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笔者年近耄耋之年,闲暇之余欣然提笔,将自己五十多载学习经方和应用经方的见闻录汇集在一起,献给经方爱好者参照。我讲解经方,不按先伤寒后杂病的顺序讲解,而是把《伤寒杂病论》252 首经方,按药味多少排列,由少到多,遵循方剂学的发展规律,先讲单味药的临床应用,次讲二味药经方临床应用,再讲三味药经方的临床应用,依次讲到九味药经方的临床应用,使学者深入理解经方加减规津,并能透过经方的间架结构,体会到仲景组方的用心处,看到药味分量变化,导致主治变化的奇妙处。
我在学生时代有幸翻阅了自 1911-1964 年以来,馆藏中医文献和各种中医杂志,凡有经方临床应用的文章,都一一阅读,还做少量笔记和文摘,精选水平高的论文复印了一千多篇,至今还保存在洛杉矶家中。为了学习经方,1959 年春节我拜经方临床大家宋孝志为师,随后侍奉恩师三十多年,受益匪浅。我也聆听了仲景学说实践家,陈慎吾老师全文背讲《伤寒论》。所以我说,我的老师成千上万,是他们教会我使用经方,是他们教会我治疗疑难杂症。用医圣仲景的话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多闻博识,知之次也”的经方追随者。
我用经方五十多年始终遵循《素问》旨意,“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处方用药从不超过九味,最少用二味。仲景医宗之圣人也,众方之鼻祖,《伤寒杂病论》252 首经方,不超过五味药者占 70% ,不超过七味药者约占 89% ,九味药以上者仅占 0.75%。我授课和带学生实习,要求学生用药要“少而精”,不能“复而杂”,经方可以加减,但要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主张以德养医。
拙作《经方见闻录》,内容涉及内、妇、儿、外,是一本培养全科医生的初级教材,是学生学习经方临床应用的平台,是广大农村医生用小方治大病的指南,也是自我保健的经典秘籍。
(高齐民写于海运仓 5 号,2011 年 3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