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石熙瑞老中医幼科学术经验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长沙中医院

  石熙瑞老中医,现年 71 岁,17 岁从师于衡阳,在中医儿科临床 50 余年,以善治疑难杂症而名于湘,求诊者遍及全省各地,由省定为湖南地区的名老中医,兹就石老的学术经验谈谈本人体会。

  一、立足创新,着眼化裁

  石老认为,《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医者之准绳,但须遵经而不泥古,敢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按图索骥。观石老临证用药,大胆灵活,与人迥异,对疑难杂症常别出心裁。如小儿先天胆道闭锁,有身目俱黄、粪便色白、腹胀如鼓等症状,幼科书籍上虽有“胎黄”等论述,与此难以相符。石老创补脾理气、利胆渗湿法,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又如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责之脾虚气弱,酿成血热,为本虚标实证,采用补脾凉血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石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之病内因居多,从而提出“一曰脾虚,二曰气郁,三曰伏热”的“三因论”。“伏热”一说,源于伏邪学说而有区别。伏邪,乃感受外邪不即发病,伏藏人体过时而发,限于温病范围;而伏热,乃因小儿发育迅速,营阴不足,不能散精于肝,濡养肝体,而产生虚热,为小儿多有消渴、急惊、疳热等病的重要原因,但与李东垣提出的“阴火”不同。

  二、辨证首重望诊,施治必参体征

  石老辨证注重望诊,并把舌苔的变化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小儿指纹仅作一般参考。

  石老认为,望面神色常能判吉凶、审寒热、辨虚实。轻证,多色润而神气隐伏;重症,则面枯乏光泽。面白喜静多寒,面红喜动多热。脾虚血少多白而微黄,虚甚多白而发青。黄疸患儿,黄色鲜明为实,黄色淡暗为虚。眼睑红赤,为麻疹潜伏期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

  石老认为,察舌亦相当重要,苔润多为虚为寒,中灰而润为里虚,苔白粗而干为外感津伤,微黄而干为邪热入里,黄而燥为里热实证。还有一种花剥苔,石老称“地图舌”,为心火亢盛。

  石老从临床中体会到,城乡儿童的体质不同。城市儿童,父母溺爱,任意进食,且母乳常不足,多脾胃不和,应注意调理;农村儿童,父母经常劳动,骨骼健壮,为小儿先天打下良好的基础,生后母乳充足,户外活动多,空气新鲜,较少患病,轻证常可自愈,患病后多迁延之重症才来就医,用药应稍峻。

  石老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包括了脾气虚与脾阴虚两个方面。但小儿由于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体内营阴被耗,更容易导致脾阴不足。临证可见纳差,消瘦,五心烦热,大便干结,毛发焦枯,肌肉灼热,口干溺少。石老多选用参须、条参、淮山、芡实、茯苓、扁豆、莲肉、薏米等甘柔药物,以养脾阴,并多辅以生地、白芍养肝,石斛、麦冬养胃,防其化燥生火,劫伤脾阴,并受钱乙变八味肾气丸为六味地黄丸的启发,反其意用之,指出久病久泻伤阴的患儿,单扶脾阳,则阳气过亢而扰乱平衡,必须在补益脾阴的基础上扶脾阳,实为符合小儿生理特点的补脾良法。

  例:胡××,女,4 岁 6 个月,1982 年 5 月 10 日初诊。不思饮食已达年余,日渐消瘦,入夜盗汗,小便频而量多,近日鼻衄,查面色无华,舌苔花剥,脉细缓。乃脾阴不足,累及脾阳,宜调养脾胃。药用:

