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方四要素一剖析《伤寒杂病论》
学习《伤寒杂病论》,若要熟练掌握 250 多首经方的临床应用,必须铺垫好经方四要素,即“药与量”“加与去”,并对每个方子的间架结构有所剖析,才能继承中有发展,随心所欲地创立效方,还要学会用对药。
(一)经方“药”与“量”
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方药与分量,方药有大小,分量有轻重。在方药对应时,有证变方药随之加减,有证变方不变,仅是药味分量在变,主治也就随之改变。清代名医王清任说得对:“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例如,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出现 19 处,在《金匮要略》中出现 3 处,桂枝汤类方加减变化成 40 多首方剂,主治范围之广,冠以“经方第一方”是名副其实。桂枝汤类方侧重“药味要紧”,而药味相同、分量不同的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在《金匮要略》中。小承气汤主证:“下利谵语,有燥屎”,君以大黄四两通便泄实为主,臣以厚朴二两宽肠导滞,佐以枳实三枚以利气机。厚朴三物汤主证:“腹满”“痛而闭”,腹满闭塞不通,君以厚朴八两,重在降气除满,臣以大黄二两荡涤腑气,佐以枳实五枚破气消积,开其闭塞。厚朴大黄汤主证:“痰饮胸满”,故君以厚朴一尺(八两),治痰饮阻肺,肺气不降,臣以大黄六两推陈致新,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降,肺气自然而降,佐以枳实四枚,利气祛痰。以上三方药味相同,侧重论述“分量更重要”。
总之,《伤寒杂病论》中 250 多首方,各有君臣佐使,不仅要记住每方有几味药,更要记住君臣药的分量。初学医时,认为只要记住汤头歌,就会开方了,没有去记君臣药的分量,所以小柴胡汤的七味药都开上了,收效甚微,有时一点效也没有。记得学生时代我去给经方临床大家宋孝志抄方,第一个病人发热而呕,先生诊完脉说:“你开吧,用小柴胡汤即可。”我开完方,先生改完交给病人。诊室无人时,先生说:“你刚才开的小柴胡汤,七味药都开对了,但分量开得喧宾夺主。你怕柴胡劫肝阴,君药柴胡 24 g,你只开了 10 g;臣以半夏应开 12 g,你只开了 6 g;你把人参当君药,开了 12 g;小柴胡汤唯一开对的一味药是大枣 12 枚。”临下班时,先生脱完工作服,洗完手,从别的诊室转来一个危重病人,主证脉结代,心动悸,气短乏力,胸闷,长呼吸则舒,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先生让我开炙甘草汤。开完,先生签完字,将分量改完交给病人,我以为这回可开得不错吧,先生又坐下来笑着说:“炙甘草汤九味药都开对了,但看不出君、臣、佐、使,每味药都在安全量以内,看来你没有读懂这条经文。炙甘草汤,君以甘草 15-20 g,臣以生地 100-120 g,佐以大枣 30 枚,其余人参、阿胶各 6 g,桂枝、生姜各 9 g,麦冬、麻仁各 9 g,若心阴虚可去桂姜加白芍 9 g。”读《伤寒杂病论》,首先要研究君、臣药的分量,分量是左右经方临床疗效的关键。《伤寒杂病论》250 多首经方,学者必须对每首方都加以研究,这里只举几个例子。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本方君以泽泻五两,臣以白术二两。泽泻用量的下限为 15 g,用量小于 15 g 则无效;白术一般用 6-9 g 即可。若患者便秘,可将白术加至 30-40 g,泽泻只能用 3-6 g。
吴茱萸汤中,吴茱萸和生姜一君一臣,药物分量 1:2,疗效最好。
真武汤,五味药,通阳和利水药同用,利水为主,茯苓为君,附子为臣。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用农夫的话说:“田涝不怕晒,而在会排水。”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方证对应”即可用。我在用时分虚证和实证:实证则君以大黄,臣以甘草;虚证则君以甘草,臣以大黄;不虚不实,大黄、甘草则用等量,令其阴阳调和。
《伤寒杂病论》252 个复方中,如防己地黄汤、小续命汤、栝蒌瞿麦丸、当归贝母苦参丸等,药味平淡,但又组合离奇,后人难以注诠,更难按辨证论治原则“方药对应”,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窥见奇妙之处。例如,防己地黄汤,则是“安神第一方”。全方除酒外,共五味药:生地、防风、防己、桂枝、甘草,能治疗失心风、癔症、精神失常、顽固性失眠等。本院一老工人孙师傅,失眠长达 40 多年,服完头一煎,即熟睡七个多小时。笔者先后用此方治疗了 10 年、30 年的长期失眠者,均药到病除。药味平淡,疗效离奇,实则底蕴无穷,值得玩味。
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指出:临床使用经方,必须“方证对应”。临床症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即“有是证用是方”,仲景在通脉四逆汤方后加减法中说:“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江老对这句名言,用四个字:“方证对应”就概而名之,深得仲景之意。
(二)经方“加”与“去”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谦虚地说:“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250 余方,有法有方。方中加去者 40 方,方后加去者 10 方,即己椒苈黄丸、当归生姜羊肉汤、竹皮大丸、防己黄芪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及理中丸等。10 方中,加去最少 1 味药,最多 8 味药,若熟练地掌握这些经方的加去,临床用方已足够用。
