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直门医院妇科“五大泰斗”之一
王先生出生于 1921 年,1942 年拜苏北名医徐子盘为师学习中医,1946 年学医毕业后在滨海樊集镇自立开业,1961 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妇科工作,又跟妇科第一任主任、妇科专家王慎轩侍诊,整理妇科经验一年余,随师学习不长,但学到了很多中医妇科精华,名师出高徒,受益匪浅。
王先生从医 60 多年,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勤学好学,师古而不泥古,博学众长,学以致用,对中医四大经典作仔细研究,深究其奥理,对后世妇科诸家取长补短,他尤其重视张景岳、叶天士、傅青主的学术思想,并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妇科重在调肝肾
他根据妇人肝肾生理、病理的特点,提出妇科重在调肝肾的观点。治肝之法,前人有丰富的经验。因肝体阴而用阳,故王老认为,在治肝时必须体用并重。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津液的来源,土润则木荣,故治用、治体之外,必须兼顾阳明。所谓治“用”,即是调理肝的功能,舒其肝气,因为“气有余便是火”。临证中,肝用不仅有太过,也有不及。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用之变,一般亦多指实证而言。如遇头晕头痛,口苦吐酸,目赤耳聋等,证属肝经实热、肝火上扰、机能亢进的病变,可用泻肝清热法;因肝胆相为表里,泻肝即是泻胆通腑,使邪热从下泻。又如七情过极,暴怒伤肝,气逆动火,胸胁胀满,烦热目赤,鼻衄等,治用清肝泻火之外,常配以丹皮、栀子、黄芩等泻胆火而凉血,从而使肝胆之火,经通腑气而有出路。当肝胆之火衰其大半时,及时转用治体之法,使肝阴得养,余火自平。
所谓治“体”,是指调补肝血和肝阴的亏损。因肾水能滋生肝木之体,故滋肾养肝与养血柔肝是治体的常用方法。如肝肾阴虚,肝木失养,导致肝气横逆或肝火上炎,可见头晕目眩、目赤耳聋等;肝肾亏损,冲任失养,可致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不孕等症。另,气血津液来源于脾胃水谷之精微,临床遇有脾虚不能健运,肝脏藏血不足,冲任血少,而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等,或脾虚血少,不能濡养肝木而致肝气郁结者,治又应疏肝扶脾。
二、治子宫内膜异位痛经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目前妇科常见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已能更好地确诊。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但以痛经最为常见。其主要特征为经行之前或经行初期小腹、腰骶疼痛剧烈,常为继发性、渐进性加重,痛甚时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昏厥等。若病变部位在子宫直肠隐窝,则伴肛门坠痛或性交痛,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不孕。由于本病病性复杂,病势缠绵,难以速愈,故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痛苦。
本病属于中医学之血瘀的范围,有的亦可归于“癥瘕”之列。王老认为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胞脉以致“不通则痛”,是发病的主要机理。同时根据异位内膜脱落出血的后果看,也相当于中医之“离经之血”,离经之血积聚于局部,则成“瘀血”;瘀血为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致病因素,导致患者腹痛拒按,经血夹有血块,舌质暗,脉弦涩,内诊可扪及有形包块或结节等。有人用血液流变学为观察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血黏度呈增高趋势等,证实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瘀血”状态。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的生理环境有关,经前冲任血海由虚到满盈欲溢之际,冲任胞脉气实血盛,加上体质和致病因素的干扰,则气血乃阻滞不通而发痛经;经行时,瘀块随经血排出,疼痛减轻;
经净后,冲任气血趋于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胞脉瘀阻,故平时安详无腹痛。病因不除,故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出现,离经之血无出路,越积越重,故疼痛渐进加重。因此,王老认为,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的关键。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乌丹丸”)加减法
处方:丹参、桃仁、元胡、莪术、水蛭、乌药、乳没、肉桂、川断等 10 余味。
服法:上药制成小水丸,每服 6 g,经期腹痛时可加倍即 12 g,每日 2 次。3 个月经周期为 1 个疗程,汤剂则每日 1 剂。
随症加减法:痛甚,加血竭粉;经血夹块,加三棱、三七粉;子宫腺肌症者,加苏木、皂刺;四肢厥冷,加制川乌;恶心呕吐,加吴萸、川椒等;合并不孕者,非经期可加服河车大造丸。
王老认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应以活血祛瘀为主,既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为瘀血内阻,治疗上就要祛瘀为先,基本方中就选用了较多的活血化瘀之品,如莪术、水蛭、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祛瘀生新,以达气血调畅,“通则不痛”之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虽以实证为主,但从妇女月经生理的特点看,冲任血海从满盈到溢泻,而至空虚,故经前和经行初期,治疗以泻实为主;月经后期或经后,则应配合益气养血之品,虚则补之。此时王老常用八珍益母丸,服汤剂者常用圣愈汤,以扶正祛邪。其次,因病疗程长,久用破瘀之品,恐伤其正,故方中以丹参为主药,取其养血活血之效,配肉桂温肾阳,鼓动元气,使气充血调,标本兼治,瘀血自去。
