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
一、前言
子宫丸是一种妇科专用药,是王志敏医生的祖传秘方,一直用于治疗各种妇科疾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及中医政策的鼓舞和感召下,王老医生把家传秘方公开出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在中医研究院(今中医科学院)、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院、北京妇产科医院等单位临床应用,取得一定效果,我院并组织专科人员进行学习、整理和总结。
二、子宫丸的组成成分和功用
子宫丸,分宫颈口子宫丸和阴道部子宫丸两种。
1.阴道部子宫丸(用于子宫颈周围及阴道穹窿部)
组成:
(1)白矾:585 g,性味酸涩寒,收敛燥湿,解毒杀虫,消肿止痛。
(2)章丹:46 g,辛凉有毒,化腐生肌,敛疮解毒。
(3)钟乳石:13 g,甘温,温里助阳,化腐消癥。
(4)雄黄:13 g,辛温有毒,燥湿解毒杀虫,杀菌作用很强。
(5)儿茶:12 g,苦涩平,清热祛湿,敛疮生肌,定痛。
(6)乳香:10 g,辛苦温,活血舒筋,行气止痛,消痈疽,托疮毒,生新肌,暖子宫。
(7)没药:9 g,苦平,行气活血通瘀,化腐生肌敛疮。
(8)血竭:7 g,甘咸平,活血化瘀止痛,敛疮生肌,通经活络。
(9)蛇床子:4 g,辛苦温,祛风寒,止阴痒,燥湿收敛,杀虫,逐瘀止痛,温肾助阳。
(10)硇砂:1.5 g,咸苦辛温有毒,消积祛瘀,软坚散肿,消痈解毒,化腐生肌。
(11)硼砂:1.25 g,甘咸凉,解毒,清热,防腐。
(12)麝香:1.25 g,辛温,开窍辟秽,活血散结通络,解毒。
(13)冰片:1 g,辛苦寒,散热止痒,通窍清火,消肿止痛。
功用:解毒杀虫,燥湿敛疮,活血化瘀,行气通窍,疏经通络,化腐生肌,消肿止痛。
2.宫颈口子宫丸(用于子宫颈外口)
组成:
在阴道部子宫丸的 13 味药中,血竭、硇砂和麝香各加 1.25 g,以加强其活血散瘀、芳香通窍、软坚消肿的作用。
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曾用子宫丸作抑菌实验,结果证明,对各种类型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比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合霉素、四环素、多黏菌素及磺胺等均有更强的抑菌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子宫丸有促进鳞状上皮增生、角化及消肿作用;我院化验室进一步实验证明,有灭滴虫的作用。
三、子宫丸的制法
1.制药用具
小铁锅 1 个,铜匙 2 把,小铁铲 1 把,细箩 1 个,竹签 5-6 根,大理石 1 块(2 尺长、1 尺半宽以上),小纱箩 1 个。
2.准备工作
小铁锅,开始用时需先用猪油擦,然后用小米煮汤熬去锈,再用香油擦才能使用;铜匙、小铁锅、竹签,都要煮沸消毒;大理石,擦净后需用 75% 酒精擦,消毒后再涂上香油。
3.制药操作程序
(1)阴道部子宫丸的制法
① 先将乳香、没药、硼砂、儿茶、雄黄、蛇床子、钟乳石等药,按定量各研成细粉面。再将研好的雄黄细面加入硼砂,并注意,要逐渐少量加药,边研边加,使药研匀,然后再加入乳香、没药、蛇床子、钟乳石、儿茶等 5 味药。共研细面,过细箩后,另放备用。
② 将定量的冰片、麝香也研成细面,另放备用。血竭最好单包另放,章丹也单包备用。
③ 将定量的白矾用清水洗净,去掉外污物,然后放入锅中,加水至淹没药物为度,放在火上煎熬。开始火力要强,熬至 15 分钟后,白矾即逐渐熔化,要边熬边搅拌,以免糊锅。待全部熔化后,即逐渐形成白色透明黏液,并用小纱箩抛掉上层泡沫状浊物。在煎熬过程中,可酌量加水约 50ml 左右,煎熬至开锅后 25 分钟,白矾用匙舀上即能看到牵丝为止,这样方可去掉白矾的刺激性。
④ 在锅内加入上述研细的 8 味药,边搅边拌混匀,撒在熬好的白矾液中,再放在微火上煎熬 7-8 分钟后,再加一次水约 50ml,再熬 2-3 分钟。
⑤ 再将预先准备好的血竭面缓慢撒入锅中,边撒边拌混匀,免起疙瘩,使血竭全部熔化,再加水约 50ml,熬煮约 3 分钟。
⑥ 再将章丹撒入锅中,调匀后,加水约 50ml,微火煮熬 7-8 分钟,再加入水约 50ml,再熬煎 4-5 分钟。以上都必须边熬边搅拌,以防糊。
⑦ 熬成黏稠浆状后,再加麝香、冰片合研之细面,然后加水 25ml,用极微火熬煎 4-5 分钟,并继续不断搅拌。药熬好的标准为,药锅表面是金亮色,豆腐皮状,鼓出大泡,覆盖表面。
以上煎熬过程,要注意,火力不能过大,不要糊锅,否则有刺激性,不能使用。
⑧ 熬成后,将药锅端放在大理石旁,用铜匙舀出药,再用竹签从铜匙中将药向大理石上一滴一滴拨出,滴下后自然成片,每片药约两滴,约 1 g 重,成围棋状,紧贴大理石的一面是平面,在上面的一面是半圆的,3-4 分钟后即自行干燥,用小铁铲取下后存放备用。另外,在最后舀滴造药过程中,如锅中的药干稠而不能流动时,可以随时再添加少量水,微火熬煮,再舀滴造药片。如此反复,直至做完为止。