  参须、炮姜、藿香、砂仁、山楂炭、枳壳、甘草各 3 g,生地、连翘、焦术、厚朴各 6 g,生芪、怀山药、芡实各 10 g。

  3 剂,食欲增进,衄止,盗汗大减,面色仍欠佳。上方加麦冬、白芍、浮小麦各 6 g,继进 5 剂以善后。

  三、三焦同治,寒温并用

  石老认为,邪气侵犯机体往往不只停留一处,而是同时触及多个脏腑,因而表现出三焦之病同见的复杂情况。此时,必须三焦同治,方能宣通上下,速去病邪。临证体会,此法用于邪气留恋、春温外发、暑热消渴等热病,能提高疗效。上焦宜清,治在肺;中焦宜润,治在胃;下焦宜泄,治在肝。

  有时,病邪虽居一脏一腑,而脏腑相连常累及他脏。三焦同时用药,则可先安未受邪之地,体现了石老的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思想。运用于小儿热病,较之刘河间的表里双解更为贴切。

  小儿体质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一旦患病,多为寒热错杂,或表寒里热,或上寒下热,石老常采用寒温并用法,使其各达病所。

  辛凉辛温并用—小儿体嫩质薄,阴液常亏,如外邪干犯,运用发汗药,辛温太过,耗液伤阴可致痉;一派辛凉则遏伏其邪表反不解,石老多辛温辛凉并用,名为解表平剂,运用于外感温病。笔者按:赵心波求师蒲老治腺病毒肺炎所创的肺炎一号,就是辛温辛凉并用。

  清补并用——小儿脏腑未坚,神气未充,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患病多本虚标实。石老常以补脾温胃药与滋阴降火、苦寒清热药同用,以利于祛除病邪。

  清上温下并用——上焦有热,下焦有寒,亦为小儿常见症状。如口渴引饮,日久不止,不单纯为上焦热盛伤津,而多兼下焦寒结,气化失职,津不上承。石老在用清热生津药物的同时,兼用炮姜、细辛等祛寒之品,效果显著。

  解表温里同用——小儿发烧,久久不退,多由虚寒在里,若见表热而单纯清表散热,烧往往难退,须与温里药同驱并驾(安内攘外),里寒一散,热即随之而解。

  石老认为,寒热错杂证候,如只用寒凉,则易伤阴;纯投温热,又助热伤阴。惟融两法于一炉,才能起到散寒清热、调和阴阳的作用。

  例:郝××,男,1 岁 4 个月,1981 年 12 月 20 日初诊。患儿口腔溃烂,时流脓水,兼腹泻水样便,一日达 20 余次,经某医院诊为消化不良,住院 1 周治疗无效,乃来我院就诊。查舌苔黄,指纹淡青,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宜寒温并用、清补兼施法。药用:

  白参、炮姜、甘草各 3 g,茯苓、焦术、石斛、怀山药、芡实、花粉、厚朴、黄芩、法半夏、连翘、车前仁、石榴皮各 10 g。

  3 剂后,即溃收泻止。继进参苓白术散加减 3 剂,以资巩固。

  笔者按:前贤(《本草备要》)有口舌生疮,苦寒药治之愈甚,用附子理中汤而治愈。

  四、治病顾调气,遣方行反佐

  石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因而临床上,不管补、泻、温、清,必用调气药调达气机。石老反对一味呆补,认为补脾须辅以理气之品,才能补而不壅,并常根据理气药的性味功用而选药,如厚朴、法半夏用于脾虚腹满;砂仁、蔻仁用于纳差;广香、陈皮用于脾失健运;丁香、炮姜用于胃寒呕吐;川楝、乌药用于夜啼烦吵。

  石老说,寒为阴邪,其性凝涩,经脉受阻,肌肉失养可致痿痹;阴寒内结,气血不通可致腹痛。采用细辛、炮姜、桂枝辛温行气药,合寻骨风、黄芪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收到很好的疗效。

  运用理气药,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用药物,则很少产生耗气伤阴的副作用。

  例:李××,女,10 岁,1981 年 3 月 9 日初诊。持续腹痛 3 天,3 月 7 日某院以“急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收住院,决定手术治疗。因家属拒绝,即出院来诊。询及腹痛以脐周为甚,伴恶心,发热畏寒,四肢厥冷,二便调;查:体温 38℃,腹平软,有明显压痛,舌苔薄白,脉弦。石老辨为寒气内结,阳气不行。拟温中散寒,行气散结。药用:

  白参、砂仁、炮姜、细辛、甘草各 3 g,广木香、法半夏、枳壳、防风、槟榔、木通各 6 g,焦术、厚朴、川楝子、车前仁各 10 g。

  2 剂后复诊:体温降至 37℃,恶心已止,四肢转温,腹痛稍缓。仍用上方加减,连服 5 剂,腹痛消失,诸证悉平。

  按:急性阑尾炎,中医称肠痈,多惯用大黄牡丹皮汤荡实逐瘀为主。本例患儿,按之痛剧,又兼发热,貌似实热,石老根据肢冷、恶心、腹软、畏寒、舌苔薄白,诊为寒气内结,放胆采用温里行气药而收效。

  反佐法,是以性能、功效相反的药物辅佐主药的治疗方法。石老在临证中,运用灵活,恰到好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寒热反佐——反佐辛热药或苦寒药,防其苦寒太过或温燥太过,损伤脏气。如热深厥深的高热症,谓其阳气不达,在清热药中,佐入炮姜疏通经络,以防凉伏其邪;在治疗春温证的方剂中,佐入桂枝引邪外出;在理中汤、四逆汤中,佐入黄芩监其温燥之性。

  升降反佐——在补中益气方中,佐入厚朴;在升提清气方中,佐入槟榔;在降气通便方中,佐入升麻,以复其升降之机。

  刚柔反佐——反佐辛窜药或阴柔药,防其阴腻滞邪或耗气伤津。如,在大剂养阴剂中,佐细辛,使其药力四布;在四磨汤中,佐入白芍,既防伤阴又可平肝化气。

  敛散反佐——反佐宣散药或收敛药,防其敛邪或伤正。如,在关门止泻剂中,佐入厚朴以驱肠中之宿寒;在宣肺化痰剂中,佐入五味子,防其辛散太过。

  石老师对细辛、炮姜二味的运用相当广泛,如,在银翘散中,佐细辛以行气散结;在桑菊饮中,佐细辛以开寒闭;炮姜多用来以热治热,退日久之高热。

  笔者按:前贤有六味地黄加细辛以治夜间口干,斯为会用细辛者也。

  例:李××,男,5 岁,1981 年 4 月 3 日初诊。右腮焮热肿胀 1 周,畏寒发热,咳嗽,吞咽困难,去某医院多次门诊无效。查舌苔薄白,脉弦,乃外感热毒相合而成,宜疏风消肿,清热解毒。药用:

  荆芥、防风、葛根、连翘、川贝、柴胡、法半夏、地丁、花粉各 6 g,牛蒡子、黄芩各 10 g,甘草 3 g,细辛 1.5 g。

  3 剂后复诊:诸症均减,尚有咳嗽、纳差。上方去细辛、法半夏,加参须、射干、银花各 6 g,瓜蒌 10 g。再服 3 剂。

  按:石老认为,小儿痄腮为外感温毒,内挟肝胆之火上攻,风热痰湿滞于少阳经络,以致腮颊肿而成。故治疗,除用疏风、清热解毒剂外,常反佐细辛通经散结,使肿胀迅速消退。

  石老临证,多运用清补兼施的复方,常有二方、三方融为一体,加减化裁,药味有时虽多,但仍不失法度。石老认为,经方、时方虽为前人经验之结晶,但仍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加以变化。尝谓:用药以应病为主,药之应病在于配伍得当,若拘泥成方,则难见功。

  五、细辛、炮姜之幼科发挥

  1.细辛

  细辛,味辛性温,少阴肾经主药也。世人皆知其能治太少两感、痰饮喘嗽、血虚寒厥等证,却因其辛窜燥烈,畏而不敢贸然用之。殊不知,本品味虽辛而体润,上能开肺,中能暖胃,下能温肾,外而经络,内而脏腑,无处不到,条达气机,通畅三焦,实为幼科一大良药,用之得当,可奏奇效。

