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王鹏飞医生儿科临床经验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儿童医院

  王氏儿科,始于祖父王润吉,早年除在北京临诊外,每年用大部分时间深入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之余,还向当地的草泽医虚心学习验方、秘方。民间医药之丰富多彩,使用药物之简便,疗效之神速,使其深为惊叹,并开始自己制备成药,急病者可以立服,药价便宜,疗效迅速,如清热之“寒砂散”等,从此在京城影响日渐扩大,开始被誉为“小儿王”。其父王子仲,继承家学,发愤图强,勤学苦研,尽得祖父之心传,医名渐噪,求诊者络绎不绝,名噪京城。王鹏飞本人,十八岁开始学医,至今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五十年,医术祖传三代,遣方用药独具风格,在传统儿科学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笔者按:“小儿王”的第四代传人王应麟、未婚儿媳王婷云,和我同一个班、同一个团支部、同一个学习小组。为了学到王鹏飞独特的儿科治疗方法,毕业实习时,去了六个同学。白天为王老抄方,晚上翻阅王老治病的病例。虽经一年的毕业实习,也很难掌握他的用药规律。他是在秘方、验方的基础上闯出的新路,用药奇特,古今儿科书中找不到。所以,对那些非经、非时、独创的小方要认真研究。

  王家的“寒砂散”很有名,我们同学等鹏飞老师高兴时就去套,一年套了三次,套出三个不同的“寒砂散”。我的同学陶书文,发了高烧四天不退,那天王老问:“陶书文怎么没有来?”同学们回答:“他发高烧,吃了医院配的‘寒砂散’退不下来。”王老马上叫他的女儿回家取两包寒砂散来,陶书文吃一包,烧就退了,还剩下一包打开放桌上,叫我们在京的同学分着吃了,也吃不出由什么药组成的,可见儿童医院的“寒砂散”和王老家的“寒砂散”是有区别的。当时社会上没有设专利,王老的保密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抗生素药特多,而且疗效高,人们对“寒砂散”依赖就少多了。

  王老任北京市政协卫生组副组长,一日赴宴归来,心情特别高兴,那次套出的“寒砂散”最接近秘方,这是酒后吐真言。我如获至宝,至今珍藏在我的笔记里。

  为了使后学者多一点“小儿王”临床经验,今把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中《王鹏飞医生临床经验》恭录于后。

  一、消化不良的辨证

  消化不良是小儿常见病,属于历代医家所谓的“泄泻”范畴。若久泻不愈,即可发展为慢脾风、疳积等症,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

  (一)临床辨证分型

  王老医生根据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特点,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若感寒、受暑、伤食则脾胃功能失调、胃失和降而呕吐,脾不升清而作泻。王老根据以上特点,认为小儿较重之腹泻必须以调理脾胃为主,祛除病邪为次;脾虚是其本,病邪是其标;若脾虚泻重,气脱液耗,必涉及肾。张景岳曾谈道:脾强者泄去即愈……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易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泄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且阴寒性降,下必及肾。脾乃后天之本,司水谷之运化,但水谷之腐熟仰赖先天命火之熏蒸,才能完全变成人体有益之精华和无用之糟粕。肾司二便,肾气足则二阴通,糟粕受肾和小肠的气化而分利,清者渗入膀胱,浊者归入大肠。如腹泻严重,脾虚及肾,则清浊不分,水与糟粕合流而下,下走大肠,必至水泻无度,完谷不化,小便短少。因此,治法中除健脾外,必兼有温肾之药。为临床应有之便,删繁就简分二型,即实热型与虚寒型。

  1.实热型

  面赤颧红,身热无汗,腹胀拒按,口渴欲饮,或烦渴引饮,下利稀薄秽臭,或暴注下迫,大便呈黄水样,小溲短赤,常伴呕吐,苔黄腻,舌质红,或绛而干,脉浮洪数,或浮弦而数,口唇焦赤,上腭前后红,中柱前可淡白,白齿处黄白或红;重者哭啼无泪。治用清热健脾,和胃固肠。

  方药:藿香 10 g,丁香 1.5 g,赤石脂 10 g,莲肉 10 g,伏龙肝 10 g,寒水石 10 g。

  2.虚寒型

  面色苍白或青灰,肌肤松弛,皮花肢冷,甚则厥逆,露睛口张,目凹囟陷,精神萎靡,哭声低微,下利清谷,完谷不化,昼夜频数,纳差,或食下即吐,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微弱,上腭二臼齿部及中柱发白或乳白。治用扶脾助胃,温中固肠。

  方药:肉桂 3 g,肉豆蔻 6 g,赤石脂 10 g,丁香 1.5 g,莲肉 10 g,寒水石 10 g。

  随症加减:

