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
赵老在《名老中医之路》中写了一篇“悬壶生涯六十年”,写了他高尚的医德、学医的历程以及他固守的信念:“岂能尽遂人愿,但求无愧我心”“宁可会而不用,不可用而不会”。临床经验,谈了很多他虚心学来的小方,如透骨草洗剂治疗脂溢性脱发,应用银花、生地烧成炭清解血分毒热,以及冰片止痛,信石治疟疾,无花果蜜蒸治久痢等。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面人曹(议策)和我聊天,谈到他 1948 年患膝关节结核,每日从瘘管中往外流脓,半载不愈口。乘车去找赵炳南看病,一个银元挂一个号,没有候多久,进入赵医生诊室。赵大夫仔细检查后遗憾地说:“我治不了,请另找高明”。赵大夫让秘书将一元钱退给曹先生。在回家的路上,三轮车夫献方治好了曹先生的骨结核。从此,赵大夫医德高尚、对患者很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我的尊重。可惜,北京中医院距我院很近,未能见赵大夫一面。但他的“岂能尽遂人愿,但求无愧我心”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现将《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赵炳南医生临床经验”一文中最精彩的“治天疱疮”一案摘要选读。
赵老医生认为,西医描述之“天疱疮”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天鹅疮”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其中,红斑性天鹅疮与“火赤疮”相类似。赵老指出,本病的病因病理,一般来说多因心火脾湿蕴蒸,兼感外界风热暑湿之气,内外合邪而发热致病。在发病过程中,“湿”为本病发病的根本因素。蕴湿化热,或湿热相搏,又可燔灼营血,造成气血两燔;若湿困于脾,可造成脾虚湿盛,浸淫肌肤,使身体遍生燎泡;湿热化燥,灼津耗气,又可出现气阴两伤。
赵老治本病,分以下三型施治。
(一)毒热炽盛型
发病急骤,本疱迅速扩展增多,身热,口渴思饮,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苔少而干,舌质红绛,脉数。证属毒热炽盛,气血两燔。法宜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广角 10 g,生地炭 10 g,银花炭 10 g,莲子心 10 g,连翘心 10 g,生栀仁 10 g,花粉 10 g,白茅根 30 g,地丁 10 g,甘草 10 g。
方中,用广角清热凉血,解毒宁惊;银花炭、生地炭,两药相伍专清血中毒热,又能养阴护心,是赵老医生治疗毒热窜入营血的经验用药;莲子心、连翘心、生栀仁,赵老医生称之为“三心”,清心泻火安神,用于一切热扰心神之诸证;花粉、白茅根养阴清热;地丁、甘草清热解毒。
(二)脾经湿热型
遍身燎浆大疱,糜烂渗出不已,口舌糜烂,胸满,纳差,大便溏泄或干,小便短赤,苔白而腻,或可见黄苔,舌质微或淡,脉弦滑或沉缓。证属脾经湿热,湿重于热。法宜健脾除湿,佐以清热。方药:
赤苓皮 15 g,生白术 10 g,芡实 10 g,川萆薢 10 g,薏苡仁 10 g,枳壳 10 g,生地 12 g,栀子 6 g,黄柏 6 g,绿豆衣 6 g,甘草 10 g。
本方是赵老医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健脾除湿汤”加减。临床上应用于内有蕴湿,郁久化热诸证。方中,赤苓皮、生白术、川萆薢、芡实、薏苡仁,健脾除湿;栀子、黄柏、绿豆衣,清心泻火、通利小肠,使湿得以出处,湿热得解;生地意在凉血护阴,甘草和中解毒。若因湿盛久蕴化热而出现发烧时,赵老医生常投以生玳瑁、生石膏以清解气营毒热;口腔糜烂者,常加金莲花、金雀花、藏青果、金果榄利咽解毒。
(三)气阴两伤型
病程日久,汗出口渴,不欲多饮,烦躁不安,倦怠懒言,周身无力,皮肤偶有水疱出现,苔薄白而见剥苔,舌质淡红,体嫩或有裂纹,脉沉细濡。证属毒热未清,气阴两伤。法宜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方药:
西洋参 3 g,北沙参 15 g,南沙参 15 g,黑元参 30 g,佛手参 30 g,生黄芪 15 g,干地黄 15 g,丹参 15 g,银花 15 g,公英 15 g,天冬 7 g,麦冬 7 g,石斛 6 g,玉竹 15 g。
本方,是赵老医生多年临床实践的方剂“解毒养阴汤”,适应于严重皮肤病之后期,正气已伤而毒热未净阶段。方中,以西洋参、南北沙参、石斛、元参、佛手参、天冬、麦冬、玉竹养阴清热为主,生芪、丹参补气血又能活血,银花、公英解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