  曾治杨女,5 岁又 3 个月。自 2 岁时开始抽搐,时有发作。年来服西药抽搐稍减,近月又复频作。发作时两目呆滞,四肢掣动,口吐痰涎,达 10 余分钟之久。1982 年 4 月 26 日就诊于余。察其舌苔薄白,脉数。此为寒痰闭窍,发为慢惊。治宜温化寒痰以开窍,佐以益气通经。方用:

  参须、细辛、甘草各 3 g,麦冬、川贝母、石菖蒲、黄芩、茯苓、玳瑁、法半夏各 10 g,生芪 18 g,白附子、僵蚕各 6 g。嘱服 4 剂。

  复诊:近 1 个月来未见抽搐,饮食二便均正常。继以上方加减 4 剂,至今未复发。按:本例用《医宗金鉴》清心涤痰汤加减,入细辛一味,而收化痰、开窍、通经之功。

  其用细辛于幼科,临证体验发挥有七:用于慢惊,能温经开窍;用于癫痫,能豁痰通闭;用于久泻,能温散下焦之寒;用于高热不退,能开闭,领邪外出;用于肾虚水肿,能行气利水;用于小便淋漓不止,能化气通淋;用于胃寒呕吐,能宣散中焦寒积。又尝反佐于桑菊饮,治风热咳嗽,里热外寒;反佐于银翘散,治小儿痄腮,里寒外热;反佐于大剂阴药中,使其药力四布。

  2.炮姜

  炮姜,为干姜炮制焦黑而成,味辛苦,较之干姜,尤擅治吐血、崩漏等症。干姜大辛大热,适用于阴寒太盛,舌苔灰白而润者;而炮姜为温阳药,热减性纯,但辛散之力犹存,温能行气,气机畅达,则百脉平和。常用于治反胃呕吐、肺寒咳嗽、腹痛难禁等症,皆能随手取效。如,伍白术、砂仁,可以鼓舞胃气以治纳差;伍参苓白术,可以振奋脾阳,以治脾虚不运;伍淮膝、当归,可以温经活血,治足痿不用。

  其用炮姜于幼科,亦常得心应手。曾治文氏子两个,发热腹泻已 6 日,兼见恶心、呕吐、纳差。1980 年 12 月 1 日就诊于余。查:T39℃,舌苔白,指纹红。此为脾虚中寒,升降失职,虚热外浮。宜补脾理气,甘温除热。方用:

  藿香、白参、木香、砂仁、法半夏、甘草各 3 g,茯苓、车前、厚朴、炮姜、怀山药、麦芽、焦术各 6 g,芡实 10 g。嘱服 3 剂。

  复诊:热退泻止,小便增多,稍有咳嗽。守上方,加益智仁、黄芩 6 g。又服 3 剂,诸证悉平。

  本例高热、腹泻并见,盖小儿气血未充,脾常不足,故常致中气下陷,气不归元,阳浮于外,虚热乃成;若脾胃健运,虚热必然自平。故以参苓白术诸药健脾止泻,以炮姜温中升阳而除热。

  其临证用炮姜于幼科,发挥有五:配葛根、柴胡,治风热骤起;配银柴胡、地骨皮,治久热伤阴不退;配白参、厚朴,治脾虚发热;配养血滋阴药,治血虚发热;配参须、石斛,治小儿夏季热。

  (肖展鹏整理)

  笔者按:石老之用炮姜、细辛,见识高深,用药独创,作为儿科大夫应学而用之,再有所发挥。

  1964 年,我创“镇衄汤”治鼻衄,阴虚实热均能用;后再续李斯炽老师之学,幸得一民间秘方:干姜 15 g 烧黑(炮姜),煎水急服,以暖气摄血,治血虚阴寒鼻衄。治衄之两大法门,由此皆有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