  发高烧者,虚寒型可加藿香 10 g;实热型可加青黛 3 g,或“寒砂散”3 g(分三次冲)。

  “寒砂散”配方:寒水石 500 g、朱砂 6.2 g、雄黄 15 g,共研细面。

  服法:1 岁以下每次服 1.0 g,1 岁以上每次服 1.5 g,日 2-3 次。

  呕吐者,虚寒型加草豆蔻 6 g、伏龙肝 10 g;实热型加竹茹 6 g;腹胀、腹痛者加木香 3 g、砂仁 3 g;泻重者加五倍子 3 g、芡实 10 g;黏便或血便者加地榆 10 g、椿皮 10 g;咳嗽者加木瓜 10 g、乌梅 10 g;食欲差者加草豆蔻 3 g、建曲 10 g;惊或抽风者加钩藤 10 g、木瓜 10 g、益元散 10 g;口疮者加青黛 3 g、金果榄 10 g。

  (二)典型病例举隅

  根据王老医生上述对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我院中医科自 1970-1975 年对小儿多发病婴幼儿腹泻(包括夏季消化不良和秋季腹泻)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收治住院病人共 704 例(均按同样辨证分型、同一方药治疗,对中重度脱水者同时静脉输液,不加抗生素)。其中夏季腹泻 385 例,逐年治愈率 62.2%-82.6%;秋季腹泻 409 例,逐年治愈率为 91.8%-95%。兹将典型病例列举如下:

  例 1:石××,女,1 岁 6 个月,病案号:28073。

  主诉:腹泻 20 多天。初起一周为脓血便,近 1 周来稀水便,日五、六次,精神不好,腹胀尿少,纳差。院外西医治疗无效而收入院。

  体检:面黄体瘦,精神萎靡,双目凹陷,皮肤弹性较差,口腔黏膜可见白膜,上腭乳白,腹较膨胀。

  化验:大便培养为致病性大肠杆菌“0”123。

  西医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营养不良 I-II 度,鹅口疮。

  辨证:脾胃虚弱。

  方药:肉桂 3 g,丁香 1.5 g,肉蔻 6 g,赤石脂 10 g,寒水石 10 g。此例患儿,入院补液 1 次,未用抗生素;服中药 3 剂,大便成形,日便 1 次。

  例 2:田×,男,5 个月,门诊病例。

  初诊:腹泻已 2 个月,日七、八次,不消化稀便,尿少。

  西医诊断:迁延性消化不良。

  辨证:久泻(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养胃。

  方药:肉豆蔻 6 g,丁香 1.5 g,草豆蔻 6 g,藿香 10 g,地榆 10 g。

  二诊:服药 3 剂,大便次数减少,每日 1-3 次,性状见好,食欲佳,昨日发烧。

  处方:肉桂 3 g,肉豆蔻 6 g,丁香 1.5 g,地榆 10 g,伏龙肝 10 g。

  三诊:服上方 3 剂,烧退,大便每日 4-6 次,性状见好。

  处方:肉豆蔻 6 g,丁香 1.5 g,伏龙肝 10 g,莲肉 10 g,藿香 10 g,茯苓 10 g。

  四诊:上方 3 剂,大便每日 3 次,正常成形便,继服 3 剂,以巩固疗效。

  处方:肉豆蔻 6 g,丁香 1.5 g,赤石脂 10 g,白术 3 g,草豆蔻 6 g。

  此例患儿因腹泻 2 月,每日七、八次,不消化便,服中药 9 剂,药后大便日 3 次,为正常成形便。

  例 3:宋××,女,8 个月,病案号:31573,住院日期:1975 年 7 日 8 日。

  主诉:咳嗽发烧 5 天,腹泻 4 天。

  现病史:发烧 5 天,体温 39℃左右,轻咳有痰,腹泻,黄绿色黏便,带水量多,日 10 余次,经服四环素、磺胺增效剂仍未见效。

  体检:体温 38.8℃,精神弱,烦躁好哭,前囟凹陷,腹部皮肤弹性差,腹软,肢末梢凉,唇干,舌红起芒刺,上腭红,苔黄腻,脉数。

  大便培养:无菌生长。

  西医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等张性中度脱水,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外感风邪,运化失调。

  治法:清热和中,佐以止泻。

  方药:青黛 3 g,藿香 10 g,丁香 1.5 g,赤石脂 10 g,寒水石 12 g。

  二诊:服上药 2 剂,体温下降,大便减为日三、四次。上方继用 5 剂。

  三诊:服上药后,近 2 日大便为成形便,体温正常,治愈出院。

  此患儿证属实热,未用肉豆蔻等温燥药,而用青黛、寒水石、藿香清热,丁香、藿香和中,赤石脂固肠止泻。

  (三)临床心得

  关于治疗腹泻的常用药物,王老医生认为,肉豆蔻,辛温,能温中健脾,固涩止泻,非但用于后期,泻重及初期均可使用;丁香,温中健胃,调气行气,可治胃痛,止吐泻;赤石脂,酸收固涩止泻;伏龙肝,收敛止泻;莲肉,健脾养胃;藿香配青黛,可清热祛暑,和胃止呕;乌梅,酸收止泻,敛肺止咳,生津止渴;寒水石,清热利水消胀,此药主要起分利小便的作用;草豆蔻、砂仁辛温,暖中健胃,止咳止泻,祛湿散寒。