总之,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组方用药主要针对瘀血阻滞的病机特点,配伍严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并有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等特点。
四、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一生中,从青少年“二七天癸至”,到“七七天癸竭”进入更年期,继而进入老年,是一个必经的生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生理变化是卵巢分泌雌激素从兴旺走向衰退,以至完全消失。绝大多数妇女更年期都能适应,有 10% -15%的患者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如月经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轰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酸腿软,倦怠乏力,甚或情志异常,喜怒无常,坠入轻生等,这就叫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发生与否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禀赋、营养、疾病、劳逸、情志性格等不同差异。
王老认为,更年期的形成关键在于肾。肾是关系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由于肾气衰,“太冲脉少,地道不通”,冲任脉也虚,精血不足,内分泌功能失调,阴阳失去平衡,主证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故肾虚是导致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妇女绝经后服六味肾气丸、八味肾气丸,补肾助先天之精气,才符合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更年期仍有月经来潮,来时不定期,王老很少使用知母、黄柏等泻相火、促绝经的药物,多选用滋肾填精的鹿角胶、菟丝子、女贞子、制首乌等,促进冲任通盛,使肾气转旺,经水调和,减少更年期症状发生。
五、更年期综合征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耳鸣,烦躁易怒,潮热汗出,心烦健忘,五心烦热,眼目干涩,腰酸腿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倦怠嗜卧,甚至情志失常,恐惧不安,肌肤瘙痒或感觉异常,口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月经周期紊乱,量多,色紫红,淋漓不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总的病机不外阴虚于下,阳亢于上。
治法:滋肾平肝,育阴潜阳。
方药:生熟地,枸杞子,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桑椹,制首乌,白芍,玄参,珍珠母,生龙牡。
2.肾阳虚衰证
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面色皖白或晦暗,肢冷背寒,精神萎靡,喜静怕扰,情绪淡漠,倦怠乏力,腰酸膝软,阴部重坠,带下清稀如水、无秽味,夜尿频,舌淡苔白,脉迟而弱。诸症均由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肌肤,或阳虚气陷,失于升举固摄和营运之功所致。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鹿角胶,党参,菟丝子。
配健身全鹿丸,早晚各 1 丸。
3.肾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轰热汗出,继而畏寒背冷,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纳少,便溏或便秘,神疲浮肿,腰酸膝软,尿余沥不净,甚则小便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为阴阳错杂证候。
治法:温肾阳,滋肾阴。
方药:鹿角胶,肉苁蓉,杜仲,葫芦巴,菟丝子,生熟地,女贞子,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枣仁,生龙牡。
4.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头面经常阵发性潮红,心烦急躁,头晕心悸,耳鸣,彻夜不得入睡,交睫则多梦,腰膝酸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则情志失常,昏厥,舌质红绛,脉细数,按之无力。总之为肾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气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所致。
治法:滋补肾阴,养心安神。
方药: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朱茯苓,天麦冬,远志,百合,莲子心,交泰丸。
总之,更年期综合征以虚为主,且以肝肾阴虚及心肾不交证较为多见。故王老云:“临床虽见阴虚火旺之证,但在组方用药上,要注意不宜过用泻火平肝之品,应以滋水涵木,才可使虚火自平。”
笔者按:王老和我同在东直门医院,我和他很少一块应诊。1993 年 3 月,我们应邀赴扬州中医院参加名老中医义诊,有幸和王老吃住一起。王老德高望重,谦虚好学,对学生有问必答,传慎轩王老之学,听者受益匪浅。
王老对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精辟分析,发“前人所未发”,补“后人所必须”。他一针见血指出,这是一种瘀血状态,应活血化瘀为主。
对治疗更年期疾病,王老从阴阳辨证立方,阳虚证、阴虚证、阴阳俱虚证,方药俱全,章法分明。但更年期妇人,十有八九夜不能寐,失眠有轻有重,我根据《灵枢》“阴虚不寐”,选用仲景防己地黄加百合和甘麦大枣汤,重用生地滋阴清热,轻用桂枝引火归原,防风舒肝气,防己利水通阳等,多数患者交通心肾后即能安卧,本方不安神而神自安,狂躁哪敢再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