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方鸣谦善用补中益气汤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

  方鸣谦,生于 1910 年,卒于 1987 年,享年 77 岁,山东掖县人,家住隆福寺大街。

  方老幼承家学,1930 年考取行医资格,1948 年独立应诊,1956 年 6 月卫生部调任他参加筹备成立北京中医学院,他是筹委会五位老师之一。

  一、健脾胃以安五脏

  方老临床重视调理脾胃功能,对中气不足的虚损病人最擅长运用补中益气汤培补中气,以达“健脾胃以安五脏”的目的,举病案如下。

  (一)长期血尿案

  他曾治一例长期血尿、久治不愈的女性患者,前医大都以导赤、八正之类方药治之。方老察色脉,诊断为气虚血淋,投补中益气汤加茜草根、血余炭、地榆炭,数剂后功效显,调治月余霍然病愈。

  (二)低热案

  对原因不明的低热,方老认为,此类病症属虚损者居多,用甘温缓补之剂确能除其热而补其虚,即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法。他提出,滋阴之法,也即滋水降火法,亦为退热的主要方策,在投方遣药时,常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合用,确有实效。

  笔者按:对气阴虚更年期潮热,用甘温除热,早服补中益气,晚服六味地黄汤,疗效甚佳。

  二、治痈疽

  方老对痈疽,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总结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治方案。他认为本病当分虚实,临床辨证可有五型:

  (一)辨证施治方药

  1.热毒燔盛型:治疗则予泻火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四妙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

  2.瘀血阻络型:治当活血化瘀,方用痛风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

  3.寒凝经脉型:治当温经散寒,方用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大防风汤等。

  4.肾阴不足型:治当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汤、秦艽鳖甲汤等。

  5.中气虚衰型:治当补气保元,方用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六君子汤。

  (二)辨证外治法

  痈疽外治有:1。消肿解毒:方用紫金锭、如意金黄散、甘草香油外敷。2。溃疡长肉:化连膏、藤黄膏。3。腐蚀攻毒:金素丹、五王丹。4。生肌愈合:珍珠散、龙珠膏。5。洗涤通络:用脱疽洗药、生甘草浓煎洗剂等诸多治法。

  三、治牛皮癣(白疕)

  方老在皮肤外科方面,尤以治白疕闻名京城,称他为外科大夫。他认为,白疕顽疾,病情轻者,仅用外治即可;病情较长、病情较重者,需内外合治,外治以攻毒杀菌为法,内治以散风活血佐以清热为治。外用如天麻膏、天红膏,内投如当归拈痛汤或消散类汤剂。

  四、补中益气汤十用证

  这是我听学术讲座的笔记,可能记录不全,抄录于此,供同志们参考。

  1.胃气虚弱而中脘不适,或腹痛绵绵不绝者,(慢性胃炎)辨证为脾胃虚弱者。

  2.脾气不足,久患泄泻,(慢性肠炎)投以此方辄效。

  3.素体虚弱,纳则腹胀,呕吐交作者,可加法半夏、旋覆花、厚朴、竹茹等。

  4.赤白痢疾或疟疾,病解而身体羸瘦者投之。

  5.妇女崩漏或白带频下者(加止血药阿胶、侧柏叶等,利湿药泽泻、茵陈、茯苓等)。

  6.经常外感,体倦乏力者(加少许解表药,如紫苏等)。

  7.中年以上,小便频数,劳则更甚者(加附子)。

  8.眼疾内障,视物不明,瞳孔扩大,视一为二,经常有黑花,但外无眩晕者(或察物昏花或复视,但无眼疾者)。

  9.老年人或 50 岁左右,臂肘手指发麻不已,是将欲中风者(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外侵,气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可造成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

  10.亦可治少腹发热,不能久坐办公,原因不明者(属阴火上冲证)。治疗气利,可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笔者按:阴火上冲可以加泽泻 30 g 除热泻火。

  五、当归补血汤和犀角地黄汤病同理异辨

  方老在“医话痴谈”中对活血名方的辨证施治,体现出其家传根底很深,不愧为一代名家。

  他说:当归补血汤和犀角地黄汤,都是治疗血证的名方,很明显的是,两方的证情表现若有相似,而用药之理实有出入,二者必须加以详辨,否则断证不清,不审药机,那将是祸不旋踵。因为,二方所治的证情都有发热(高烧的症状)、面赤、口渴欲饮的征象出现,稍微失治,就会反补为泻、反寒为热,因此就必须多方面验证,特别是关于脉象方面,从前人的注释意义来看,当归补血汤有谓“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饮困经,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诸病生焉,此证且类白虎,但脉大而虚,非头面实为辨耳。

  这说明本方所治的“证”情,是属于虚证,气虚而脱、气不固血,诸症遂生焉。兹用大量黄芪温补卫气,以摄营血,用柔润之当归养阴以理血,是血越经而妄行,则血病得愈。若误作假像之白虎证,而只对“症”下药,或以犀角地黄,则是南辕北辙,天壤之别。前人说:死者,医杀之耳。

  至于犀角地黄汤,方中都是清凉泻火之剂。前贤认为,本方能“凉血以生新血,敛血以止血妄行,破血以逐其瘀。”这说明,本方所治全是火动热炽、血脉沸腾,而为邪实的“证”,脉动必数实有力,以是投剂清凉,药属峻剂,而效果卓然。

  如前列二方,治病虽同,理实迥异,而用药也就大大有所区分了。临证对比设或不明,而对“症”下药,未尽详辨以求,以犀角地黄汤误为当归补血汤,或当归补血汤而误为犀角地黄汤,是毫厘千里之差矣。如是,临证仅凭对“症”下药,是不适宜的,更不是万全之策。

  题外语:宋孝志和方鸣谦二老,在筹备成立北京中医学院时交情很深,谁家有困难都相互帮助,教学上互相切磋技艺,茶余饭后常谈心。方老的儿子方来刚又和我同室工作,父一辈子一辈友谊深厚,惜时未长,其子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