  据祖国医学用药禁忌十九畏记载,肉豆蔻与赤石脂为相畏之品,但王老医生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此二药同用有温中固涩之功,经临床屡次同用确有此效,并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住院的消化不良患者属虚寒型者占 80% -90%,实热型在门诊稍多一些。虚寒型患者治疗上多以温中固肠,健脾止泻为主。王老医生主要抓住内因这一环,应用温中药为主,旨在调节脏腑、恢复脾运之功能,而达到药到病除之功;虽偶用健脾之品,但比重并不太大。此因治疗脾胃病,重在调理脾胃功能,而其他补药乃属次要。如脾胃功能未复,补药虽多,亦难奏效,病体非但不能收益,中土反增负担,这亦是王老医生治疗脾胃病多年实践积累之独到经验。

  二、小儿厌食症治验 3 例

  厌食症,指食欲不振,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如乳食过多,或多食瓜果生冷,或过食辛辣、干燥食物,或外感风寒热邪,均可引起食欲不振而停食。厌食症,在最初阶段损伤机体并不明显,只要及时处理,即不易治病。如迁延日久,势必壅塞郁滞,影响营养摄取、运化和储藏代谢等生理功能,亦为小儿疳积病因之一。王老医生治疗厌食症有突出的疗效,现将其辨证用药介绍如下:

  方药:建曲、草豆蔻、焦术、砂仁。

  如临证见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者,加黄精、紫草;如伴夜眠不佳者,加青黛、竹茹、钩藤;如伴咳嗽痰盛者,加乌梅、化橘红、莱菔子;如系热证呕吐,加竹茹、藿香;如系寒证伴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伏龙肝。

  王老医生认为,此类患儿总的看来是虚证,亦有兼肝郁者;患者是虚证,不宜多用克伐之品,否则更虚其虚矣。兹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例 1:沈×,女,14 岁,病案号:23134,住院日期:1976 年 6 月 17 日。

  主诉:3 个月来食量减少,明显消瘦。

  现病史:病儿从入院前 3 个月始无明显原因而食欲减少,最初日食 4-5 两,此外能吃水果、糕点。近 2 个月每日减为 2-3 两,有时只能勉进 1 两,副食亦减,且食嘈杂呃逆,恶心未呕吐。病后日渐消瘦,体重自 108 斤下降至 76 斤。拒食严重时,水也不进,有时晕倒。入院前,曾按肝炎治疗。服本院“肝炎 1 号”6 剂,效果不显,且吐 1 次。后又服消导克伐之剂保和丸加减,健脾燥湿之剂参苓白术散加减,曾服胃蛋白酶,酵母片,及针灸、封闭注射维生素 B1、B2 等均无效,故收入院。

  查体:消瘦明显,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懒动,四肢凉,咽红,心音稍钝,胸腹部检查正常,血压 80/60mmHg,体重 76 斤,苔黄腻、舌质红,上腭粉红白,脉沉细。

  化验检查均属正常。

  西医诊断:厌食原因待查(1)神经性厌食;(2)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辨证: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养胃。

  方药:黄精 12 g,建曲 12 g,焦术 10 g,草豆蔻 6 g,化橘红 10 g,何首乌 12 g。

  因患儿病情无大变化,基本按原方续服。经四次诊治,纳食稍增,晨食粥半碗多,尚感腹部不适,腹痛,苔黄,舌质红,脉沉细。

  另拟方继服:建曲 12 g,焦术 12 g,砂仁 6 g,紫草 10 g,草豆寇 6 g,丁香 1.5 g。

  十七诊:病情渐佳,每日可食 4 两,蔬菜、水果均可进食,偶有腹痛,下肢稍肿,苔淡黄,舌质红,上腭红,脉弦。

  处方:建曲 12 g,焦术 20 g,砂仁 6 g,丁香 1.5 g,茴香 6 g,千年健 12 g。

  十九诊:上方每日 1 剂,药后见胖,体重由入院时 76 斤增至 86 斤,呃逆,胃有时痛,每日仍吃 4 两左右,苔薄黄,舌红,脉滑稍数。

  处方:黄精 12 g,丁香 1.5 g,砂仁 6 g,建曲 10 g,茴香 6 g,高良姜 3 g。

  二十一诊:食欲增加,每日能吃 7-8 两,胃仍胀痛,大便干,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处方:建曲 10 g,紫草 10 g,化橘红 10 g,砂仁 3 g,肉豆蔻 6 g,丁香 1.5 g。

