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名医
医家的学术与经验,一部分散在于民间,通过后人搜采编次而著于简册,一部分则自记于述作而流传于后世。我国先秦汉唐的古典医籍,多属前者,宋元明清各家著作则属于后者。这里要论述曹先生的学术经验,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曹先生的论作实在比较多,想综述它,我既无此目力,亦无此才能。我只有将所经眼过的和体会到的杂谈一些。
一、学术思想方面
1.药物考证:先生考证药物专辑很多,写作力集中,议论既深且广。初步认为,先生的学术思想,当以论药及药物考证为首位。在《曹氏医药论文集》中论药的文章占半数以上。他的药物考 15 种,虽多数是未刊稿,仅 1955 年在他家里见到《人参考》《鹿茸考》两个手稿本,手写稿加注,加批,加附参,致力是很辛勤的;叙述,分品种的鉴别、栽培、采制、加工、主治、效能及用法,考证资料的引用特别丰富。至于精审程度,由于未经细读,不敢妄议。在我的印象里,这两个专辑的内容,超过《本草纲目》及《本草拾遗》,据说上海世界书局编印《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见到曹氏片段文字。此外,散见于《增订伪药条辨》的按语还有一些内容。
2.舌诊发挥:主要在《辨舌指南》中体现。本书成于 1920 年,1928 年集古阁石印行世。由于该书手写石印,文字的错讹、脱简颇多,1962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给予影印,并请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丁光迪老师作了校勘,更是精审。据周越铭序言,初稿作于 1910 年,名《辨舌新编》,刊于《绍兴医报》。当时医界同仁,无不争先快睹。曹先生自谓辨之未详,心犹未惬,后又精心搜收精撰,乃名为《辨舌指南》。书中援引古今医籍数百家,旁及当时国外医学及报刊所载,凡关于验舌治病之法,多所摘录。书分六卷,每卷列章分节,按节又分子目,并附着色图 120 余枚,使各类舌质、舌苔相印证。这一编撰,在 19 世纪 20 年代的中医辨舌书中,无论在体例和内容方面,确是以新的姿态出现,充分显示出中医舌诊有一整套的理论和经验。即使在目前来说,也不失为察舌方面比较有系统有条理的一部好书,尤其关于文献数据的引述,参考价值相当大。虽然曹先生自谦“非敢贡高明之研究,但以为初学之导线;至于精益求精,密以加密,仍当参之诊断诸书,以穷其变,而达其微。”如实地说,曹先生以商量旧学、涵养新知的精神,其造诣已见于本书各章节。在这里我谨以《辨舌指南》作者之一员,谈些体会。我认为,这部书既可作为初学之导线,也可作为高深的研究。理由是:(1)书中所引述辨舌论据,上溯《内经》,下迄与其同时的《通俗伤寒论》,旁证数据还采撷当时新说。通过曹先生精心编撰,层次先后有序,议论旁扦恰当,去粗取精,主要是围绕这一章节说明问题,同时结合他的实践经验,使舌诊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密切配合。特别是关于舌苔图谱的着色,更是细致描摹,使学者印象加深,无异于临床目睹。曹氏亦欣赏及此,故书名冠以“彩图”二字,以示图文并重。(2)书中所引述的,有不少是不经见的医籍,如郭元峰《脉如》、马氏《医悟》,虽非辨舌专书,然阐发舌象的机理极精,能从扼要的辨析中,给读者说明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梁特岩《舌鉴辨证》、胡玉海《察舌辨证法》、刘去人《察舌辨证心法》等书,目前尚无大量出版,目睹者不多,现在能从《辨舌指南》中读到的若干篇章,无疑是原书的精华部分。这些可贵的辨舌文献资料的提供,对于目前正在搞舌象研究的人们来说,毫无疑问是有极大帮助的。
3.采用成药辨证施治:这一学术思想,主要从曹先生撰述的五种《证治要略》及时病、杂证、痰病、妇婴等四种《膏丸说明》中体现出来。这九种书里,大部分突出用成药辨证施治,内容少而精、简而明,是采用成药治病的临床手册,也是一般医生的普及读物。所举“痧胀霍乱”与“痰病”二论,以见先生采用成药治病的圆机活法。
(1)痧胀霍乱:先生认为二者皆由清浊不分,井俞壅塞,治宜开关通窍,行气活血。然证有挟湿、挟食及伏暑、中寒之别,治疗丸散中应分平性、热性、凉性,不能误投。接着指出:“平性药物为通治暑热浊秽、霍乱痧证等,如病人舌苔白或灰白灰黄苔垢润者,皆可用之。一切急痧及中暑中恶,猝然昏迷闷倒,牙关紧闭,即用痧气开关散吹鼻取嚏,牙关即开;另用此散二分,开水调服,即能吐去痰水,昏闷立苏。又如中恶触秽,暑厥闷痧,心腹急痛,宜厥证返魂丹二分,开水调灌,立即松解。若中暑秽,腹痛如绞,胸膈壅胀,太乙紫金片为最妙。如霍乱初起,未吐泻,或已吐泻,胸闷腹痛者,辟瘟丹、纯阳正气丸服之皆效。若腹痛,水泻溲短,以藿香露吞太乙救苦丹四粒,泄泻立止。若湿遏热伏,阴阳反错,绞肠腹痛,或吐泻肢冷,身热瘛疭,有内闭外脱之象,即服飞龙夺命丹,能开闭透伏。如暑秽湿热,霍乱泄泻,黄疸,疟痢,但看舌苔白腻或灰黄相兼,邪在三焦气分,皆以甘露消毒丹主治,兼有食积加楂曲平胃散更妙。”