⑨ 贮存:待药片完全干燥后,放凉,即贮存在密闭的磨口瓶中,避免漏气。
(2)宫颈口子宫丸的制法
① 制阴道部子宫丸待锅里药液剩约 1/3 时,再将血竭、硼砂、麝香(预先研成细面,单放备用)撒入药锅中,并加水约 50ml,再继续搅拌熬黄,注意防止糊锅,用微火熬 5-6 分钟。
② 熬成后,同阴道部子宫丸的制法一样。用铜匙舀出,用竹签拨出,滴在大理石上,每片 2 滴,大约 1.2-1.5 g 重。
③ 贮存:同阴道部子宫丸。
四、子宫丸的适应症
按照王老医生的祖传,该药原是广泛应用于各种妇科疾病,包括妇科各种炎症,痛经、闭经、倒经等各种月经病,子宫脱垂,子宫位置不正,子宫口发育不良,不孕症等。
自 1958 年以来,外院协作单位应用子宫丸治疗宫颈糜烂和不孕症,观察到腺性糜烂的治疗效果比乳头状糜烂为佳;而且观察到,在治疗子宫颈糜烂的同时,有些妇科疾病,如白带多、腰痛、痛经等症状也能同时得到减轻或消除。
我们现在仍一直用子宫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膀胱炎、慢性宫颈炎,以及子宫颈发育不良、质硬、宫颈口小、宫颈外口炎,及一般炎症引起的不孕症。
五、子宫丸的禁忌症
1.有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带经日久,月经频至及性交出血病史者;
2.有休克病史者;
3.有溃疡病、胃痛、呕血、便血者;
4.子宫肌瘤;
5.盆腔肿瘤;
6.宫颈息肉;
7.宫颈肥大、外翻、极度充血、血管外露、组织脆而极易出血者;
8.有皮肤过敏及其他过敏史者;
9.凡是大、中手术后,或身体虚弱,气血亏损,面黄肌瘦,心慌气短等患者,均应待身体恢复健康后方可上药;
10.凡是重度高血压、严重心脏病患者,均须待病情好转后始可上药。
六、操作手法及医者注意事项
1.患者准备和体位如一般妇科检查。
2.医者戴手套,用右手食指先进行内诊,检查病变情况以确定上药部位。
3.用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片到阴道口,再用食指掌侧托药片平面递进阴道内,直至病变附近。并注意,此时切勿使药片平面沾染阴道分泌物,而且要使药片平面恰好置于病变附近,然后轻轻翻转手指,使药片贴于病变部位,再用食指指尖按压一下药片,使之固定以免滑脱,再将手指轻轻取出。此时注意,防止药片错位。最后放一带线棉球于阴道下段,嘱患者次日自行取出。
4.复诊时,首先询问前次上药的反应情况,注意有无阴道不适、阴道流水、外阴痒、出血、恶心、腹胀及矢气多等症,及是否掉出白皮;然后用食指蘸温开水,伸进阴道,取出前次所上药之残渣。此时,常可看见有脱落的白皮片,块状物,有时呈较厚的白皮,甚至有阴道或宫颈管型整片脱落(白皮为数十层角化上皮细胞),取净后再行内诊,检查病变情况以确定本次上药部位,如系单纯宫颈病变,则用窥阴器视上药后变化情况而不须内诊。
5.用药部位
(1)宫口小、紧、宫颈糜烂等宫颈局部病变者,药片贴于子宫颈外口,用“宫颈口子宫丸”。
(2)膀胱炎,将药片贴于阴道前穹窿部;尿道炎,将药片贴于阴道前壁中段,用阴道部子宫丸。
(3)子宫骶骨韧带炎者,将药片贴于阴道后穹窿部,用阴道部子宫丸。
(4)右侧附件炎者,将药片贴于右侧阴道穹窿部;左侧附件炎者,将药片贴于左侧阴道穹窿部。附件炎均用阴道部子宫丸。
6.一般每周用药一、二次。第一次用药仅能上 1 片,如无不良反应,复诊时根据病情调整,最多一次可上 2 片。
七、用子宫丸的患者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禁止同房,停止用药 1 周后方可。
2.忌食鱼虾蟹等海味、鸡鸭蛋类、酒及一切辛辣有刺激性食物。
3.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及长途步行。
4.月经期及月经前后各 3 天均需暂停上药。
5.用药后,最好先在诊所休息 5 分钟,再离开诊所。
6.治疗期间如出现粉带者,应暂停用药,待粉带净后方可再用药。
7.用药后可能有阴道轻微胀痛、阴道流水、脱落出白色片块状物,或小便黄赤灼热、矢气多、腹胀等现象,乃药物发挥作用,而非病态,故不需停药。
八、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用子宫丸后的患者,对个别出现过敏反应者,如白带增多,外阴瘙痒、灼热、发红、疼痛、肿胀,甚至水肿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影响睡眠及工作,应立即取出药片;如药片已融化者,则可擦去药渣,并改为外用外阴粉。对外阴水肿明显,而未能擦净药渣,或有表皮破损致疼痛者,则应使用外阴膏。根据病情,每日用药 1-3 次。如系宫颈糜烂上药,而糜烂面附有白色渣滓样物,与宫颈组织粘接较密切不易拭去,若用镊子夹除时会引起出血,故应注意,此时不可轻取。
附:外阴粉
生蛤粉 30 g(咸寒,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消炎止痒),冰片 1 g(辛苦寒,散热止痒,通窍清热,消肿止痛)。
上两药,共研细面,备用。
外阴膏:外阴粉,加香油调匀。除上述作用外,尚有清热润肤之功。
(叶苍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