  按语:此例患儿顽固性拒食,消瘦明显,体弱,甚至晕倒,为脾胃虚弱。本证属虚,不宜用消导克伐之剂,如保和丸等,故服后使虚者益虚;在外院虽曾服补剂,因未着重调理脾胃功能,致使补而不受,并未收效。住院后王老医生认为,此例厌食症是脾虚所致,故主要从健脾着手,因此收到良好效果。

  例 2:徐××,女,13 岁,病历号:33352,住院日期:1975 年 3 月 31 日。

  主诉:1 年半来食欲不振,消瘦。

  现病史:1 年半来食欲不振,周身无力,面色苍黄,日渐消瘦,大便时干时溏,不烧。近半年来加重,每餐只吃几口,近 20 多天来靠输液维持,8 天来未解大便。病后曾给抗结核药治疗 20 天,无效;另服多种助消化药亦无效。体重为 26 公斤。

  检查:面色苍黄,身体羸瘦,周身无力,腹稍胀,舌质淡苔白,脉微细弱。

  化验均正常。

  西医诊断:神经性厌食。

  辨证:胃气不足,脾失健运。

  方药:黄精 12 g,焦术 6 g,紫草 10 g,壳砂 3 g,丁香 1.5 g,草豆蔻 6 g,千年健 10 g。

  二诊:上方 3 剂。服药后即开始进食,腹胀减轻,肠鸣增强,能自行排便。再拟方 4 剂。黄精 10 g,紫草 10 g,焦术 6 g,草豆蔻 6 g,砂仁 3 g,丁香 1.5 g。

  三诊:服上药 4 剂后食欲增加,有轻度腹泻,服药后 8 天体重增加 1 公斤。再服 3 剂。

  黄精 10 g,丁香 1.5 g,草豆蔻 6 g,砂仁 3 g,藿香 10 g,伏龙肝 10 g。

  因病情明显好转,共住院 14 天,带药出院以巩固疗效。于出院后 26 天复诊,体重比原入院时增加 7 公斤,精神食欲均好。

  按语:此例患儿为神经性厌食,病程 1 年余,服多种助消化药无效,经服王老医生中药 3 剂后,即能进食;7 剂后,食欲明显增加,体重增加 1 公斤。共住院 14 天,病情已明显好转,出院后复查体重已为 33 公斤,比入院时增加了 10 公斤。王老医生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此患儿病已长达 1 年,胃气已衰,故治疗上,除健脾和胃外,还需调养气血。方中黄精能气血双补,紫草用于补中益气,壳砂、焦术、丁香、草豆蔻健脾胃,千年健强筋壮骨,又有补胃气之功,故而收效。

  例 3:杨××,男,13 岁,病案号:41089,住院日期:1976 年 1 日 23 日。

  主诉:5 个月来厌食,1 个月来食后即吐。

  现病史:5 个月前在家因挨打后拒食,约 1 周时间只吃青枣,不进食。自此有时烦躁起急,天天吵闹,厌食恶心。4 个月前食生冷患痢疾 1 次,经服药治愈,但食欲一直很差。近一个月来自诉胃脘胀满,咽部有异物感。半月来上腹部痛,喜按,与饮食无关,无泛酸,不思食,食后即吐。病后无黑便史,曾多次在院外治疗,服中西药、捏脊均无效,入院后给随意饮食,多种维生素、溴化新斯的明口服,经常 1 天只吃 1 条黄瓜,因此,给静点葡萄糖溶液来维持。

  体检:面黄肌瘦,营养极差,精神弱,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四肢发凉,体重 26.5 公斤,苔薄白,舌质红,舌中乳头平,上腭淡黄,脉弦数。

  化验:除胃蠕动较缓外,无其他异常。

  西医诊断:神经性厌食。

  辨证:肝胃不和,饮食不节,日久脾胃虚弱。

  治法:补气和胃健脾。

  方药:黄精 12 g,建曲 10 g,何首乌 10 g,砂仁 4 g,草豆蔻 6 g,化橘红 10 g。

  经 3 次复诊,服药 7 剂后,精神好转,食欲大增,但有呃逆,睡眠欠佳,苔少,舌质稍红,脉弦数。再拟下方使用:

  黄精 12 g,焦术 10 g,草豆蔻 6 g,砂仁 6 g,建曲 12 g,竹茹 6 g。

  六诊:服上方 11 剂后,精神食欲均好,见胖,面色稍好转,苔薄白,舌尖边红,上腭黄红,脉弦数。继服下方 3 剂:

  青黛 3 g,紫草 10 g,建曲 10 g,砂仁 6 g,草豆蔻 5 g,焦术 6 g。

  七诊:面色明显好转,苔薄白,舌边尖红,上腭后黄中柱紫,脉弦缓。再服药 3 剂。

  八诊:住院 1 月余,带药出院。出院 3 天后复查,每餐可吃 3 两,面色渐红润,长胖,舌苔薄白,舌尖边红,上腭红黄有红点,脉弦缓。按下方服药:

  黄精 12 g,建曲 12 g,化橘红 10 g,千年健 12 g,砂仁 4 g,焦山楂 10 g,竹茹 10 g。

  停药观察 1 个月后随访,面色已红润,每餐可食 3-4 两,见胖,体重增至 30.5 公斤,较入院时增加了 4 公斤。

  按语:此例患儿神经性厌食,曾服中西药未效,后用王老医生的清热行气、和胃健脾法 4 剂药后,每餐能吃 2 两,服 18 剂后,面色好转,见胖,共治疗 46 天,体重增加 4 公斤,面色红润,食量见增,每餐吃 3-4 两面而停药。患儿厌食由情志所致,故王老医生在辨证时考虑是肝胃不和。除建曲、化橘红、砂仁、草豆蔻、焦山楂、藿香、焦术等调理脾胃之药外,另用了平肝凉血之药青黛;因病久脾胃已虚弱,故又用了黄精、紫草补养气血,千年健以壮筋骨、和胃行气而收功效。

  笔者按:王老医生治疗厌食症主方包括建曲、草豆蔻、焦术、砂仁 4 味药。气血虚者,加黄精、紫草;止泻,加伏龙肝;补肾,加何首乌;壮筋骨,加千年健;暖胃,加高良姜;治呃,加竹茹;清热,加藿香、地榆等。始终不离健脾养胃,这符合《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从老医生用药中,还可看出云、贵、川民间秘方、验方的蛛丝马迹。

  三、迁延性及慢性痢疾的治疗经验

  痢疾,祖国医学称“肠澼”“下痢”。夏秋之间,暑湿郁蒸,又挟时行疫气,复因饮食不节,肠胃先伤,积滞内蕴,因而成痢。而久痢多因新痢失治,或治而未愈迁延而成,日久可损伤脾胃阳气,亦可累及肾阳。久痢往往邪滞未净,并常见寒热虚实夹杂,既显虚象,又有黏便黏脓。王老医生治疗本病,与迁延性消化不良之治疗有相似之处。常用温中固肠之剂,如肉桂、肉豆蔻、丁香等温中之品,以及伏龙肝、赤石脂固肠止泻之剂。因见黏液或脓血便,故在方中加入椿皮、地榆以清湿热、涩肠止泻。另对痢疾,很注意健脾和胃,常选草豆蔻、焦术、建曲、丁香、砂仁等药;虚者,加黄精以调补气血。

  例 1:王××,女,1 岁,病案号:36619,住院日期:1975 年 8 月 1 日。

  主诉:发烧、脓血便已 20 余天。

  现病史:发烧、便下脓血已 20 余天,大便每日 10-20 次,外观无脓血,镜检:脓细胞 20-30 个/高倍视野,红细胞 4-6 个/高倍视野。

  检查:发育营养差,面色苍白,消瘦,精神萎靡,心律齐,心率 120 次/分,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粗,腹软,肝胁下 3cm,剑突下 3cm。

  化验:血红蛋白 5.2 g,红细胞 1530000/mm3,白细胞 4025/mm3,中性 36% ,淋巴 52% ,血小板 93000/mm3。血液、生化检查:血钠 124MEQ/L,血氯 84MEQ/L。

  大便培养:无菌生长。

  西医诊断:(1)迁延性痢疾;(2)营养不良性贫血。

  住院治疗:曾服四环素 9 天,新霉素 6 天,多黏菌素 5 天,呋喃唑酮 6 天,庆大霉素 7 天,磺胺增效剂 10 天。经以上治疗,体温仍在 38℃,大便每日 11-18 次,不消化样,且伴呕吐,每日 4 次,腹胀,而改服中药。

  一诊:病史如上述,脉浮数,沉取无力,上腭红。

  辨证:久痢,脾虚胃弱。

  治法:清热和血,温中固肠。

  方药:青黛 3 g,肉豆蔻 6 g,寒水石 10 g,官桂 3 g,乳香 6 g,五倍子 3 g。

  二诊:服药后体温正常,便次渐减,每日 5-8 次,仍稀便,上腭红减轻,再拟下方 7 剂:官桂 3 g,肉豆蔻 6 g,赤石脂 10 g,乳香 8 g,木瓜 10 g,白矾面 1 g(分 3 次冲)。