我拜经方临床大家宋孝志为师,自感天资愚笨,能把老师的东西继承下来已感力不从心,故不敢对经方妄作加去。我告诉学生:“经方可以加减,原则是‘只能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仲景是医圣,若无超凡的医术,还是不要加去为好。正如杜甫、李白的诗,齐白石、张大千的画,不是常人可以随便加去的。何天麟说:“加减有则,药变治殊,变通失度,欲治反误。”近贤陈逊斋也说:“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但诸多经方家在临床上对经方加减,加减出奇方的也不少。
我认为,对一个经方,若无深入的研究,看不见三昧真火在哪里,还是少加减为好。我在阅读经方临床应用时看到,某大夫治下肢浮肿,用五苓散去桂枝,吃六剂药,浮肿一点未消,复诊时用五苓散原方,小便利,浮肿消。某教授治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的病人,在五苓散中加海金砂,病人服后病情加重,复诊时去掉海金砂,病人湿热下注症状反大为好转。
记得 1964 到 1966 年,我用栝蒌瞿麦丸改汤治疗多例泌尿系感染的病例。开始我试用栝蒌瞿麦(丸)汤,附子用 5 g,病人服药三剂后,少腹发热;服完六剂后,两肾发热,湿热下注依旧。复诊时,自以为附子大热,有助湿之嫌,去掉附子,开三剂试试。结果去掉附子,少腹和两肾都不再发热,但湿热不除。只听病人说:犯病时,用热水熏洗半小时,尿频、尿急、尿痛迅速缓解。既然湿热下注,为何喜欢热水熏洗?附子助邪热是站不住脚的。我当即写信给宋孝志请教指点。先生回信说:“你错在忘了‘药量更重要’。开始用附子 5 g 超量,‘壮火食气’,病人腰腹皆焚;后因怕附子有助热之嫌,去之不用,没有能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故湿热不解。仲景拟方抓住湿热下注是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水气不能畅通,小便涩而不行。附子只能用 1 枚,即 2-3 g,‘少火食气’,膀胱气化恢复,水气通畅,小便自利。”从此,我临床凡见泌尿系感染者,都开栝蒌瞿麦(丸)汤,每每 7-10 剂药,就可痊愈,很少有反复的。所以我认为,栝蒌瞿麦丸改汤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第一方,也是治前列腺炎的好药方,也能治尿癃闭症。
由于药铺有明文规定:“栝蒌反乌头”,所以栝蒌根也受牵连,视与栝萎同谋,但医圣仲景既用之,当无相反之虞。
总之,学好《伤寒杂病论》,熟练掌握 250 多个经方和 166 味中药,精通药与量,去与加四大要素,才能深入学好《伤寒杂病论》,才算掌握经方的精华。
1.方后加去 10 方
(1)己椒苈黄丸:渴者,加芒硝半两。
(2)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
(3)竹皮大丸:热者,加白薇;烦喘,加柏实(柏子仁)。
(4)防己黄芪汤:喘者,加麻黄半两;胃杯者,可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5)真武汤: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一两,细辛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足前为半斤。
(6)通脉四逆汤: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7)小青龙汤: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8)小柴胡汤:若胸中烦而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四逆散: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渣,以散三分方寸匕纳汤中,分温再服。
(10)理中丸: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2.方中加去 40 方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桂枝加附子汤;
(4)去桂加术汤;
(5)桂枝去芍药汤;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汤;
(8)桂枝加大黄汤;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0)桂枝加黄芪汤;
(11)桂枝加桂汤;
(12)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13)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4)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各三两新加汤;
(15)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
(16)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17)桂苓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汤;
(18)桂苓五味甘草加大黄汤;
(19)麻黄加术汤;
(20)小半夏加茯苓汤。
(21)越婢加术汤;
(2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3)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4)白虎加人参汤;
(25)葛根加半夏汤;
(26)四逆加人参汤;
(27)栀子甘草豉汤;
(28)栀子生姜豉汤;
(29)柴胡加芒硝汤;
(30)柴胡龙骨牡蛎汤;
