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汪昂治痛风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清代名医

  痛风多系沉疴顽疾,临床疗效欠佳。清代安徽名医汪昂于《本草备要》中首倡痛风六法,即所谓“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祛瘀为要。”具体地说,因于气滞者,当补其虚,泻其实,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使其气顺;因于痰阻者,当清其痰,疏其气血之通道;因于风邪者,当疏散外风,平息内风,除病之源;因于湿邪者,当或表散,或渗利,或健脾,以祛其湿;因于血虚者,又当养血以荣润经络,扶正以除邪;因于血瘀者,又当消散瘀结,畅通血流。然因其病既风寒湿痰瘀互为兼夹,又有表里虚实之异,故若仅执一法,仍难奏效。为此笔者熔六法于一炉,因病施治,颇获满意疗效。

  案一,老年,营卫两亏,营血不能养筋骨,卫气不能固肌表,以致风寒湿侵入肩胛,晚痛难以入睡。纳呆,溲黄,便溏,舌淡苔白腻。黄芪、当归、白芍、羌活、防风、川乌各 10 g,干姜、海桐皮、木瓜、桑枝各 12 g,香附 6 g。

  案二,痛风中的腰腿痛,下肢尤重,遇冷则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证属风寒痰湿与瘀血相互胶结于经络关节所致,治用自拟“二乌术皂汤”。川乌、草乌、乳香、没药、香附各 10 g,海桐皮、片姜黄、苍术各 15 g,当归、牛膝各 20 g,皂角刺、薏米、木瓜各 12 g,甘草 6 g。

  本病除感风寒湿三邪之外,并多挟痰、挟瘀,所以自拟“二乌术皂汤”。首选功专除寒湿兼散风邪的二乌为君药;次选分别有除风湿、逐风痰功效的苍术、皂角刺为臣药;复佐以海桐皮、木瓜加强上述作用;再协乳香、没药、片姜黄活血祛瘀、通络定痛;更配香附、当归、甘草顺气养血,并缓君臣药燥烈之性;至于所用牛膝,旨在引诸药直达病所。

  此方治愈本病 10 余例,颇值得加以推荐之。(黄一小整理)

  笔者按:痛风一病常和风湿痛相混,多数开始被误诊,当类风湿病治,当关节炎去治,还有的当糖尿病去治。我有一年在门诊带北京军区西学中班,来了一个外交官家属,血尿酸高已多年,尤其不敢吃鱼虾,一吃准犯病,舌脉均正常。处方:益母草 120 g,透骨草 120 g,茜草 60 g,寻骨风 60 g,忍冬藤 120 g,千年健 120 g,威灵仙 200 g,伸筋草 60 g,怀牛膝 60 g。上九味共碾细,炼蜜为丸,重 10 g,每次 1 丸,每日 3 次;若血糖高,则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次 30 粒,每日 2-3 次。

  初诊后一年半,病人来找我说,当时开得药效果特别好,只要一吃药,血尿酸迅速下降;若哪一天想吃鱼虾,就先服下丸药,再吃鱼虾就不会痛风了。可见这药有防治两大作用。可惜搬家时,不知怎么遗失了。我当时未存底方,而进修生又都走了,最近的进修生来自石家庄、保定,我写信从进修生手里要回他们抄的底方,又开给外交部的家属。后遇痛风我就开,病将其命名为“痛风丸”。

  “痛风丸”是在我自拟“热历散”基础上变化而成。“热历散”本用来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红肿,老家垣曲很多大夫都知道,新朋友可能不知。

  热历散:透骨草 10 g,益母草 10 g,茜草 6 g,伸筋草 10 g,千年健 15 g,寻骨风 15 g,海风藤 10 g。

  阴虚加生地,玄参;热甚加白芍,知母;痛甚加乳香,没药。

  “热历散”中,透骨草,在垣曲民间,煎水洗以治关节炎,洗头可治脂溢性脱发;益母草,是舅父赵忠凤治关节炎常用药;寻骨风,前人用它治小儿下肢麻痹;千年健,用以壮筋骨;茜草,用以活血;海风藤用以祛风。七凑八拼成了一个“热历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