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房芷萱医生临床经验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北京中医医院

  一、瘰疬(淋巴结核)辨证施治

  淋巴结核,中医称瘰疬。《灵枢·寒热》篇对此病已有记载:“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因其状累累如珠而得名。若形如串珠,称“串珠瘰疬”;三五堆栈如粟状,则称“重公瘰疬”;若破溃成疮,疮口不大,但底部已互相联通,形如鼠穴,故俗称“鼠疮”。

  瘰疬好发于颈项,可延及耳后、颌下、缺盆、胸腋。房老医生指出,其病位虽属三阳经(颈前属阳明经,颈后属太阳经,颈两侧属少阳经),但实属阴证,属于疽的范围。

  瘰疬的病因主要是肝郁气滞,气血不充。盖人以气血为主,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气血失调,则病邪乘虚而入。情志不舒,忧思过度,肝气郁结,则气愈滞,日久化火内燔,灼津为痰,结核于颈;肝伤则火动血燥,以致肝肾阴虚,气血耗伤,失治则成痨瘵。

  (一)急性瘰疬辨证施治

  房老医生认为,瘰疬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者恶寒壮热,硬核焮肿而痛,为瘰疬焮发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银花 15 g,公英 15 g,连翘 12 g,条芩 10 g,赤芍 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薄荷 3 g,牛蒡子 10 g,陈皮 6 g,甘草 3 g。

  热不退者,加大青叶、芦根、生栀子;痛不止者,加白芍、元胡、川楝子;大便干者,加大黄、生地、火麻仁、郁李仁。

  药后肿消,烧退,痛止,可改服丸药:每日早服小金丹 10 g,晚服内消瘰疠丸 10 g;或每日早服内消连翘丸 10 g,晚服犀黄丸 10 g;若疗效迟缓,可改服“舒解软坚丸”,早晚各服 10 g。

  “舒解软坚丸”,系房老医生祖传秘方,临床应用确有良效,不但适用于瘰疬(未成脓者),也可用于结核、流注、瘿瘤等疾患。其组成如下:

  夏枯草 15 g 知母 10 g 黄芩 10 g 连翘 15 g 木香 10 g 陈皮 10 g 白芍 25 g 黄柏 10 g 柴胡 10 g 桔梗 15 g 三棱 10 g 莪术 10 g 葛根 6 g 香附 15 g 升麻 10 g 炒山甲 20 g 乳香 9 g 黄连 6 g 龙胆草 10 g 当归 15 g 红花 10 g 防风 10 g 海藻 12 g 昆布 12 g 煅决明 15 g 花粉 12 g 元参 15 g 牡蛎 12 g 麝香 3 g 没药 9 g

  以上各药,研成细面,水泛为丸,早晚各 10 丸。

  (二)慢性瘰疬辨证分期施治

  慢性瘰疬最为常见,房老医生根据病程将其分为 4 期:硬结期、脓肿期、破溃期、愈合期。治疗上相应地采用消、托、补、防四法。

  1.硬结期

  瘰疬初起,结核如豆,其数不一,质硬无痛,皮色不变,且可推动。此时宜消法。古云:“以消为贵,以溃为畏”,说明此期宜不失时机地应用消法的重要性。初患瘰疬,若无两胁刺痛、膨闷胀饱、呃逆吐酸、纳少便溏等肝郁气滞证候,可服用阳和汤温化,促其消散。房老医生认为,阳和汤不足之处为活血药,在临床应用时,加用活血药则疗效更佳。

  (1)方药施治

  方药:白芥子 12 g,麻黄 6 g,熟地 25 g,鹿角胶 6-12 g,炮姜 12 g,归尾 10 g,肉桂 10 g,赤芍 10 g,红花 10 g,甘草 6 g。

  具体应用时,药物剂量应由小量开始,不宜过大;若有气虚者,可加生芪 20-30 g,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用益气药能更好地发挥活血药的作用。上方若加犀黄丸,或与小金丹合用,则瘰疬更易消散,而小金丹尚有防止其再发之功。

  初期瘰疬,临床出现肝郁气滞证候时,治疗上以舒肝郁为主,软坚散结为辅。疏肝解郁是治本,软坚散结为治标,标本兼顾。

  方药:柴胡 6 g,生芪 18 g,赤芍 9 g,当归 12 g,元参 15 g,生牡蛎 25 g,知母 12 g,连翘 15 g,夏枯草 12 g,陈皮 6 g,炒僵蚕 12 g,白芍 9 g。

