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刘奉五治“热入血室”之临床体会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中医医院

  关于“热入血室”一症,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书中均有描述,属外感病范畴。所谓血室,历代注家有冲脉、肝藏、胞宫等不同的看法。根据临床体会,所谓血室,对于妇女来说,实际上是指以胞宫(子宫)为主体,包括与其相连的冲任二脉以及肝脏等,围绕着妇女月经生理的综合性功能概念。因为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宫,为妇人生养之本,而且肝脉络阴器,又为藏血之脏,所以对于血室的概念,必须全面加以概括才能符合临床实际,否则把血室单纯地视为是某一个实质性器官,未免太局限了,对于某些临床症候也就不好解释,同时也会失去其临床的实际意义。

  所谓“热入血室”,从临床上看,多指妇女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如果正值月经来潮或月经将净,甚或产后气血大伤之际,血海空虚,外邪余热乘虚而入,与正气相争,搏结于血室,即称为热入血室。从其热型来看,除了书上所描述的“往来寒热”“如疟状”的常见热型外,也可以表现为不典型的热型,如自觉“时发寒热”等。从经血的情况来看,热入血室后,不但可以见到经水适断、经血不畅等阻于胞宫的情况,或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或经血淋漓不断,或血崩下血等,也可表现为经后血室空虚,邪热内陷,不能随经血而解,瘀阻于胞宫的特殊情况。因为,妇女经期外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可以热随血解,不药而愈,但在月经期或产后,胞宫空虚之际,热聚于内,邪热与经血相互搏结,正邪交争,不得外解,就可以出现瘀阻于胞宫的异常现象。

  热入血室的治疗原则:因为血海本已空虚,不论是热被血截,或邪热瘀阻胞宫,都不能妄用破血之法,即或是热迫血行,也不能单纯清热凉血。因为解热凉血的药物,虽能够清热凉血,但不能透邪外出,所以给邪热找出路,使之能以透达外出,是当务之急。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此处可以理解为是环绕胞宫了),在血室外围,从厥阴肝经着手,可透达血室之血热;又因肝胆互为表里,所以,治厥阴必须治少阳,从少阳以解厥阴之邪热,其意在于一方面,要透下陷之邪,清解内陷之热,清透兼施;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正气,使之能够鼓邪外出。

  热入血室的治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条文相同,但是从温病学的观察来看就不同。正如叶天士所言:“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下陷血室,少阳伤寒言之详悉……但数动与正伤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说明,伤寒虽为寒邪,但逐渐化热入里,且热邪初陷,证见往来寒热的症状。在治疗上,除有针刺期门外(不用药),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而温热病热邪内陷所引起的“热入血室”证,情况就比较复杂。因此,不能拘泥于小柴胡汤治疗,必须根据证情辨证施治。刘老曾经提出用陶氏小柴胡汤、桃花汤加减等方治疗,可以说是对热入血室治疗的一些发展。根据临床体会,热入血室的治疗,还是可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中柴胡、黄芩是主要药。因为柴胡可以疏解肝气,提举陷入血室之外邪,使之透达而出;黄芩苦寒清热,使半里之邪得以内清;人参、姜、枣等调和营卫之品,旨在扶正以鼓邪外出。当然,在使用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若为月经初来,风寒外感,寒邪化热,热入血室,开始可见恶寒发热,而后则往来寒热如疟状,经血被截而适断。对轻证或兼有正虚之体,单用小柴胡汤即可,热去而经水适来,按期而止。若兼血块或小腹胀痛,说明瘀血内阻,可以加益母草、当归、泽兰、红花以活血调经、疏导化瘀。若外感风热,或邪热较重,兼见冲任失调,肝不藏血,热迫血行,经血反而淋漓不止,或崩中下血,延期不断者,就必须用清热凉血的药物。这一点是根据师传“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能治血崩”的经验,用于治疗热入血室的个人体会。常用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青蒿、地骨皮凉血养阴清热等药物;若见冲任不固,出血较多,还可以加升麻炭、地榆炭、莲房炭以固冲任,或加三七面以止血。又若热邪较重,血被热截,阻于胞宫,热邪与瘀血搏结,随冲任二脉上逆,传于阳明,出现口干苦、头痛、面赤、烦躁者,轻者可加黄连、栀子以清热;若阳明燥结,大便不通,则可以加大黄,或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于月经将净,或产后血海空虚,感受外邪,邪热内结,瘀阻于胞宫的虚证,就应当注重血虚瘀阻的特点,使用柴芩四物汤、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治疗。

  笔者按:高益民为刘奉五传人,所整理的《刘奉五医生临床经验》一文,珠玑满篇。所例二案,一案为月经提前一年,冲任虚而热入血室。此案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一年,胞血虚,外邪乘虚而入。一案为产后血虚,外感高烧热退,心烦失眠意乱,有时发寒热,热伏血室不解。案一用小柴胡汤加丹皮、青蒿等;案二用小柴胡汤加栀子、丹皮、连翘、龙齿等。

  “热入血室”有寒热之分。月经初潮,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我喜欢用王海藏桂枝红花汤(桂枝汤加海蛤、红花)。若每次经来都外感风寒,则在月经来前三天,每次服一剂,轻则三剂,重则五剂,则可痊愈。我治十余例皆愈。但有些病人愈后半年或一年又发者,再予上方治之。若经水适来、量少,寒瘀胞宫,少腹胀满,则用明代陶华《伤寒六书》之桂枝桃花汤。若经水适来,续来寒热如疟、寒热往来,少阳证明显,则用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青蒿、地骨皮。

  温热病,邪陷胞宫,高热、崩漏,则用犀角地黄汤加升麻炭、地榆炭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