(31)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32)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3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4)白虎加桂枝汤;
(35)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
(36)越婢加半夏汤;
(37)越婢加石膏汤;
(3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39)小半夏加茯苓汤。
3.方后加去临床应用新案例
例 1:李雨霏,女,10 岁,小戏迷爱好者,2010 年 2 月 22 日上午初诊。
其母代诉说,外感风热,服麻杏甘石汤,风解热退,留咳嗽不解,六脉平和,舌苔薄白,身体胖肥,饮初形成。
五味子 9 g,干姜 6 g,北细辛 3 g,熟地 12 g,甘草 6 g,姜黄 12 g。7 副。
二诊:咳已痊愈,继用姜黄 12 g,甘草 6 g 除陈气。7 副。
例 2:孙鸣露,女,2 岁,2010 年 2 月 24 日上午初诊。
外感后热不高,输液 1 周花了 800 多元不见好,夜咳甚,整夜难以入眠,大人小孩都很劳累,孩子惧怕打针,愿意服药。四肢厥冷,脾阳虚。
五味子 6 g,干姜 5 g,法半夏 6 g,甘草 6 g,大枣 6 枚。6 副。
家长来电告知:服药第 1 剂,当晚就安睡,只一二声咳;二剂服完,不再咳了。
(三)经方间架结构
仲景《伤寒杂病论》250 余方,除单味药外,每个经方都有自己的间架结构,且以单元的形式存在,少则二味药一单元,多则五味药一单元。例如,桂枝汤调和营卫,芍药甘草一单元,酸甘化合为阴;桂枝甘草或桂枝生姜大枣一单元,辛甘化合为阳,二单元合,调和阴阳。统观一部《伤寒杂病论》,旨在调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通乎天地。”人气不与天气和,疾病则生焉。其治病大法,法于阴阳。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阴阳乃生死之本。《伤寒杂病论》以调阴阳以决断人之生死。什么是疾病?东汉刘熙在《释名》中提出:“疾病者,客气中人急疾也;病,并也,并与正气在肤体中也。”客气使人体阴阳失和而导致疾病。万病不离阴阳之大纲,不离表里寒热虚实。
1.桂枝汤间架结构:五味药是一个大间架,大单元常与其他单元组成一个新的处方,大单元合小单元,小单元合大单元。
(1)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温心阳,补气。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安心神,补心阳。
(4)甘草汤:生甘草消炎止痛,香油浸泡;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5)桂枝生姜大枣汤。
(6)桂枝生姜枳实汤。
(7)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①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
②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③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④ 当归四逆汤:桂枝去甘草加当归、通草、细辛。
⑤ 大青龙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⑥ 小青龙汤:桂枝去大枣加麻黄、五味、细辛、半夏(生姜改干姜)。
⑦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甘草,加麻黄、附子、防风、知母、白术。
⑧ 桂枝茯苓丸:桂枝去姜、草、枣,加桃仁、丹皮、茯苓。
⑨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白芍、麻黄、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⑩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甘草加黄芪。
⑪ 小建中汤:桂枝倍芍药加饴糖。
⑫ 黄芪建中汤:桂枝倍芍药加饴糖、黄芪。
⑬ 芪芍桂酒汤:桂枝去姜、草、枣,加黄芪、苦酒。
⑭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⑮ 葛根汤:桂枝加麻黄葛根。
⑯ 厚朴七物汤:桂枝去芍加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⑰ 炙甘草汤:桂枝去芍加人参、生地、阿胶、麻仁(养阴)。
⑱ 柴胡桂枝汤:桂枝汤合小柴胡汤。
⑲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加麻黄、石膏(越婢汤)。
⑳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加麻黄、杏仁(麻黄汤)。
……
学会了桂枝汤的间架结构,可以桂枝汤来组方。例如,王海藏桂枝红花汤,桂枝汤加红花、海蛤,治妇人经期恶寒发热,我称之为“寒入血室”,服 7 副即可痊愈,亦可治轻度痛经,以及妇人妊娠阴阳失调,“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桂枝汤主之”。
我也曾用桂枝汤加桃仁、红花(桂枝桃仁红花汤)治疗血瘀痛经,桂枝汤加当归、川芎、熟地(桂枝四物汤)治疗血虚引起的痛经;桂枝汤加党参、白术、茯苓(桂枝四君子汤)治气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这些都取法于桂枝汤的间架结构,大单元和小单元合并重新组方。
2.四逆汤间架结构:以干姜、附子为中心。
(1)甘草干姜汤:肺中冷。