以上为痧胀霍乱关于选用成药的平性部分,按证施治,颇切病机,其中对纯阳正气丸的应用和组成,更有发挥。他指出:“凡中有少许肉桂,是凉开中偶加一两味热性药作反佐,凉多热少,不失于本,其能通治夏秋中湿触秽、霍乱痧胀、疟痢泄泻等症,皆可服之。”可见其运用成药得心应手之妙。(原文凉、热不再抄写)
(2)痰症:先生在《痰症要药说明》一书首先指出:痰为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痰自无矣。接着分析,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肺脾胃升降之机失其常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肥腥等腻茶酒而生者;有因本体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承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有阴虚劳症,虚火上烁肺液,以致痰咳者等多种成因。并指出后一种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厚,其余诸痰初起,皆由水湿而生。后列八类证治:外感痰、气郁痰、食积痰、痨瘵痰、痰塞咽喉、痰迷心窍、痰积肠胃、痰窜膜络。按类列症,随证出方,选方则荟萃膏丹丸散之效用彰著者逐一介绍。其翔实指点处,即不知医者亦有所宗。我常认为,此书与其称《痰症要药说明》,不如看作是曹先生治痰症的心法。例如,治外感痰中的“岩制半夏”“岩制川贝”二方,从旧方、旧成药中发掘出新疗效。他定出前者治风寒水湿顽痰,后者治燥火郁痰,界限分明,药简而效卓。书中还收辑治气郁痰用清气化痰丸,痰郁用润下丸(徐灵胎方),久嗽除根膏(麻黄五钱,川贝母一两五钱,徐拱宸方)等,均为药证相投的成药中之有效方。每方均有简要说明,撷方义之精华,可以作痰症专辑阅读,容易记,容易用,从这几本述作里,大致体现出曹氏主张采用成药的学术思想。
二、临床经验方面
曹先生治验,据说有专辑,但我未见,只见到片段证治方药,散见于其编辑的各书中。绍兴同善局借抄曹先生部分门诊底方,又嫌太零碎。现从当时周越铭氏所撰曹先生的《事略》中摘出治验三例,记载较完整,疗效亦好,藉以观曹氏医案的一斑。
1.痰厥治验
包鹿鸣室人,患厥证。目瞪口噤,僵直如尸,不饮不食,已三日余,奄奄一息,群臣束手。曹先生诊为痰厥,先以乌梅擦开牙关,继用导痰开关散调灌,抽出喉中凝痰四五条,复自吐胶痰碗许,蹴然而起,知饥啜粥,后予清热导痰而愈。
2.热入血室治验
姚幼搓媳陈氏,病热,神昏谵语,手足抽掣,群医作热入血室治,无效。曹先生细询病情,细察脉状,认为热入血室本无误,由于不识血瘀脑门之故。乃以桃核承气加地鳖虫、蜣螂、两头尖及清热息风之品,一服而下瘀血如拳,宿垢如酱者三四次,抽搐即停,热减神清,继予退热养阴获痊。
3.暑湿邪结中焦治验
孙伯雄幼子患暑湿,医以芳香、消暑药治之,渐至灼热头痛,胸痞,喘逆呕吐,缠绵累月,病已垂危。曹先生诊脉辨证,认为邪结中焦,肝阳上冒,香燥激动肝阳,无怪格拒,遂以鳖甲、龟板、决明、郁金、生白芍、鲜大青、白薇、青蒿、竹茹、枇杷叶、碧玉散等柔润镇潜药,嘱令水煎冷服。胸膈爽快,呕吐即止,头痛喘逆皆除,再予清暑通便药收功。
此外,在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中医第一集医案,即《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的按语中,也有不少诊疗经验附见,着墨精炼,都系曹先生临床结晶的自述,可与魏老医案相互辉映,如:(1)血痹虚劳,初病在络,余屡用《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合金铃子散,即叶氏辛润通络法。(2)痰火胁痛,用叶氏辛润通络法,旋覆花、新绛、广郁金、当归尾、桃仁、青葱管、炒白芥子(少许)、丝瓜络、象贝、莱菔子等味,甚效。(3)倒经初起,用丹栀逍遥散极效,倒经即下行。(4)虚寒咯血,多由脾虚不能摄血,用药应取温纳镇摄,导龙入海,引火归根之法。(5)肾火夹胃热上冲,牙根浮长,牙床不肿,以景岳玉女煎二三剂,牙根即平,疼痛辄除,屡用屡验。(6)肺寒咳嗽,当温肺气以达窍,温则气行,而后不为痰矣。(7)阴虚痰喘有二:肝肾虚,阴火烁肺,宜清火滋阴降火;肾气虚,水泛为痰为喘,宜济生肾气丸作汤纳气归肾。(8)因截疟而化肿化黄,余屡用三半伐木丸,每服三钱(9 g),大便下积垢而愈。(9)淋痛多因肾火挟膀胱结热,宜导赤散、土牛膝、土茯苓、赤苓、滑石、车前之属,其他散见于评校各书的经验鳞爪不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