  三诊:大便每日三、四次,稀黏,镜检:脓细胞 15-20 个/高倍视野,不烧,精神食欲好,上腭稍红。

  官桂 3 g,伏龙肝 10 g,地榆 10 g,乳香 6 g,白矾面 1 g(分 3 次冲服)。

  药后每日大便二、三次,性质接近正常,出院。

  按语:患儿腹泻已久,脾胃虚弱,经服多种抗生素均无效,改服中药。初起治以温中固肠,佐以清热活血;恢复期则扶脾助胃、温中固肠而收效。

  例 2:崔××,女,3 岁。

  病史:痢疾已 1 年,时好时坏,近 1 周来大便又带脓及黏液,大便镜检现白细胞满视野。

  西医诊断:慢性痢疾。

  辨证:湿热内蓄,气滞血瘀。

  治法:调和气血,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青黛 3 g,丁香 1.5 g,伏龙肝 10 g,乳香 6 g,紫草 10 g,草豆蔻 6 g。

  二诊:服药三剂,大便每日二、三次,便干、带黏液,腹疼下坠。拟方 3 剂:

  青黛 3 g,丁香 1.5 g,赤石脂 10 g,草豆蔻 6 g,焦白术 6 g,地榆 10 g。

  三诊:药后食欲增加,大便有时带黏液,量不多。

  黄精 10 g,丁香 1.5 g,赤石脂 10 g,草豆蔻 6 g,地榆 10 g,伏龙肝 10 g。

  四诊:服药 3 剂,大便仍带少许黏液,食欲可,再服 3 剂。

  建曲 10 g,丁香 1.5 g,茴香 6 g,砂仁 3 g,地榆 10 g,伏龙肝 10 g。

  五诊:大便每日一、二次,已无黏液。继服下方 3 剂:

  建曲 10 g,丁香 1.5 g,伏龙肝 10 g,焦术 3 g,藿香 10 g,茯苓 10 g。

  小结:患儿慢性痢疾 1 年,近 1 周来大便带脓及黏液,服王老医生中药 12 剂后大便成形,无黏液,食欲已明显好转。

  例 3:张××,女,3 岁。

  现病史:1 年来痢疾,时好时坏,近十天大便又带脓,镜检有红细胞,食欲差,上腭红,中黄,舌苔黄白,脉沉数。

  西医诊断:慢性痢疾。

  辨证:脾胃失调,气滞血凝。

  治法:调和脾胃,理气和血。

  方药:青黛 3 g,乳香 6 g,建曲 10 g,地榆 10 g,伏龙肝 20 g。

  二诊:服药 3 剂,大便带黏液减少,食欲好转,拟方 7 剂:

  青黛 3 g,乳香 6 g,建曲 10 g,地榆 10 g,椿皮 10 g,藿香 10 g。

  三诊:药后食欲好转,大便脓液见少,拟方 7 剂:

  青黛 3 g,乳香 6 g,建曲 10 g,地榆 10 g,椿皮 10 g,藿香 10 g。

  四诊:大便已成形,无脓,食欲好,上腭淡黄,舌苔白,脉沉缓。

  上方连服 7 剂以巩固疗效,又观察 20 天,大便一直成形,外观无脓,化验正常。

  小结:患儿慢性痢疾已 1 年,时好时坏,经服王老医生中药 10 剂,大便脓减少;服 17 剂,大便成形无脓,食欲好;继服药观察 20 天,大便外观成形,无脓,化验正常。

  四、小儿嗜异症治验 3 例

  王老医生认为,本病初起始于偶然误食,久则积渐成癖,终至不食则难以忍受。小儿嗜异食,并非为虫积所致,查大便常规均不一定见虫卵,但既为异物总是有害,日久必损及脾胃,耗伤阴血,而使患者面黄肌瘦,并有贫血。在治疗上,除用青黛、贯众、绿豆、紫草、白矾面、雄黄面等清热解毒药物外,均兼用焦山楂、建曲、砂仁、草豆蔻健脾和胃,黄精、白及、何首乌等和血养血,使患儿脾健胃和,嗜异物症自愈。兹介绍 3 例如下:

  例 1:王××,女,13 岁,门诊病案号:941243,初诊时间:1976 年 6 月 3 日。

  主诉:1 年多来嗜食火柴棍。

  现病史:患儿于 1 年前与同学比赛吃火柴棍,继而自己偷吃,直至就诊时,已嗜食不能控制。大便时有火柴棍排出,腹不痛,乏力,纳可,月经正常,智力发育良好,近日面色苍黄,倦怠,舌淡苔净,上腭淡红,脉沉细缓无力。

