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陈慎吾医论二则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中医学院,仲景学说实践家

  一、论如何学习《伤寒论》

  老师认为,四部经典著作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其中首推仲景学说。数十年来,老师坚持在临床上运用仲景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中,老师用过百分之九十以上;《金匮要略》二百六十二方中,老师用过百分之八十以上。

  老师认为,《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学,同时又是临床应用医学,包括各种急性热病及其变化的治疗法则,而以《伤寒论》命名者,盖因伤寒传变最快、变证最多、治疗最难,善后调理等法比一般疾病较为完备,故举以为例,以概其全。全书系汉代以前治疗经验的总结,经实践证明,并无丝毫玄理羼入,直至两千年后之今日,仍不失为治疗万病之大法。故本论基本上为朴素唯物之经典医学,不但集前代医家之大成,且启发后世医学思想,奠定医学独特之体系。祖国医学书籍虽汗牛充栋,要点皆不出大经大法,若整理提高,由此入手,必有规矩可循,在理论、临床上不难全面掌握。

  老师常说:“《伤寒论》是一篇文章,前后有阶段性,连贯性,是有机的结合。条文之安排皆有意义,条文前后可以自释其意。在未经证误之前,仍依照原有条文编排次序进行研究为是。若断章取义,则有失经旨;割裂篡改,尤非所宜。”

  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如,学习桂枝汤,依“太阳篇”原文 1、2、12、13、15、16、25、42、45、53、54、95 等条顺序归纳,就不难认识到桂枝汤的应用—调和营卫,解肌,就能调和气血;理脾,可用以治疗内科和妇科杂病。这样可以看出条文的连贯性。

  《伤寒论》用字、用句皆有定法。如,用方时,言“主之”,为正证、正方,病证不变可以一方到底;言“与之”,则原方不变,姑与一剂;言“宜”,为凭证辨脉,以某方较为相宜,可有加减。又,论中常在无字处含有深意,如 61 条,虽未明言是少阴病,但用排除法可以诊为少阴病阳虚证。此正如陈修园所谓:“伤寒愈读愈有味,经方愈用愈神奇。日间临证,晚间查书,必有所悟。”陈修园又云:“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读。”柯琴曰:“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侧面,看出其底板。”这样才能立体观伤寒。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应从《伤寒论》各篇原文内容来认识体会。篇名沿用了《素问·热论》六经之名,而实际内容则包括了《难经·五十八难》外感热病之实。六经辨证,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则是《内》《难》基本理论之阴阳、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的综合体现,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亿万人的临床实践,仲师再以伤寒为例,列举正治、失治、误治、传经等复杂病变,而定出相应的治疗准则。临床上,不仅可以指导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可指导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突出了“辨脉证并治”的方法,从此为中医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老师认为,《伤寒论》之法则,全论 398 条,证千变,治法万殊,一言以蔽之:正气自疗。正气生于胃气,经云“有胃气则生”,胃气能自疗其疾也。明乎此,则全书大旨自得。阴阳寒热虚实损益,无非保住胃气,使之自疗。故良工不治其疾,但凭脉证以和之,其疾自愈;若只治其疾,而损其胃气,乃愈治而愈危,示人应治人,不应独治其疾。老师认为,论中字字皆法,且无字亦法,乃于全书末节,忽不言一法,无一不与损谷以保胃相和,而病愈之理,率皆自愈也。

  老师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临床验之无不有效。至于治方调剂,规律严谨,一药之差,或分量有变,则方各不同,治疗亦因之而异。用方应有“方证”,方证是用方的证据,证据既包括了病机,又包括病机反映在外的症候。

  《伤寒论》遣方用药,也是对前人临床经验的总结,亦有示范之意。用药如用兵,如交友,知其性而善用。从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有药无方只能治症,而不能治病;有方而无药,不会随证化裁,则不能适应临床应变的需要,所以治病必须有方有药。只有掌握了《伤寒论》六经辨脉证并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待《伤寒论》条文,老师主张原书不能打乱,对待每条具体经文,除肯定理论与方证完整部分外,对少数几条条文不完整、文字有脱简,均待疑考的条文,他认为属于理论不充足,空洞无义。

  老师常常这样告诫后学:“治病要有定见,不能有成见;不凭病名,但凭脉证。”又说:“治温热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为有守。”胆与识,为与守,就是从大经大法中来的。他常于治疗慢性病中,一法一方加减到底;又治疗伤寒病常一日数更方,名曰“走马看伤寒”。

