邪,又能使脾气运化,崇土以制水,助肺气清肃,通调水道以下行。

  干姜:温中散寒,上宣肺气,下通大肠,外及皮毛,中镇沸逆,除满。

  五味子:敛肺气,又滋肾水,使气归于精,精化为气。五味配干姜,则温中散寒,疏水润肺。

  (笔者按:五味子、干姜,为仲景加减方中止咳必加之品,一敛一收,止咳力宏大。)

  细辛:入心肺肾三经,循经行水而除湿邪。

  芍药:柔肝敛肺,合甘草解肌肉之痉挛,使气道通畅,咳喘得愈。方中五味、芍药取酸苦涌泄之义,使之下行。

  五、小青龙汤加减法

  1.若喘而汗出,抬肩短气,大便秘结,口燥心烦者,重用石膏制麻黄,减其辛散之气。

  2.若虚喘少气,喉中无声,为肾脾阳气大虚,要酌加人参,重用五味子、干姜、白芍。

  3.若喘咳逆气,胸胁胀满,食欲不振,酌加枳壳、陈皮芳香疏理之品。

  六、附小青龙汤病例

  (症状、舌、脉省略),为肾不纳气,水气积而为湿痰,阻塞气道而成喘咳。温化降逆。

  处方:蜜制麻黄 15 g,生石膏 30 g,北细辛 3 g,桂枝 3 g,干姜 4.5 g,五味子 9 g,白芍 6 g,甘草 6 g,半夏 6 g。水煎温服之。

  (高齐民于海运仓再抄录,2012 年 9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