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赵绍琴论温病治法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中医学院

  一、温病“汗之”“非汗”之论

  关于温病卫分病的治法,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一般认为就是“汗法”或“辛凉发汗”“辛凉解表”。赵老认为以“辛凉清解”的提法更为确切,并强调指出:“汗之”并非“汗法”,也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笔者按:辛凉之“凉”,凉能清热,热天摇扇纳凉,凉则清热,夏天炎热体内热盛,喝一碗凉水,则周身汗出,辛凉可使汗出。“辛凉解表”改成“辛凉清热”尚嫌不妥。)

  考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疗卫分证(上焦)时,列举辛凉轻剂、辛凉平剂,通篇并无“解表”“发汗”字样,且谆谆告诫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因温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之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又因“汗法”伤阳助热,吴氏谓:“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温病初起为温邪犯肺,肺气贲郁,卫阳之气宣发受阻,阳气(郁)壅滞,郁而发热。病在肺卫,虽属轻浅,但其津液已轻度受伤,故有“口微渴”之见证。此与伤寒之风寒外束、卫阳受伤迥然不同。其治法,太阳伤寒宜辛温解汗,而温病卫分证,叶天士认为其治法“与伤寒大异也”。因此,“汗之”绝非“汗法”。

  温病卫分证属“郁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火郁发之”,王冰注之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柳宝诒则进一步论述说:“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以辛凉清散为主,热重兼甘寒清化。”均不认为是“汗法”。赵老先父对此曾解释说:“外感风寒为表闭,内热温邪是温从口鼻而入,其病在卫。在表宜解表,在卫当疏卫。如房中热郁,必须打开门窗,以令气流则热退矣。”所以卫分证之“汗之”,实为辛凉清解之法。辛可开郁,凉能清热。郁开,热清,卫必疏。邪去则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故表清卫和,微汗而愈。此不用发汗之法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即“汗之”之意。

  《温病条辨》银翘散方,在大队清凉药中,辛温者仅豆豉、荆芥穗二味,且用量很轻,绝非发汗之意。其作用有二:其一,是开郁。卫分郁热,邪在上焦,豆豉、荆芥辛温开郁,宣畅肺卫。其二,凉虽能清热,但一派寒凉则易使气机涩滞不流,故少佐辛温,以制其弊,仅取之味,断无温燥之性,绝非“汗法”。

  在卫分证中,因“热”与“郁”又有轻重不同,所以“寒凉”与“辛温”的配伍也要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热重郁轻者,以寒凉为主,少佐辛温;郁重热轻者,则以辛温为主,佐以寒凉。只要比例得当,就能使郁开热清,达到表里清和,营卫调和,三焦通畅,微微汗出而愈。这一认识避免了温病误治,并指出了组方原则和用药根据。

  二、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认识

  温病邪入营分,病情深重,一般常用“清营汤”“清宫汤”及“三宝”,并云此即“透营转气”之法,对何为“透营转气”并无明确(法)论述。通过临床实践,赵老认识到,营分证具有营热、阴伤、气机不畅三个特点,对于前两个特点,叶天士曾明确指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即营阴为热邪所伤。因“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且“循脉上下,贯五脏而络六腑”。所以邪热入营,必伤其营阴,清热养阴则是治疗营分证的根本方法。

  营分证的类型是复杂的,且除营热阴伤外,还常兼有痰热、湿阻、瘀血、食滞、腑实等,都会阻滞气机,使营热外达之路不通,已入营之热不能外透。所以治疗营分证,除清营养阴外还要宣通气机,畅营热外达之路,以“透热转气”。

  考《吴医汇讲》中搜集叶天士“温热论治”,原作“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后世据此,多认为,初入营分才能透热转气;而王孟英将其收入《温热经纬》,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则把透热转气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整个营分。但一般仍根据清营汤中银花、连翘、竹叶三味药都有透热转气的作用,便认为此三味药都有透热转气的作用。这样,就把“透热转气”局限于初入营分和用银花、连翘、竹叶三味药的范围内,忽视了其在营分证治中的普遍意义。

  清营汤方出《温病条辨》,吴氏自注云:“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并未论及透热转气。仔细研究叶氏对营分证治的论述和《临证指南医案》对营分证的治疗,都体现了“透热转气”的方法,如叶氏说:“从风热入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从湿热入营者,则以犀角、花露之品”。其由风热入营者,除营热阴伤外,尚有“风热阻滞气机,使营热不能外透”,故以竹叶清风热而宣郁以畅气机;从湿热入营者,则为湿热阻滞气机,故以花露芳香化湿,清热开郁,以疏通气机,使营热外透。“若加烦躁,大便不通者”,则加金汁;对“老年或平素有寒者”,则以人中黄代替金汁,清泄热毒,宣畅气机,导营热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