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鼎医论二则
卫生部顾问,中医研究院
一、在临证上的博采众长
王老对《千金方》《外台》《串雅外编》《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书所载有效方剂常应用自如,他如医史笔记、野史、单方亦多有收录,从而扩大了用药思路。对癫狂的治疗,或用《千金方》温胆汤治其胆虚疾热,或用《丹溪心法附余》礞石滚痰丸治疗痰浊内壅或痰火挟风所致者,或用《医林改错》的癫狂梦醒汤活血化瘀、开窍醒神。他还根据《难经》“重阳者狂”的论点自拟“狂病方”(白砒石 3 g,绿豆粒,栀子 49 枚打面,雄黄雌黄各 3 g 打面,急性子 9 g 打面。上药合匀,贮于瓶内。服时取 2 g,加牛黄、冰片 0.1 g,调适量的糖和面粉,烙成饼服下)。服后必大吐大泻,以攻而下之,引而越之,以清泄痰火。在此基础上,王老进一步摸索其治疗规律。若阳证治不好,就转入癫,或半阴半阳、半虚半实之证,属痰气纠结、迷阻心窍,治当疏化痰气。轻者以小柴胡汤、柴胡疏肝饮开其郁;一般以温胆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屡获显效;或治以丸剂(人参、茯神、生熟枣仁、乳香、琥珀、远志、菖蒲、辰砂、川连、龙齿,炼蜜为丸,早晚服,合欢皮或薄荷汤送下)。痫证之发,气郁挟痰是其标,心脾虚损是其本。始发当以理气化痰为主,后期则着重调补心脾,归脾汤、补心丹等是常用的善后方。若痫证处理不好,就转化为呆证,即属虚证、阴证,为邪正俱衰,当益气壮阳以治其本,可于“痫证丸”药方内加入肉桂、附子之类治疗。他认为,精神病不宜服抑制药,要因势利导。其证由阳转阴为逆,由阴转阳为顺;对痫证、呆证治疗不可操之过急,顺其宜而逐步治之。辨证极细,用药层次分明,堪为师法。
王老常谓,用药如用兵,医家当谙熟药性,切合病机,照顾全面,所以他对生药和炮制亦很熟悉。如谓,黄连有九种用法,心火用生黄连,肝胆实火苦胆炒黄连,肝虚火醋制黄连,上焦火用醋炒,中焦火用姜汁炒(护胃气),下焦火用盐炒,肝胆郁火吴茱萸炒,脾虚生火用黄土炒,足见其精细。
王老对中医药的探索,不仅长于从书本中钻研,而且善于从别人的医疗经验中不断汲取有益的养料。如治某患者之奇痒症,用五黄汤: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加犀角、苍术、苦参、蜈蚣、全蝎、僵蚕,服汤药前先服紫雪丹 2 丸(克),一剂痒止,三剂结痂治愈;立方之意,遵“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王老说,他这一手是从成都外科名医黄祖成那里学来的。其方十之八九为三黄汤、黄连解毒汤、栀子金花汤,多为苦寒,还加苦参、胆草;询之“病机十九条”言火者即五条,刘河间亦谓“气有余便是火”,黄氏处方一般甘草与三黄相等,取苦化阴,不伤脾胃,这些经验足以借鉴。
王老对一些验方、秘方也很重视,认为,只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分析,用对了,确实很有疗效。他介绍治鹤膝风验方,由生黄芪 240 g,远志、石斛、怀牛膝各 120 g,双花 30 g,五味组成,一定要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剂量达到标准。用十碗水,先将前四味煎熬至两碗水时,加入银花,再煎成一大碗,临睡空腹一次服下。药后全身大汗,听其自止,用毛巾把汗擦干,揉搓全身,常可一剂见效,两三剂治愈。王老就是这样,从各个方面把祖国医学矿藏一块块地加以挖掘、收集、整理,使之服务于人民。
王老 1975 年治一刘姓患者,西医诊断为肺脓肿,久治不愈。王老诊后谓,肺部化脓性病变有肺痈、肺疽之别,痈有火毒之滞,疽有寒痰之凝。该患者发病开始为半阴半阳证,迁延日久,气血虚衰,阴寒凝结,毒邪深伏,瘀血内(阻)滞,是为肺疽。治疗先用益气活血化瘀,佐以止血解毒,服二十五剂;又改服补气养血、活血止血法,又服十五剂,瘀散血止,肺虚阴寒之象毕露;投以通滞温补开腠的阳和汤加味五十余剂,拍片、化验检查正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病痊愈。
又如,患者崔××,女,17 岁,右足背肿物 7 月,破溃翻花 1 月半,被诊为右足滑膜肉瘤,医院建议小腿下段截肢,并谓术后也只能多活 1 年半左右。王老诊后认为,我们只能从中医治毒瘤、石疽、瘿瘤等方面来寻求有效方药。通过辨证,他诊为石疽,乃阳虚阴毒内陷、气滞血瘀所致,治用温阳补虚以扶正,拔毒消坚、补气化瘀以祛邪。常服阳和汤、犀黄丸,外用鲜商陆根约 30 g,捣绒,加少许食盐,涂敷翻花疽面,一日一换。经三年治疗,滑膜肉瘤基本痊愈。为杜绝复发,王老处方善后,嘱内服阳和汤 40 剂,间日服小金丹 26 袋,终收全功。
二、在医理上的独到见解
在长期实践中,王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理论上多有建树,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王老辨证论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全面分析。在辨证步骤上,他认为诊病必先别内伤、外感或不内外因;在确定病因之后,再区分阴阳,何者偏盛,何者偏衰。阴阳盛衰的表现,就是机体内部统一性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发生变化的总反映。所以,临床医生必须善于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确定病在哪一脏腑和经络,同时也必须考虑到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辨证更加全面、具体和准确。
他强调,诊病必须四诊合参,对脉诊的应用尤有独特的见解。他指出,脉诊必须“静以观其象,动以察其体”,在明确六部脉和脏腑相应、各有所属的基础上,要以医生的三指动静结合来观察病人的脉象和脉体的变化。静,是指医生必须屏息敛神,置三指于寸、关、尺三部,分轻、中、重三种力量来观察脉搏的频率、血流冲击力量的大小,如迟、数、滑、涩、洪、微等;动,是指医生三指按寸、关、尺三部,分轻、中、重三种不等的力量,往来揉动病人的脉管以观察其体态和张力,如长、短、弦、芤、紧、缓等。简言之,就是以医生的“静”来候病人的脉象,以医生的“动”来候病人的脉体。实践证明,这种动静结合、体象并察的切脉法,对深入了解疾病、区分阴阳、确定脏腑以及选方用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