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秦伯未论知常达变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中医学院,卫生部顾问

  一、临床辨证,周密完整

  在随秦老学习时,见到他分析病情周密认真,立法处方严谨贴切,治疗效果良好,这使我深深体会到,医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科学,来不得半点侥幸。一个中医师,只有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才有准确而灵活的辨证思维,进而才能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反之,临床上能取得可重复的、确切的、难度较高的治疗效果,必定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秦老有精湛的、完整的、娴熟的中医理论基础,因此临床上治疗许多危重疑难疾病大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记得秦老在病房查房时,不是把病人全部看完再一起处方,而是每次诊治一二个病人,诊察后,处好方,再看另外的病人。他说,病人看多了,症状脉舌可能记不准确,辨证处方当然也不够精确。其实,秦老的记忆力十分好,他这种严格要求自己和对病人认真负责的精神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兹举一例“全身疼痛”病人的诊治与分析,以展示秦老的思维方法。

  某女,身痛数年,劳后加重,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毛发稀疏,精神疲倦,下肢浮肿,肢端麻木,胃纳不佳,饮食衰少,小便反数,日晡微热,口干少饮,月经后延、量少,腹不痛而腰痛,时有齿龈出血。舌尖赤,苔根白腻。

  1.辨主症

  全身痛。病所一全身,痛无定处;发作时间一时痛时止;性质一按之不痛,不红不肿;病因一过劳加重,与季节无关。初步考虑,不是外感实证,而是内伤虚证。

  2.辨兼症

  (1)心悸气短,毛发稀疏,头晕无力—心血不足;

  (2)下肢浮肿,肢端麻木,胃纳不佳,饮食衰少,小便频数一脾肾阳虚;

  (3)日晡潮热,口干少饮—阴分不足;

  (4)月经后延、量少,腹不痛而腰痛,齿龈出血,精神疲倦—气血两虚;

  (5)脉细弱—气血不足;

  (6)舌尖红赤—阴分亏损;舌根苔白腻—肾水外泛。

  3.鉴别

  (1)伤寒身痛:发热恶寒,一身尽痛,痛而拘急,脉象浮紧;

  (2)中暑身痛:发于暑月,自汗身痛,痛而不甚,神倦脉濡;

  (3)中湿身痛:身痛而重,甚则不能转侧,脉象缓而涩;

  (4)时毒身痛:病起急骤,高热,口渴,沿户传染,脉象洪数;

  (5)霍乱身痛:身痛转筋,吐泻剧烈,口渴溺少,脉数;

  (6)阴毒身痛:身如被杖,面青咽痛,体表锦斑,脉沉细而疾;

  (7)寒湿相搏身痛:天阴加剧,背项拘痛,但头汗出,脉沉涩;

  (8)风湿相搏身痛:骨节疼痛,游走不定,遇寒加剧,脉象弦数;

  (9)湿热相搏身痛:遍身痛烦,小便黄赤不畅,脉浮滑;

  (10)肝郁身痛:自觉寒热,胸胁不舒,气恼加重,月经不调,脉弦小数;

  (11)内伤身痛:遇劳加剧,气短神疲(血虚者,劳累后疼痛加剧;阴虚者,多于午后加重),脉无力;

  (12)瘀血身痛:痛如刀刺,痛有定处,入夜加重,脉涩。

  4.辨证论治、立法方药

  本证为气血双虚,经络涩滞。气虚则脾肾无力,血少则阴分受损。治宜补气血,兼顾脾肾。注意:脾运无力,谨防滋腻碍胃。

  处方:黄芪、当归、云苓、白芍、附片、桂枝、杜仲、秦艽、鳖甲、炙草、细生地。

  从上述病例分析可以看出,秦老临床时总是娴熟而全面地运用诊法,完整地掌握数据,系统地剖析每一个症状及脉象舌苔,然后在可靠的基础上得出有确凿依据的辨证结论。

  二、精于思巧,知常达变

  秦老处方大多以稳健著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这是秦老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普遍规律,是常法。但对于有些疑难病、夹杂症、少见病等,就需要有活泼的思考方法,抓住疾病一二个特征性表现,出奇制胜,异兵突起,方能奏效,这是特殊规律。变,也要按照中医理论,而不是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违反中医理论去瞎碰。

  譬如,有一水肿病人,刘姓,男,33 岁,全身浮肿,已经数月,颈项肿胀若首,阴囊积水如斗,二便闭塞不通,喘息胸闷气短,皮肤干涩无汗,食物水浆不进,用西药利尿剂始有效、终无效,大剂健脾利水温肾中药不应,脉沉弱,舌质胖淡。秦老翻阅以往所用中药处方,泄利之剂用量极大,水肿不退,二便不下,看来常法不能奏(效)功。细审病情,气短喘息,表闭无汗,这个症状十分突出,中医理论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水肿治法有“提壶揭盖”法之施,毅然用麻黄汤加减。服药二剂,肺气一开,利下小便几万毫升,水肿遂退。病情危殆,治法脱颖,非胸有成竹者焉能为此!

  对另一例频繁呕吐女病人的治疗,亦可见秦老用思之巧。症见呕吐数月,食已即吐,吐不尽胃,甚则闻食味、药味即吐。检前处方,有健脾养胃之剂,有清胃化浊之剂,药量均较重,测其脉弦滑小数,察其舌,舌中根苔黄薄。秦老处方:黄连 0.3 g,竹茹 1.5 g,佛手 6 g,呕吐即平。叩问所用之药前医均已用过,为何此效而彼不效?秦老答:效在用量之轻。

  笔者按:秦老是带我走上临床的第一位老师,他非常谦虚。一次会诊一住院女病人,他让每个学生谈谈如何治疗。我最后一个发言,我认为腹痛有定处,当是瘀血,我提议用人参生化汤,秦老马上赞同,当即处方。他夸我:“辨证精确,用方恰当,妙!”一个未出茅庐的学生受到全国名医的赞誉,极大地鼓励我学好辨证的勇气和信心。秦老谆谆教导至今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