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柴附芥子大黄汤”治疗脑脊髓蛛网膜炎临床观察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王大经 北京中医医院

  我们用自拟方“柴附芥子大黄汤”治疗 8 例脑脊髓蛛网膜炎患者,获一定疗效,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8 例患者,均在外院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住院,经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并做过脑脊液、碘油造影及 X 线平面检查,除外脊髓肿瘤等其他神经系统疾患,而确诊为脑脊髓蛛网膜炎者。

  8 例中,男 5 例,女 3 例,年龄在 31-50 岁之间;病程 1 年以内者 1 例,1-4 年者 5 例,4-12 年者 2 例;发病原因,有结核性脑膜炎、急性脊髓炎、中耳乳头炎引发者各 1 例,“感冒发热”引起者 3 例,原因不明者 2 例;病变部位,位于颈胸级者 4 例,胸腰级者 3 例,1 例为颅底、颈、胸、腰级广泛病变,其中 5 例因粘连形成管内部分或全部梗阻。

  临床表现,可因病变在脊髓水平面部位的不同,而表现为下列各症状:顽固性头痛,头晕,耳鸣,眼球震颤,四肢颤抖,有束带感,腰脊痛,上下肢麻木或四肢麻木,肌肉萎缩,步态蹒跚或平衡失调,截瘫或全身瘫痪,二便困难或失禁等。

  临床疗效:8 例患者均在外院用过激素治疗,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逐步停用激素,单纯服用中药观察,我们采用自拟“柴附芥子大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

  方药:柴胡 15 g,附子 18 g,大黄 6 g,麻黄 15 g,葛根 15 g,桃红 24 g,青皮 9 g,陈皮 9 g,炒白芥子 15 g。

  加减:平衡失调为主者,加全蝎、乌蛇;有束带感、腰背痛为主者,重用柴胡,选加乌药、广木香、焦槟榔、沉香等;下肢萎缩无力、肌肉萎缩者,加生鹿角、骨碎补、熟地,重用附子;兼见高血压症者,加豨莶草、牛膝;有泌尿系统感染者,加土茯苓、百部、血余炭、菟丝子;排尿困难者,加生黄芪、石韦。

  汤药隔日 1 剂,3 月为一疗程。

  疗效评定:尚无统一标准,我们初定如下。

  基本缓解:主观症状显著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良好,能较长时间独立行走,且能参加半日以上工作;

  部分缓解:主要的主观症状有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恢复较好,能扶拐行走,或虽能独立行走,但不能持久者,尚不能参加正常工作。

  结果:8 例中,基本缓解者 4 例,部分缓解者 4 例。

  体会:脑脊髓蛛网膜炎所表现的一些主要症状,可见于中医文献的“风”“痿”“瘫”“痹”等病中,其内因多为肾阳虚寒、筋痿肢枯,外因则大多与风、寒、湿痰等因素有关,为历代医家视为疑难病症之一。现代医学对本病除了病因治疗外,主要以激素对症治疗,亦无良好的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拟定了“柴附芥子大黄汤”。本方以大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以及王清任癫狂梦醒汤为基础组成。方中柴胡取其通里达外,疏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配合桃仁、青陈皮行气活血;附子温肾助阳,壮命门之火,通调二便,又能壮筋坚骨肉,逐风祛寒;配合麻黄,更增强温经散寒的功效;大黄具推陈致新、调血脉、利关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能;白芥子能搜胁下、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散痈消肿,与麻黄配合消肿止痛,泄风豁痰之功更显著;葛根则以升清阳。

  本方主要功能是温肾助阳,温经散寒,消肿止痛,壮筋坚骨肉,经临床观察有一定疗效。如例 1,患者眩晕,眼球震颤,头部剧烈紧箍痛,四肢麻木颤抖,不能起床,辨证为肝阳上扰,有肝风内动之势。基本方中加镇肝熄风、搜风通络之品,如珍珠母、灵磁石、全蝎、乌蛇等,经持续治疗 1 年半后,头痛、头晕大为减轻,眼球震颤明显好转,已能独立行走,且可坚持半日工作。方中,全蝎、乌蛇对眩晕、步履蹒跚的平衡失调患者,效果比较明显。如患者四肢肌肉萎缩无力,步履艰难者,方中加生鹿角、骨碎补、熟地,并重用附子,可获壮骨坚肌的功效。又如例 6,患者截瘫,胸部有束带感,排尿困难,双下肢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不能行走。经上方治疗 6 个月后,束带感已降至少腹部,下肢肌力明显恢复,二便功能正常,能独立行走,已参加全日工作。

  从本组病例中,我们观察到,凡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者恢复较快,而感觉功能障碍者恢复较慢。由于我们对此病的认识很肤浅,观察病例亦少,对此病的治疗规律有待今后进一步摸索提高。

  (李文良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