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院
一、注重察舌辨脉
先生曾谓:“药物处方为临证应用之凭借,必赖诊断学以联系之。否则,虽有良方秘法,无明确之诊断,不能显其用;虽知病之外表,无明确之诊断,不能得其情。故墨子云:‘必知疾之所自起焉,方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功。’研究诊断学术,即辨别疾病之所因,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体之所异,而后方可判断病症,施以有效的治疗。”
在诊断中,先生强调四诊合参。他认为问诊在于得其病情,别其寒(热)温,审其虚实,反对“医者不屑问,病者不肯言”的态度(陋习)。闻诊,以辨别声音之韵为主要,惜医界中人,类多缺然不讲。他认为,《内经》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声,以发出为声,收入为韵,相合而为音;医者可据声音之调,以诊断其疾病之所在也。如谓:“宫音大而和,其舌在中,其声歌,宫音乱,病在脾;商音轻而劲,其口张大,其声哭,商音乱,病在肺;角音调而直,其舌反缩,其声呼,角音乱,病在肝;徵音和而长,其舌抵齿,其声笑,徵音乱,病在心;羽音沉而稳,其唇上取,其声呻,羽音乱,病在肾。”以五声、五音应五脏之变,声音相应为无病,反则乱而为病。盖情志之表现,为内有所感而发于外也。其他语言、呼吸、咳嗽、嗳气、呕吐、呃逆声,皆可据以为诊。闻诊中除听声音外,还包括嗅味,亦应重视。
先生认为,望诊要观神察色、审体质、别形态,尤以舌诊更为重要。如指出湿温病的舌象:“初起,舌苔白如粉而滑者,所谓邪入膜原,为湿热痰浊之内壅;舌焦起刺,为热盛津枯;舌生白点、白珠,为内蕴水湿;四边鲜红或紫绛者,热邪传入营分。灰腻或紫黑苔出现,皆病情极重之象。”先生对于病情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观察所见,做了细致的描述。
切脉中注重辨脉,特别在脉之疑似处详加辨别,如谓:“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多热,迟为多寒,弦强为实,虚弱为虚,是固然矣。然疑似之中,尤当辨别,不可不察。如浮虽主表,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于外,脉不能达,必有沉象,是沉不可概言里;数为热,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虚弱,皆可见数,虚损甚,数亦愈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凡温病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证,脉虽豁大而弦强,不必皆实;细弱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营卫壅滞不通者,脉虽细弱,未必皆虚。由此推之,凡诸脉皆有疑似,必须认真辨之。”辨脉还要重视冲阳、太溪及太冲脉,先生认为:“冲阳者,胃脉也,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困,尚有生机,但忌弦急。太溪者,肾脉也,太溪不衰,肾犹未绝,此脉不衰,生机未绝。太冲者,肝脉也,女人专以此脉为主。”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预后的参考。
二、治急性病察变化于细微
危重病人,往往变化于顷刻,因此审病辨证,宜深入细致分析。如中毒性菌痢的辨证,先生指出以下要点:(1)“本病病初,大便微泻,或亦有不泻者,易为人所忽视,多数有微咳,呼吸微觉短促,因此容易发生误诊,耽误治疗,很容易造成病人死亡,不可不慎。”(2)“凡身热烦渴,气粗喘闷,烦躁谵语,腹痛拒按,脉象弦数有力,舌质红赤,舌苔黄腻,则属暑热实证;如果冷汗自出,肢体变厥,唇面爪甲皆白,脉象沉伏如无,则变为虚寒脱证。一宜清下,一宜温运,不可误用。”(3)“证型类似虚寒,但腹痛拒按,心烦口渴,泻出如火,肛门热痛,即不可误认而用温热;证型类似热证,惟脉象无力,舌质不红,口虽渴而不欲饮,厥逆加重,唇色变白,即不可再用寒凉。”(4)在具体治疗上,如果发病即昏迷者,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玉枢丹之类,以清热解毒、化浊开窍,另配葛根芩连汤加大黄。热甚可加犀角、银花;呕吐可加苏叶、生姜;滞下不爽加木香、厚朴;如抽风可加钩藤、僵蚕、羚羊角粉。
举案例如下:张氏,女,77 岁,因腹泻伴意识不清四小时入院。体温 40.5°C,腹泻一次,为黏液及脓性便,腹痛拒按,高热神昏而出冷汗,脉象弦滑而数,舌苔黄腻质红。中医辨证为毒痢,毒热内闭,逐渐转趋脱证,亟投清热通腑、解毒开窍、芳香辟秽之剂,以大黄、黄连、黄芩、忍冬藤、苏叶、藿香、厚朴、木香、陈皮、生姜,另服玉枢丹。药后,次日神志转清,体温也降至正常。继用此方加减两剂,最后以六君子汤、五苓散善后。本例及早使用清下开窍之剂,防止了内闭证转向脱证,亦属热厥重要治则的体现。
由于病情变化多端,必须认真审病辨证,察变化于细微之间,及时予以恰当的治疗,方能使邪去而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