  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郁金、陈皮。其中柴胡量不宜过大,6-9 g 即可。肝胃不和,胸胁膨胀饱满者,选加枳壳、桔梗、木香、焦三仙、鸡内金;脾虚便溏纳少者,选加茯苓、泽泻、白术。

  软坚散结,常用药是元参、知母、生牡蛎、夏枯草、炒僵蚕、贝母。在用软坚散结药物时,应配合使用益气活血药;气不足者不能消,血不行时也不易消。常用的益气药是生芪、党参,活血药是归尾、赤芍、红花、鸡血藤、川芎。消之不应,脓势已成者,不可强消,徒伤脾胃,宜助气透脓,以令速溃。

  (2)外治法

  单纯硬结的瘰疬,可外贴阳和解凝膏,3-5 天换 1 次。有成脓之势者不用,可改用如意金黄散和舒筋活血定痛散,各等量,茶水调敷,勿令干,可以茶水频润之,防其干燥。此药能促其内消,消之不应,亦有使其速溃之功。

  2.脓肿期

  此期瘰疬可发生皮核粘连,故推之不动,局部皮肿微热暗红,中软;若按之应指,示脓已成。多伴有疼痛,常兼有两颧潮红、低热盗汗、腰腿酸软、苔少舌红、脉沉弦而数等症。临床辨证为肝肾阴虚,肉腐成脓。治法是滋补肝肾,托里排脓,托毒外出以防流窜。毒随脓泄,而肝肾阴虚证候亦可随之好转。

  (1)方药施治

  托法,是应用药物托毒外出的方法,分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种。透托法,适宜于脓肿已成而正气未衰者,常用药是炒山甲、炒皂刺、白芷、桔梗、生甘草;补托法,适用于脓肿已成而正气衰者,常用药是生黄芪、党参、当归、赤芍。两法关系密切,经常配合使用。房老医生把透托比作水,补托法比作火,水没有火就不能沸腾;脓肿形成后之所以不溃,是气血不足之故,因此用补益的办法促其穿透,以排脓透毒外出。

  脓肿期,多见肝肾阴虚证候,应注意治疗。阴虚盗汗者,常用生黄芪、生龙牡、浮小麦、盐泽泻以止汗。房老医生认为,泽泻,利水、泻相火而不伤阴,常用量是 10 g。并认为,汗为心液,佐用清心药莲子心、分心木,有助于止汗;此时不宜用防风,因其属发散类药物,用后盗汗可能加重。低热者,常选用知母、地骨皮、丹皮、青蒿、鳖甲、生地等。如兼有外感,可选用薄荷、芦根、泽泻叶以退热。阴亏火旺,夜寐不安者,常选用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莲子等药以安眠。若失眠为局部疼痛所致者,需加止痛药,如白芍、川楝子、元胡。房老医生认为,此期不宜单用丸药,因丸药力缓,影响疗效。

  方药:归尾 10 g,赤芍 10 g,生黄芪 18-31 g,茯苓 12 g,党参 18 g,炒山甲 12 g,陈皮 8 g,白术 12 g,炒皂刺 12 g,甘草 3 g,白芷 10 g,桔梗 10 g。

  (2)外治法

  脓肿已成而不溃者,可用铁箍散和舒筋活血定痛散,各等量,茶水调敷,或用铁箍散软膏外敷,使其病势范围缩小而溃破排脓。

  3.破溃期

  脓肿破溃,则成鼠疮。疮周围皮色紫暗,疮内腐肉灰白,脓水清稀,常夹有败絮状物,一时不易排出,多形成慢性瘘管,或此愈彼溃;日久可致气血双亏,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女性患者常可见闭经。

  (1)方药施治

  此期治疗宜用补法,补益气血,托里生肌,常用八珍汤加味,并重用生黄芪 31 g。

  房老医生认为,黄芪是外科的圣药,既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又可止痛消肿,托里生肌。若能用人参,另煎服用,效果更佳,每日 6-10 g,微火煎服;若无人参,汤药中党参可加大用量为 25-31 g。脓肿破溃后,疮口之所以不愈合,气血不足是主要原因。故治疗时,应大补气血,气行血行,血随气走,气血充足,则易生肌收口。女性患者在此期如出现闭经,为血枯气竭之象,治疗时不能以下血药强行通经,宜补益气血,并加上肉桂补命门真火之不足,再加牛膝引血下行而经自通。

  方药:党参 25-31 g,生黄芪 31 g,白术 12 g,甘草 10 g,白芷 10 g,茯苓 15 g,桔梗 10 g,归尾 10 g,赤芍 10 g,红花 10 g,川芎 10 g。