蒲老用此方抢救 1 例脾阳虚导致“肺炎重症”,用甘草干姜汤温脾而复肺阳,救治而愈。小方治大病。
(2)干姜附子汤:坏病导致脾肾阳虚。
(3)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救逆,治疗脾肾阳气大虚。
(4)四逆加人参汤:附子,干姜,甘草,人参。
(5)茯苓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加人参、茯苓。
(6)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干姜(阴盛于外,格阳于外)。
(7)白通汤:四逆汤去甘草(附子、干姜)加葱白(阴盛于下,格阳于上)。
(8)甘草附子汤:四逆汤去干姜(附子、甘草)加桂枝、白术。
(9)附子汤:附子,人参,茯苓,白术,芍药(元阳虚甚)。
(10)真武汤:附子一枚,生姜三两,白芍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温阳利水)。
(11)肾着汤:甘草二两,干姜四两,白术二两,茯苓四两(四逆汤去附子加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
(12)附子粳米汤:四逆汤去干姜(附子、甘草)加法半夏、粳米、大枣。
(13)大建中汤:党参,干姜,川椒,饴糖。
(14)赤石脂丸:附子,干姜,川椒,赤石脂,乌头。
(15)桃花汤:赤石脂(固脱)一斤,干姜(温中)一两,粳米一升(24 g)(温中固脱,涩肠止利);(赤石脂、禹余粮:利在下焦)。
(16)人参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17)附子理中丸:即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加人参、白术。
(18)吴茱萸汤: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吴茱萸一升(12 g),大枣 12 枚(吴茱萸、生姜祛陈寒痼冷)。
(19)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2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泻心汤之主要间架结构:干姜,人参,黄连,黄芩(温中止呕,上热下寒)。
3.茯苓杏仁甘草汤间架结构:以茯苓、杏仁、甘草为主。
(1)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生姜、桂枝。
(2)苓桂枣甘汤:茯苓、桂枝、大枣、甘草。
(3)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白术、桂枝。
(4)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甘草、杏仁。
(5)桂苓五味姜辛汤。
(6)桂苓五味甘草汤。
(7)桂苓五味姜辛半夏汤。
(8)桂苓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9)桂苓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
(10)茯苓泽泻汤:即苓桂术甘泽泻汤。
总之,《伤寒杂病论》中,通过研究很多方的间架结构,可加深对方药的认识,运用一些单元组新方,如在方后加去中,治咳加五味子、干姜,痰涎多加半夏,里寒中加细辛,可组成两个方子:五味子、干姜、半夏和五味子、干姜、细辛,我常用于小儿咳嗽,见效甚多。
4.泻心汤类方间架结构: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为主。
(1)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2)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名半夏泻心汤。
(3)本方加半夏、生姜、大枣,名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干姜一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 12 枚)。
(4)本方加甘草、大枣、半夏,名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 12 枚,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5)本方去党参、干姜,加大黄,名泻心汤。
(6)本方去黄连、黄芩,加半夏,名干姜人参半夏汤。
此方去人参,干姜易生姜,名生姜半夏汤。
此方去人参名半夏干姜散。
此方去干姜,加白蜜,名大半夏汤。
(7)本方去黄连,加柴胡、党参、生姜、甘草、大枣即小柴胡汤,有些医家认为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发展而来。
5.麻杏石甘汤间架结构:以麻黄、生石膏、杏仁为主干。
(1)大青龙汤:桂枝去芍加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
(2)小续命汤: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加当归、川芎、干姜、桂枝。
(3)文蛤汤:麻黄,甘草,生石膏,文蛤。
(4)越婢汤:麻黄,生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5)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生石膏,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6)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生石膏。
(7)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生姜,甘草,大枣。