  笔者按:慎吾先生为吾师,1958 年亲授《伤寒论》全文,他是助我登上《伤寒论》方舟的第一人。

  二、论桂枝柴胡之应用

  老师临证,悉遵仲景“辨脉证并治”“治病必求于本”及“保胃气、存津液”之法,善用仲景之方治内妇外科病,每获良效,经验颇多。现仅就其应用桂枝汤、小柴胡的经验简单谈之。

  1.桂枝汤

  先生认为,理解桂枝汤的关键在于“桂枝本为解肌”——肌与脾相合,解肌即能理脾。脾为后天之本,营卫者,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营行脉中,则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行脉外,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营和卫,阴阳相随,外内相贯,故此通过桂枝汤的滋阴和阳来达到调理脾胃,以协理全身的阴阳气血。老师常在桂枝汤中加茯苓、白术治疗水(肿)证,其中包括了桂枝甘草汤(和阳)、芍药甘草汤(滋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方义。若阳虚有寒者,又于苓术之外加炮附片,其包括真武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甘草附子汤等。从一方治多病来看,仅桂枝汤加苓、术、附后所治之病不下数十种。下焦阳虚诸证,加生附子、肉桂;脾阳虚诸证,加干姜;脾气虚者,重用生黄芪;心阳虚者,重用桂枝。老师认为,炙甘草汤是桂枝汤的变方。若血虚者,可加当归;兼有热者,加丹皮、芍药和生地;血虚寒滞者,即当归四逆汤;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等。

  总之,桂枝汤,外可治六淫致病的表证,内可治各科杂病的阴阳气血不和。其辨证要点:表证时,必见桂枝汤之主证、主脉;里证时,必无阳明之里热实证,方可应用;对于虚人,病表应建其中,以小建中汤为治。对虚劳、里急、诸不足之“诸”字的理解,我以为是指五脏皆虚,治疗方法只有补益脾气,亦即“有胃气则生”、治病应治人的道理。

  一妇人,年六十余,早年生育较多,素日有头痛、心悸、失眠、大便溏薄,冬日易受外感而咳嗽,今突然鼻衄,血出如注,虽经用压迫止血等法,随即由口吐不止。来诊时,患者面色萎黄,四肢厥冷,心烦悸,舌体胖大,苔薄白水滑,脉沉弱。此患者素日心脾两虚,今气虚不能摄血,故衄。以黄芪建中汤原方补益脾气、摄血止衄。三剂后,衄止,以归芪建中汤调理善后。

  2.小柴胡汤

  仲师用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的主方,随着药物加减的变化,又有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六方。老师认为,理解小柴胡汤的关键是 97 条、230 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是宣上、通下、和中之方,通过此法可以调理气血阴阳。临床上该方治疗范围甚广,主病甚多,可用于治疗少阳病、妇科儿科等病,更可推广以治耳、目、口、鼻、咽喉、心肺肝脾胆胰胃肠等部的疾患。只要见本方主证,辨证不误,引用本方或加以增减,皆可治愈。辨证要点:少阳内寄相火,受邪后易郁而化热,见口苦、咽干、目眩之症;若有阴证转机,不可单用本方。但本方加减之后,又属另立一法。如柴胡桂枝干姜汤。

  建国初期,老师在中医研究院工作时,用本方加减治肝病,均极有效。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纳少、呕恶、胁痛、口渴、小便不利、身黄、腹胀满等,就用小柴胡汤加茵陈 30 g,合五苓散治疗;若无黄疸型肝炎,就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皆效。血虚型慢性肝炎,症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胁下痞硬、腹部喜按时,用本方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肝炎血瘀型,症见口苦、心烦、胸腹满痛拒按等,用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疗。两胁疼痛较剧时,加香附、郁金;腹胀满甚者,加厚朴 24 g 左右,其余随症加减。肝硬化腹水时,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调理善后,其疗效还是满意。

  总之,桂枝汤、小柴胡汤两方均能调和气血阴阳,但有虚实寒热之分。桂枝汤理脾,临床多见虚证、寒证,以温通为主;小柴胡汤是通过疏胆、利三焦之气机,以达和胃之功。胆、三焦、胃皆属六腑,临床多见实证、热证,应以清理和解为主。理脾与和胃是桂枝汤与小柴胡汤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最终都能达到调和气血阴阳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