  化验:血红蛋白 9.8 g/dl;血钙 9.25mg%,血磷 2.98mg%;大便常规:未见虫卵。

  西医诊断:嗜异症。

  辨证:毒入血分,脾胃受损。

  治法:凉血解毒,健脾和胃。

  方药:青黛 3 g,贯众 10 g,焦山楂 10 g,绿豆 15 g,紫草 10 g,砂仁 6 g,白矾面 2 g(分 2 次冲服)。

  二诊:上方服 4 剂,症状无改善,舌尖红,腭后黄,腭前紫红,脉沉细无力。

  处方:青黛 3 g,紫草 10 g,焦山楂 10 g,钩藤 10 g,绿豆 15 g,竹茹 10 g,雄黄面 1.2 g(分 2 次冲服),白矾面 1.2 g(分 2 次冲服)。

  三诊:服上药 7 剂,稍见好,已不贪食火柴棍,但起立时有头晕,舌苔干黄,上腭黄红,舌质红,脉弦细。

  处方:青黛 3 g,紫草 10 g,乌梅 10 g,贯众 10 g,建曲 10 g,焦山楂 10 g,白矾面 1 g(分 2 次冲服)。

  四诊:服药 7 剂,10 天来未吃火柴棍,已自觉不想吃,食欲见增,苔白舌淡,上腭黏白,脉弦缓。继服药 7 剂:

  青黛 3 g,紫草 10 g,寒水石 10 g,绿豆 15 g,乌梅 10 g,建曲 10 g,草豆蔻 3 g,白矾面 1 g(分 2 次冲服)。

  五诊:已有 20 天未吃火柴棍,食欲好,二便正常,血红蛋白 10.5 g/dl,上腭黄红,白苔,舌淡红,脉滑。

  此后停药观察。1 个月后随诊,未再吃火柴棍,面色红润,血红蛋白升至 10.5 g/dl,渐长胖,停药后一切正常。

  例 2:白 x,女,1 岁,门诊病案号:941275,初诊时间:1976 年 6 月 24 日。

  主诉:近 2 个月来纳少,嗜食炉灰等物。

  现病史:患儿近 2 个月来纳少,嗜食炉灰、石头子、烟头、火柴头,会阴瘙痒,大便干稀不定,系双胞胎第一产,苔白,舌红,上腭红,无虫卵。

  西医诊断:嗜异症。

  辨证:毒热入血,损及脾胃。

  治法:清热解毒,安胃和中。

  方药:青黛 3 g,贯众 10 g,绿豆 15 g,焦山楂 10 g,雄黄面 0.6 g(分 2 次冲服),草豆蔻 10 g,白矾面 0.6 g(分 2 次冲服)。

  二诊:上方服 3 剂,食欲倍增,但仍嗜食异物,上腭红,脉细数。

  处方:青黛 3 g,贯众 10 g,乌梅 10 g,焦山楂 10 g,木瓜 10 g,草豆蔻 10 g,白矾面 0.6 g(分两次分冲)。

  三诊:上方 7 剂,药后发烧 2 天,并有腹泻,故停药 5 天,嗜食渐好,上腭红,脉数。

  处方:青黛 3 g,贯众 10 g,寒水石 10 g,紫草 10 g,木瓜 10 g,益元散 10 g(分 2 次冲服),白矾面 0.6 g(分两次冲服)。

  四诊:继服上方 7 剂,食欲好,嗜异除,上腭粉红,脉滑数。

  处方:青黛 3 g,贯众 10 g,寒水石 10 g,紫草 10 g,建曲 10 g,绿豆 10 g,白矾面 0.6 g(分两次冲服)。

  五诊:精神食欲好,嗜异停,近日上感,已不发烧,仍流涕,有时嗳气,苔白,舌质淡红,上腭粉红,脉滑数。

  处方:青黛 3 g,藿香 10 g,寒水石 10 g,紫草 10 g,建曲 10 g,竹茹 10 g。

  此例患儿,食少,嗜异物已 2-3 月,服 3 剂后食欲渐增,仍嗜异物;服 5 剂药后嗜异减;12 剂后精神食欲好,嗜异除,治愈停药。

  例 3:焦××,男,2 岁。

  病史:2 年来偏食,嗜食火柴头、炉灰,面色黄,纳差,在外院查血红蛋白 5.7 g/dl,曾用维生素 B12 不见好,苔净舌淡,上腭中柱淡黄、两边白,脉沉细缓。

  西医诊断:嗜异症,贫血。

  辨证:毒入血分,脾虚胃弱。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养血和中。

  方药:青黛 3 g,紫草 10 g,伏龙肝 10 g,黄精 10 g,焦山楂 10 g,贯众 10 g。

  二诊:上方 7 剂,精神好转,纳食增加,面色好转,嗜异除,查血红蛋白 8 g/dl。再拟方 7 剂。

  青黛 3 g,黄精 10 g,何首乌 10 g,紫草 10 g,白及 10 g。

  小结:此例患者因嗜食异物,血红蛋白 5.7 g/dl 而就诊,服用王老医生中药 7 剂后已不食异物,14 剂后血红蛋白升至 11.1 g/dl,精神面色均好。

  笔者按:3 例嗜异症都呈现贫血面容,血红蛋白低下,说明嗜异之毒热入血损及脾胃,当清热解毒,王老仅用了青黛、贯众、绿豆、雄黄、白矾,则毒去热解,嗜异病除;其他健脾和胃药以“治其本”。健脾和胃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小儿迁延性慢性痢疾、小儿嗜异症的关键所在,是治病必求于本之举;若不着重健脾和胃,舍本求末,是治不好病的。小儿科之本,注意脾胃,很多病都可事半功倍。