  (2)外治法

  ① 破溃成疮,或形成慢性瘘管者,房老医生善用祖传秘方“甲字提毒粉”。

  组成:什净轻粉 31 g,京红粉 31 g,血竭花 12 g,琥珀面 10 g,朱砂 10 g,麝香 1-1.5 g,冰片 6 g。

  配制:以上 7 味药,分别研成细面,以不见金星为度,混匀后再研,以极细面为佳,置密封瓷罐中备用。

  功用:化腐生肌,消肿止痛。

  用法:以棉捻蘸药递入疮底。

  “甲字提毒粉”的特点,是对阴证、阳证伤口均适用,能化腐生肌而不伤健康肉芽及新生上皮。房老医生指出,凡一切痈疽,不论新久,疡溃疮面,慢性瘘管,顽固溃疡,皆可用之,但对汞过敏者忌用,口腔黏膜、阴茎头创面应慎用。

  在配制方面,房老医生强调,必须把药研细,以最细面为佳,因粗糙颗粒能刺激创面。并指出,内服药吃的是味,外用药使的是性;研细才能发挥其药性,否则影响疗效。关于该药外用,房老医生认为,此方不但能提毒化腐,还能生肌收口;此外,尚有杀虫、回阳、止痛、脱管之力。方中轻粉、红粉化腐生肌;血竭花活血提毒;琥珀化瘀渗湿;朱砂止痛渗湿、解毒生肌;此方麝香通络杀虫、止痛生肌;冰片止痛。其作用机理,可参阅“甲字提毒粉治疗烧伤慢性陈旧性创面的观察”(《中医杂志》1964 年第 12 期,第 17 页)。根据实验研究,“甲字提毒粉”对多种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

  ② 破溃疮口浅平者,改用祖传秘方“利生粉”(粗生肌粉)。

  组成:生龙骨 3 g,象皮 3 g,血竭 3 g,儿茶 3 g,乳香 1.5 g,冰片 1 g,没药 1.5 g。

  配制:以上 7 味药,分别研成细面,混合后再研成极细面。

  功用:活血止痛,生肌收口。

  用法:薄薄干撒创面上,外敷甘乳饮软膏,或外贴痈疽膏,每日换 1 次。

  方中,生龙骨渗湿收干生肌,象皮生肌收口,儿茶生肌止痛,血竭活血止血,乳没化瘀止痛,冰片止痛。

  笔者按:中医正在走向世界,前几年,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一条消息,德国一个华侨的小儿子患瘰疬,二次手术未愈,抗结核药无效,疮口至今流脓不止,冯大夫给开了一个方子,可德国哪来的那么多中药饮片呢?而患者在破溃期,房老医生有祖传秘方“甲字提毒粉”和“利生粉”,还得寄药为宜。

  ③ 民间验方

  我从一位高大妈那里,得到一个治疗破溃期脓水淋漓不尽、抗结核药无效、数载不愈的秘方。即用鸡蛋一个,从大头处开一个小孔,将金头蜈蚣一条折断插入小孔,再封上蛋孔,外用黄泥把鸡蛋包好,泥约半寸多厚,放炭火烧烤一个多小时,待冷后去掉黄泥蛋壳,将烧熟的鸡蛋和蜈蚣研细粉,以棉捻蘸药递入疮底。上药前两天脓水增多,疮口开始慢慢愈合,一周后进入愈合期。高大妈治外甥女鼠疮,治愈后 40 年未复发。这是治瘰的又一法。

  4.愈合期

  鼠疮愈合后每易复发,春季更多见。房老医生强调,此期要用“防”法,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古代有治未病之说,就是重视预防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此病已很少见。房老医生指出,预防复发的基本原则是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深刻的阐明了这个道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情舒畅,胸怀宽广。因过度忧思易致肝郁气滞,痰火内生。医生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调理饮食,增加营养,忌辛辣刺激之品,不吃螃蟹、鳝鱼、荞麦等发物。

  (3)加强锻炼,避免过劳,可以做体操,打太极拳,并应适当节制房事,以防耗伤肾阴。

  (4)适当配合药物治疗,防止复发。首选小金丹,每服 10 g,日服 2 次,连服 3 个月或半年;亦可选用犀黄丸、内消瘰疠丸或八珍丸。

  (5)愈合后,疮口疤痕可外敷龙珠软膏,促其软化,防止复发。

  总的来说,瘰疬的治疗分两个方面:一是扶正,一是祛邪。房老医生特别重视扶正,认为扶正是治本。他将瘰疬的病程分为 4 期,是根据局部病状划分的。临床上可以见到在 1 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 4 期现象。因此,治疗时绝不能只看局部,不见整体,要特别注意对肝郁气滞、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证候的治疗,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治疗上和“病在颈项,根在脏腑”的发病观点吻合,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吴信守整理)