(8)甘草麻黄汤。
(9)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苡米,甘草。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甘草,连翘,赤小豆,生姜,大枣,桑白皮。
(11)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桂枝。
(12)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生石膏,干姜,小麦,细辛,半夏,五味子。
(麻黄的类方另计)
(13)竹叶石膏汤:竹叶,麦冬,生石膏,人参,半夏,甘草,粳米。
(14)竹皮大丸:竹茹,生石膏,白薇,桂枝,甘草。
(四)经方对药的应用
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喜欢开对药,祝谌予教务长在京西煤矿给我们讲了施老对药的应用,因学生无处方权只是听听。学了《伤寒杂病论》才知道仲景用对药很多,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厚朴杏仁,龙骨牡蛎,五味子干姜,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干姜半夏,茯苓白术,茯苓桂枝,茯苓甘草,半夏生姜,桂枝甘草,芍药甘草,吴萸干姜,吴萸生姜,麻黄石膏,麻黄杏仁,桂枝生姜,甘草炮姜,甘草附子,干姜附子,当归通草细辛,麻黄附子细辛,麻黄杏仁生石膏,大黄厚朴枳实,桂枝白芍,大黄甘草,生姜甘草大枣,桔梗甘草,栀子干姜,紫草甘草,半夏干姜,葶苈大枣,薏苡附子,橘皮生姜,黄连黄芩,百合地黄,紫菀冬花,川椒干姜,赤石脂干姜,禹余粮赤石脂。
……
《伤寒杂病论》中药对很多,无论方中“加”“去”,还是方后“加”“去”的药对,都可在“加”“去”时参考,加好了可以提高疗效。
(庚寅年春节高齐民记于北京东直门医院东塔楼)
二、从桂枝汤类方看活用经方
上一讲,我们对《伤寒杂病论》中经方组成的四大要素:“药与量”“加与去”“间架结构”和“奇方药对”进行了阐述,今天再对经方桂枝汤类方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对经方加减变化有深一步认识,更有助于我们的记忆。传授学生,若能在开篇讲讲“四要素”等,《伤寒杂病论》250 多方学起来便可一目了然。《素问》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桂枝汤调营卫,卫为阳,营为阴,调营卫即调阴阳。阴阳失调,有外感风寒引起的阴阳失调,有内伤脏腑引起的阴阳失调,有气血失调引起的阴阳失调,有六经的阴阳失调,有脏腑的阴阳失调,故阴阳失调波及伤寒和杂病,波及内、妇、儿、外科。故一个桂枝汤,此一方侧重补阳,如桂枝加桂去芍药汤;彼一方侧重补阴,如桂枝加芍药汤。在伤寒和杂病中神出鬼没,使出千变万化,令人玩味无穷。
我在学生时代,受业于众多经方大家,如宋孝志、陈慎吾、刘渡舟及娘舅赵中风等,但他们对此讲得很少,他们只要求我背诵白文、记背方剂。这样学,每每感到功倍事半,不会灵活运用经方。直到年过古稀,我对“四要素”才开始有一点领悟。
桂枝汤的五味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都由四个单元所组成:桂枝芍药,白芍甘草,桂枝甘草,生姜甘草大枣。
桂枝汤五味药,加、去可变化出 40 余方。下文即从不同的角度对桂枝汤的化裁变化加以论述:
1.桂枝汤与六经
太阳经。柔痉:栝蒌桂枝汤;刚痉:葛根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麻黄、葛根。
少阳经。柴胡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柴胡、黄芩、半夏、人参。
阳明经。厚朴七物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大黄、厚朴、枳实;桂枝加大黄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大黄。
太阴经。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营在中焦。
少阴经。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入心: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蜀漆、牡蛎、龙骨;桂枝二越婢一汤入肾。
厥阴经。麻黄升麻汤:桂枝、白芍、甘草、干姜、石膏、知母、萎蕤、天冬、当归、升麻、麻黄、黄芩、茯苓、白术。乌梅丸(汤)属厥阴经主方。
2.桂枝汤与五脏
心阳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大汗亡阳,大泄。
肾阳虚: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脾阳虚:桂枝人参汤(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白术),桂枝、甘草、干姜、人参、白术。
肝阳虚: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当归、通草、细辛。陈寒加吴萸、生姜。
肺阳虚:桂苓五味姜辛汤,桂枝、干姜、五味子、细辛、茯苓。
炙甘草炮姜汤:祛肺寒。
寒包火:大黄附子细辛汤,五苓散,石膏麻黄汤(石膏、麻黄、桂枝)。
3.桂枝汤与六腑
膀胱。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石膏。
大肠。桂枝加大黄汤:桂枝 9 g,芍药 18 g,生姜 9 g,甘草 6 g,大枣 12 枚,大黄 6 g。
胆腑。柴胡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人参,柴胡,半夏,黄芩。
胃腑。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9 g,白芍 12 g,生姜 9 g,甘草 6 g,大枣 12 枚。
