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黄文东善于调理脾胃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上海中医学院,当代上海名医

  黄老对《内》《难》二经和仲景学说深入探索,而对李东垣、叶天士著作钻研尤勤。在学术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气为本,黄老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黄老临床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其处方用药,不尚矜奇炫异,常挽逆证于轻灵之方,起沉疴于平淡之剂,故为同道和学生所称颂。

  黄老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治疗不当,积虚成损。在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中,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具体地说,不能一见热象就轻易用黄芩、黄连、大黄等大剂苦寒克伐,以免损伤脾胃;也不能一见阴血不足,不考虑脾胃接受能力就随便用熟地、阿胶等腻补之品,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说,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常见肝病患者脾亦受病,《金匮要略》“肝病传脾”的理论有正确的指导意义。至于“见肝之病,不知实脾,惟治肝也”,这是缺乏整体观念的表现,因此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此外,黄老指出,脾与他脏的关系在治疗上亦甚密切。如肺病可以用健脾养肺之法,使水谷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气充沛,足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笔者按:张锡纯资生汤治阴虚劳热方,脾胃健壮资生肺金,即此意。方药:生山药、玄参、于术、生鸡内金、炒牛蒡子);肾病可以用健脾利水之法,肾脏的元阳赖谷气以充实,使阳生阴长,水能化气,正气胜而病邪自去;心病可以用补脾生血之法,增强供血来源,使血液充沛,循环通畅,而心神得以安宁。他认为,东垣用药偏于温燥升补,对脾胃失和、胃阴耗损等疾病,还有不足的一面,因而赞同叶氏提出的“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黄老之重视脾胃,源于东垣,而又不拘泥于东垣,取李、叶两家之长,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较好疗法。

  治疗慢性结肠炎,黄老认为,泄泻初起,往往由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及感受外邪所致,病在脾胃,未涉他脏,治之尚易。如长期劳倦,情志不舒,久病不愈,或湿邪内蕴,导致脾气亏虚,气机阻滞,脏腑功能失调,邪恋难去,病情缠绵难愈,而发展成为慢性泄泻。黄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脾虚肝旺,肠有湿热,甚则下伤于肾,以致肾关不固。治疗当以温中健脾、清肠化湿为主,并根据不同病情,配以抑肝、温肾、固涩等法。黄老经验,若患者既见脾阳不足,又夹肠中湿热,善以寒温并用、虚实兼顾,炮姜温运脾阳,助阳而不恋邪,秦皮、香连丸清热化湿,祛邪而不伤阳。患者腹泻次数较多,但见苔腻、腹胀等有积滞之象,万不能妄投固涩,选用六曲、腹皮等消导之品为宜。方中党参、白术配炒防风以补脾升清止泻,综观全方,处处围绕调理脾胃为中心环节,终于取得满意疗效。

  治疗溶血性贫血,本类患者贫血已久,病情较重,气血虚而难复,不仅脾胃运化功能不健,不能生化气血,而且肾阳不振,阳不能生阴,以致阴血不能生长,病久体弱。治疗仍须抓住脾胃这一关键,方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气血之源;当归、白芍、地黄、川芎补养阴血,因月经错后,兼有活血通络之功;加入仙灵脾、巴戟天等以补肾阳、益精气,助阳以生阴。根据黄老经验,附子、肉桂等温燥之品,对阳虚而阴血亏耗者不宜用,故选用仙灵脾、巴戟天等温柔助阳而不伤阴,终使脾肾功能渐复,营气渐充,而贫血得以好转。

  擅长活血化瘀。黄老对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颇为赞赏,擅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疾病。对瘀血的辨证,非常重视望诊。若病人舌质淡青,目眶微晦,面部隐隐灰滞,虽然这些现象仅属隐约可见,黄老防微杜渐地作瘀血论治,再结合病程久暂、痛处之移着,而审察瘀血之所在,加以随证施治。他认为,出血病人,不仅需要用止血药,而且还要选用活血化瘀药,有时甚至活血化瘀药比止血药更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离经之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则出血亦不能及时止住;同时单纯用止血药,即使能起到止血作用,但瘀血停滞于脉络,必然会引起种种遗患。而在活血化瘀药的选用方面,他亦作细致斟酌。例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胸脘疼痛,大便色墨,舌质淡青,或妇女月经过多,夹有血块,少腹疼痛,均为出血而夹瘀之证,选用生蒲黄、失笑散、参三七、云南白药等,化瘀而不动血,止血而不凝瘀。活血化瘀药常与理气、行气药配合使用。阴血赖阳气以推动,气虚不运,或阳虚阴寒凝滞,则活血化瘀药又与补气温阳药同用。黄老治疗血证,常用大黄,认为其性苦寒,功能导滞泻火、凉血行瘀。治妇女倒经,用玉烛散(即四物汤、调胃承气汤二方组成)去芒硝加牛膝,其中制大黄泻热化瘀、引血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