  二、附骨疽(化脓性骨髓炎)及其兼症辨证体验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内引起的骨组织感染,属于祖国医学“附骨疽”的范畴。因其附骨而生,毒气深沉,且初起无头不红,溃后迁延不愈而得名。由于发病部位和临床特点不同,而命名各异:生于腕关节者称“兑疽”;生于踝关节者称“踝疽”;生于大腿内侧者“咬骨疽”;生于手足腿膊等处,溃后出朽骨者,称“多骨疽”;形成瘘管,脓水淋漓,迁延不愈者称“附骨流毒”。病名虽异,辨证论治则同。

  (一)附骨疽辨证施治方药

  房老医生认为,附骨疽的病因,以肾经亏虚为本,毒热未消、跌打损伤、风寒湿邪为标。肾主骨而生髓,髓能养骨,骨能藏髓,肾强则骨强,病邪不易侵入。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虚则髓空,病邪易入,侵而为病。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说,肾经亏损,正气不固为本病内因。发病外因,多为疔疖痈、乳蛾、脓耳之后,毒热壅盛,深窜入里,聚留于筋骨,蕴毒为脓,形成深部无头脓疡;或因跌打损伤之后,瘀血化热,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热盛腐筋蚀骨而成脓,或因风寒湿邪乘虚流注,可溃破而出朽骨,或形成瘘管,迁延不愈。

  附骨疽患者,多见面黄肌瘦,腰膝酸软,患肢较对侧粗大,或有畸形,瘘管长期不愈,外溢脓汁,舌苔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此乃肾虚血亏,寒湿凝滞,伤筋蚀骨之象。治宜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温经散寒。

  方药:骨碎补 17 g,生黄芪 20 g,党参 20 g,枸杞子 20 g,当归 10 g,赤芍 10 g,菟丝子 20 g,肉桂 10 g,桂枝 12 g,五加皮 17 g,川断 17 g,芡实 12 g,茯苓 12 g,猪苓 10 g,甘草 3 g,泽泻 10 g,红花 10 g。

  方中,骨碎补、枸杞子、菟丝子、川断、补骨脂、肉桂、五加皮温经散寒,茯苓、猪苓、芡实、泽泻健脾利湿,生芪、党参、当归益气养血,红花、赤芍活血,桂枝引经,甘草调和诸药。

  寒盛者,加附子、干姜;湿盛者,加土茯苓、白术、防己、木瓜;肾虚明显者,加巴戟天、山萸肉、杜仲、桑寄生;血虚者,加熟地、阿胶。

  (二)附骨疽兼症之辨证施治

  1.朽骨辨证施治

  附骨疽多出现朽骨(死骨)。房老医生指出,朽骨分两种,一种为细骨,骨块小而碎,色白而芒刺,大小不一,或生于疮内,或隐于皮肉之下,触及疼痛。疮内若有针尖细小之朽骨,不出净则疮口永不闭合,即使封合仍可再溃,朽骨除净,疮口很快封合,且多无复发之患。另一种为长骨,骨块大而整,质坚硬色灰白,大小不一,附于真骨,触之轻痛,多见于儿童。朽骨之治疗,房老医生认为,不论细骨或长骨,均不易消化。药物治疗方法如下:

  (1)细朽骨:内服平补托里之剂,外用提毒化腐之品,扩大疮口,令其慢慢出净,亦可用手术方法取出。

  方药:生黄芪 16 g,茯苓 12 g,炒山甲 16 g,归尾 10 g,赤芍 10 g,皂刺 10 g,白术 10 g,川芎 10 g,白芷 10 g,桔梗 10 g,甘草 3 g。

  外治法:以“甲字提毒粉”棉捻插入疮口。此种棉捻可长达一尺余,能插入疮底,适用深部瘘管,外贴痈疽膏。

  (2)长朽骨:内服活血助气药,少佐温经散寒之品,外用活血化瘀之剂,久久待其与真骨分离,再施行手术取出。房老医生认为,长骨一时不出,影响不大,不应过急。

  方药:生黄芪 16 g,党参 16 g,茯苓 10 g,白术 10 g,归尾 10 g,赤芍 10 g,皂刺 10 g,红花 10 g,炒山甲 17 g,桂枝 12 g,甘草 3 g,刘寄奴 12 g,肉桂 10 g。