小肠。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分别清浊,清入膀胱,浊入大肠。临床见完谷不化,下利清谷,为小肠腑病。桃花汤、大建中汤、附子理中丸、茯苓四逆汤、生姜泻心汤治下利日数十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法半夏。
三焦。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三焦寒,桂枝去芍药生姜加干姜附子。
4.桂枝汤与杂病(气虚痰饮)
桂枝加人参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人参,卫分受伤故加人参。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各三两新加汤:肌肉痛,脾主肌肉,营分受伤,加芍药。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治血痹,气虚则血痹,气舒则血行。
芪芍桂酒汤:黄芪、桂枝、白芍、苦酒。黄汗,卫分虚,行营卫止汗。
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茯苓、桃仁、丹皮。血瘀,轻者黄芪桂枝五物汤,重者桂枝茯苓丸。
小青龙汤:桂枝、白芍、麻黄、五味子、细辛、半夏、干姜、甘草。温化痰饮。寒加附子,热加石膏。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宿有痰饮,新感引发,新外感,旧痰饮。
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外寒里热——大青龙汤:即桂枝去芍加麻杏甘石汤,桂枝、生姜、大枣、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里外寒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茯苓、白术。
风湿相搏——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附子、白术。
受风寒项背强𠘧𠘧——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
风湿热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知母。
通阳化饮——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骨疼里热——白虎加桂枝汤:知母、石膏、粳米、桂枝、甘草。
外寒里热——桂枝加石膏汤,笔者自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用得最多,寒多热少时应用,笔者在湖南时常用常效。小柴胡汤,寒热往来,寒少热多时,我也常加石膏(小柴胡加石膏汤)。
散寒止痛——乌头桂枝汤:川乌头、草乌、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除上面讲的以外,还有很多,书不尽言。
总之,桂枝汤类方,每个方“药味”和“分量”,“加味”和“去味”都离不开四要素。在讲解时,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同学们可以纠正,还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方子。如小肠腑,它的主要症状是完谷不化,利下不止,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失司,热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连汤;虚寒用生姜泻汤汤、大建中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等。
我所讲的“药对”,是仲景常用的对药,和“加”“去”常用的二味药配对。而“奇方”指三味药,用于“加”的几味药,例如桂枝加麻黄汤、柴胡加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是两个三味药以上的方剂组方,是合方,不是常用的两味药,即“药对”。《伤寒杂病论》中如果把这都算“药对”,则成了“乱点鸳鸯谱”,会给学者记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引导学《伤寒论》的学生走入草山沼泽,不能自拔,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听我的忠告。
其他如麻黄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承气类方,以及泻心汤类等也都可进行剖析,了解它的四要素、间架结构,奇方和药对,都可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之目的。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虚劳,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小建中汤,丸药则用薯蓣丸,此方中共 21 味药,由多个方所组成: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干姜、大枣;
四物汤:地黄、川芎、(白芍)、当归;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苓桂术甘汤)健脾:神曲、黄豆卷、茯苓;
舒肝:柴胡、防风;
养阴:麦冬、(生地)、(白芍)、阿胶;
宣肺:杏仁、白蔹、桔梗。虚劳在肺,宣肺止咳。
若将此丸配成蜜丸,是一个补虚的好方子。
(高齐民写于海运仓,2010 年 3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