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张泽生论治病识证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江苏中医研究院

  一、论治学

  我认为,读书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泛,太多太泛,郢书燕说,泛泛而过,印象不深,有时反滋其惑。

  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读、精读,其他书籍可以泛读博览,最后重点反复研读。反复数次精读一、二本实用书后,可参看一些各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临床经验,这样实践,功夫才能纯熟,这就叫“取精于宏”。

  治慢性病、调理病,用药取王道为好,精炼轻灵,多着眼于脾胃后天之本。因脾胃为生化之源,一身元气之本,如能正确运用调理脾胃法,可防微杜渐,振衰起弱,有时还能起沉疴大疾;培土可以生金,扶土可以抑木,健脾可以助肾。许多疾病可以通过调治脾胃而获效机。

  一个中医,声名得振,实多从治急性重病开始。我觉得,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绝无止境,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二、论治病重在识证

  临证先要认病识证,察其病机,然后随证立法,选方用药。其中,识证乃属关键所在,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识证比认病、立法、遣药更重要,掌握也更难,需多参先贤的经验,经多年临床磨炼,于错综复杂处细细推究其病关键,认证才有把握,治法才能切中要害。我开始习医,只重视认病,不重视认证,有时见“症”开药,往往药证不符,疗效不好。通过精研《张氏医通》和一些医案医话,反复琢磨先师诊病识证的功夫,细细参玩前人对医案的批语,重视医案辨证关键之处。如病状或病名相似,为何彼作这样的辨证、此作那样的辨证?并从古方加减一二味处(笔者按:《伤寒论》桂枝汤加减变化二十余方,有加减一二味,又加重一倍或几分之几等等),细推其理,时间久了,在识证用药上就能胸有成竹。犹如弈棋者,下手便成谱势,车马炮卒,精灵(使用)巧使,皆从全局定进退。如我曾遇一失音患者,病起八月,前医以宣肺利气、泄热化痰治之无效,继用清润肺肾之阴,其证依然。我抓住患者心烦不寐、肺气不宣的特点,在前医方中加麻黄 1.8 g,木通 3 g,次日声音即亮,病即霍然。细思之,麻黄与养阴剂同用,不仅能宣肺,且可引阴柔药上承润肺;木通苦泄入心,使心火得降,水火相济,上下通达,气化则常,而水升火降,肺气清润,故声音即开。可见,取效关键在识证。

  又如,我曾治一例黄姓女性患者,头昏心慌,形瘦食减,舌质暗红起小红点,查无寄生虫,但我根据数十年经验,认定舌前布满紫红色小点,必是虫积所致,处以当归、白术、炙甘草、胡黄连、木香、乌梅、槟榔、榧子肉、白芍等十剂后,便下寸白虫成团。三诊时,察其舌紫红色小点已大减,虫去之后,转而温养心脾善后。又诊一女患者,右少腹经常作痛,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曾用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腹痛依然,面色萎黄,杳不思食,舌有红点,面部见有白斑,诊为虫积腹痛而非肠痈,用乌梅丸改汤剂,温脏安蛔,药后排出蛔虫十多条,腹痛乃愈。类似病例甚多,说明中医认证确属重要。

  我常说:“非详究古人治验,不能识治法之要”。如,我从《辨证奇闻》录一治不寐方:茯神 10 g,麦冬、熟地各 30 g,丹参 10 g,黄连 6 g,生枣仁 12 g。后遇一患者,失眠十余年,每夜必服安眠药 3-4 种才能入寐,中药常法少效。我即用此方加用朱珀散吞服,服 30 剂即能安寐,后治多例,均取显效。

  经方、时方常合并用之,亦用验方。又如,我遇一偏头痛患者,女性,48 岁,偏头痛已历 15 年,越发越勤,越发越重,痛势颇剧,如锥如刺,头部恶风怕冷,两目流泪,不能睁视,造访中西医治疗,收效不著。诊其脉沉细,舌质暗红偏紫。盖“头为诸阳之会”,风寒袭于脑腑,久痛入络,《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利”;《张氏医通》有“头痛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等论说。因制验方治之:白芷、僵蚕、生川草乌各 3 g,制川草乌各 3 g,甘草 6 g,上药共研细末,每服 3 g,每日 3 次,清茶调服。药后,除自觉口唇稍有麻木外,无其他不适。服后头部风寒已解,气血尚亏。继以补益气血汤剂巩固,随访三年,未再发作。

  乌头,大辛大热,散风除积冷,生乌头止痛有神效;白芷祛风止痛并引药上行;僵蚕祛风痰通经络;甘草解乌头之毒且祛邪不伤正。药少而精,用于风寒顽固头痛,屡用屡验。一般可六天定痛,再服六天可除根。

  临证要机圆法活。我曾遇一妇新产临床,忽见灯光下有人形一闪,呼之不应,复视之,果无人,因受惊恐,当后即恶寒发热。请附近医师诊治,投以疏表之剂,寒热退而神志恍惚不安,合目则呓语喃喃,溱溱自汗,用养血镇心安神之剂无效,家人即入城邀我往视。诊脉细数不靖,舌质红,神色为恐怖之状。细悟之,此属新产,百脉空虚,先因惊而伤心,后因恐而伤肾,汗为心液,汗多心阳外越,神无所依,神去则舍空,即予归脾汤加生脉散,重用五味子收敛心神,五剂而愈。《张氏医通》认为,悸主于心,而肝胆脾胃皆有之。本例从症状病因分析推究,病在心肾,产后百脉空虚。可见读书不能读死,临证要机园法活,其精华于此可见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