  外治法:局部若未溃破,且患处冰凉,可外贴阳和解凝膏;如患处焮红灼热,可用温茶水调敷舒筋活血定痛散;如患处肿胀发凉,长期不消,可敷铁箍散软膏。局部若已溃破,外治法同细朽骨。

  2.骨质增生辨证施治

  附骨疽常后遗骨质增生,往往引起疼痛等症状,房老医生认为,其病因和气血虚弱有关,治疗不能采用手术,可用中药烫敷。房老医生的“骨刺腾药方”,经临床长期实践用之有效,能改善症状,不但适用于附骨疽后遗的骨质增生,也适用于一般的骨刺。现介绍如下:

  (1)骨刺腾药方

  组成:骨碎补,茄根,透骨草,黄柏,木瓜,防己,川断,没药,乳香,白芷,红花,羌活,当归。

  功用:舒筋活血,祛风利湿,化瘀定痛。

  用法:将上述 14 味中药各 30 g,共研细末,放入盆内,加食盐 60 g,白酒 2 两,拌匀,分装于两个预制的白布袋内(大小约 8×18cm 左右),缝闭口袋,放入笼屉内蒸之,约 15 分钟取出 1 袋,抖晃活动,勿令袋内药末结成疙瘩,不要太热,腾敷于患处,凉后将布袋放入笼内再蒸,取另一布袋温后再敷,交替腾敷 10-20 次,烫毕,将药末倒在盆内阴干,次日再蒸再烫。如药不干,不必加酒加盐;若药已干了,加少许酒,不必再加盐。1 剂可用 5 天。用药期内,忌食螃蟹和无鳞鱼,否则可能加重症状。

  (2)消胬肉粉

  附:“消胬肉粉”,系房老医生的经验方,经临床长期实践,效果良好。

  组成:乌梅肉 30 g,冰片 10 g,麝香 0.7 g。

  用法:将乌梅肉焙干,与冰片、麝香共研极细面,即可应用。

  笔者按:房芷萱医生祖传外科所献出的秘方:舒肝软坚丸、甲字提毒粉、利生粉,自己总结出的消胬肉粉,都是祖传秘方,十分珍贵。一个医生一生能创制出一个或二个行之有效的名方就已经不简单了。《房芷萱临床经验》一文,字字句句写的临床,使人读后受益匪浅。作为内科大夫,各科都应涉猎。赵炳南老师有句名言:“学了宁可不用,不可用时不会”。在大城市,医院分科越来越细,这是医学发展到高精尖的需要,所以导致城市大夫约而不博,内科大夫碰上附骨疽则一时束手无策;地县级大夫博而不约,内科以外什么病都看,但博而不约,深度不够。

  3.治疗瘘管民间验方

  遵仲景圣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在学生时博览群书,1963 年读到一篇文章,祖传外科名医家之孙子患附骨疽,爷爷、父亲费尽心力,久治不愈,孙子青少年时期都在床上度过。孙子自学《外科全生集》后认为,附骨疽瘘管内朽骨不除,疮难愈合,当用“推骨散”(蜣螂、干姜),但用后疼痛难忍,不知何故。一日读字典发现,蜣螂,注解有两个不同的动物,一个是屎壳郎,一个像蚤虫体,大如黄豆不等。这种虫,我在儿提时最喜欢逗它玩,农村人叫它“倒退牛”,沙地、盐碱地常见,平平沙地一个酒窝,虫在窝底,候小昆虫掉入食之。孙子用这个“推骨散”推出朽骨约两许,附骨疽痊愈。一年暑假,我回老家探望姑姑,见姑姑膝盖上一漏洞,每日流脓不止,问后才知姑姑患膝关节结核,在西安手术后伤口每日流脓不止。我想用在《中医杂志》上看到的“推骨散”给姑姑治疽。我和表弟在盐碱地捉到 6 个大的倒退牛,拿回家,找不到姜,姑姑把虫洗净直接放入瘘管,一个一个倒退牛倒着退入瘘管底部,这样上了五天,痼疾霍然而愈,临终旧疾未发。我侨居在墨西哥城,星星山附近,山上盐碱地也有很多倒退牛。学房老医生治附骨疽的经验,再合用“推骨散”,推出朽骨,岂不是多了一种方法,成了锦上添花!后来,在陕西还治了 2 例附骨疽病患。看来,倒退牛,虫小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