  五、大疱型表皮松解症治验

  李××,女,14 天,病历号:51866,住院日期:1977 年 5 月 5 日。

  代诉:自生后即发现两大腿内侧及右手皮肤发红,起疱,破溃流血水。

  现病史:生后两腿及右手起疱,伴有发热,体温在 37℃-38℃之间,曾服大量抗生素治疗无效。

  查体:神志清,面部、全身皮肤粗糙,颈项部皮肤有针尖大小脓疱,脱屑,并起有红色皮疹,两手拇指指甲发黑且肿厚,右小腿内侧有紫色血斑及渗出性分泌物,两足趾关节强直,趾甲损坏。

  体温:37.8℃,舌淡苔白,上腭紫红,脉细数。

  血液化验:白细胞计数 17.600/mm3,中性 73% ,淋巴 27% ,血红蛋白 17.6 g,红细胞 5220000/mm3。

  辨证:胎内毒热,壅滞肌肤。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生新。

  方药:青黛 3 g,紫草 10 g,白及 10 g,乳香 3 g,焦山楂 6 g,儿茶 6 g。

  外用紫草膏加生肌散。

  紫草膏组成:当归,防风,生地,乳香,白芷,紫草,没药,凡士林。

  生肌散组成:象皮,牙皂,松花粉,乳香,冰片,松香。

  二诊:上方 5 剂,患儿偶有发热 38℃左右,烦躁不安,两下肢及关节处仍有多数疱疹,部分已结痂干燥,精神及食欲均好,大便不消化样,有奶瓣,舌淡,苔薄白,再拟方 6 剂。

  青黛 3 g,紫草 10 g,白及 6 g,乳香 6 g,牙皂 3 g,儿茶 3 g,五倍子 3 g。

  三诊:体温已稳定,病情好转,皮肤表面均已干燥,未新起血斑,精神食欲均好,按前方加减服 2 剂,精神食欲均好,不烧,皮肤未见疱疹,二便正常,痊愈出院。

  小结:患儿因生后全身皮肤起疱疹,疱破后有渗出性分泌物,诊为大疱型表皮松解症入院,病情危重,经中医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生新之剂 13 剂后,体温正常,疱疹消失,结痂干燥。

  六、用药小结

  自古以来,中医用药都有经方与时方之分,可是王老用方,都是非“经”非“时”的、独自创造的六味小方,药也是一般医师所鲜用者,但仍门庭若市。其家祖传之方药,不少来源于民间有效的方药,其父“博采众方”,兼收并蓄,又不泥于常法而加以创新。

  例如,小儿的腹泻、痢疾,常用温中固涩的肉蔻、丁香、赤石脂、禹余粮、干姜。

  例如小儿黄疸,常用乳香、茜草、山楂、紫草、青黛,凉血活血化瘀为主,清热为辅的方药(包括胎黄的治疗)。

  例如小儿肺炎,宣肺降逆、清化痰热的银黛合剂,即银杏、青黛、寒水石、地骨皮、苏子、天竺黄等六味药。

  例如婴儿腹泻,病因无不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而泻作致脾胃更虚,治疗上应以扶正治本为主。临床上分虚寒与实热两型,其病虚寒者占十之八九。而以肉蔻、丁香、赤石脂、伏龙肝、莲肉、寒水石为主,重者还可加用官桂等。官桂、赤石脂,据文献记载被列为“十九畏”之中,但据体会,二药在配伍时,非但未见其弊,反而加强温中固肠之功,止泻效果显著。

  例如嗜食异物,疾病初起为胃内有热,所谓“胃热者善饥”,饥不择食异物,食久便成癖,又因异物积滞不化,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积滞日久,便有郁而生热,在治疗上着重清热解毒,予以青黛、贯众、绿豆、紫草、白矾面等。若阴血耗伤较甚,面黄肌瘦,贫血显著者,可加黄精、白及、何首乌以活血养血,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小儿肺脓肿,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处方:乳香、牙皂、紫草、青黛、天竺黄、寒水石等,长期服用“脓肿散”,临床不仅未见副作用,相反在后期患儿的体重都普遍增加,道理是,紫草一药色紫质滑,甘咸气寒,专入血分,功能凉血解毒,在血热毒盛的肺疡早期能疗“恶疮”,后期能补中益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