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5.桑菊饮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温病条辨》)

提要

桑菊饮

比较桑菊饮、银翘散

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后下)2.5g桔梗6g甘草2.5g芦根6g每剂用水两杯,煎取一杯,每日可服二三剂。

本方主用于风温初起,咳嗽,身不甚热,口微渴,咽干或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等出现风温风热证者均可使用。

本方为辛凉解表剂中的轻剂,根据前人“轻可去实”、“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本方主治风温犯肺,邪在卫分。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卫汗之可也”。此方以桑叶、菊花辛凉轻清,疏散肺经风热,是为主药;薄荷辛凉宣散,可助桑、菊疏解上焦风温热邪,桔梗宣肺,杏仁肃降,三药共为辅药;连翘辛寒味苦但质轻,能入心、肺散热透表,芦根甘寒,清肺热生津液,共为佐药;甘草味甘,调和百药,有“国老”之称,合桔梗能利咽喉,为使药。

本方与银翘散相比较,本方长于疏风散热而治咳,银翘散长于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本方加瓜蒌、知母、浙贝母,可治疗风温咳嗽,痰多色黄,咯吐不利。如果温邪化热,而见咳嗽、痰黄而黏稠难出、咽干口渴、舌苔黄、脉浮数有力等症者,可加重本方的用量,除桑叶加到10g外,余药均可加倍使用,另外再加炒黄芩9~12g、生石膏(先煎)20~30g、冬瓜子10g、葛根10g。如温邪化热,热入血分,兼现高热、神昏、身出斑疹等,这时除加重本方用量外,还需加玄参、赤芍、生地黄等。口渴明显者可加天花粉。

风温表证兼见两眼红赤、羞明流泪,甚或头痛、目痛者,可将桑叶、菊花均改为10g,加白蒺藜10g、草决明10g、荆芥10g、夏枯草10g;兼见咽喉肿痛、单双乳蛾者,可加牛蒡子、生地黄、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土牛膝等同用。

有些医生每遇外感咳嗽即投杏苏散(杏仁、苏叶、桔梗、生姜、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以此通治四时外感咳嗽。这是不对的,应注意辨证。外感咳嗽,有风寒、风温、风热之分。杏苏散只适用于风寒咳嗽。桑菊饮则适用于风温、风热咳嗽。风温咳嗽如误用杏苏散类辛温之剂,消铄肺液,伤耗肺津,可致久嗽成劳。可见无论轻病重病,运用了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提高疗效。

我常用桑菊饮治疗春季、初秋季节发生的外感咳嗽。春季时感受外邪,常因春气上升,体内阳气初动再兼风为阳邪,而化为温热之证。症状可有轻度头痛、咽痛、咽痒,鼻流涕而出气热,咳嗽,痰不易出,喉间微痛,身有轻热,或不发热仅感周身酸困,舌苔薄白,脉象略浮数或数。此时可用:桑叶9g,菊花9g,杏仁9g,连翘6~10g,桔梗6g,牛蒡子9g,甘草3g,薄荷(后下)3~5g,荆芥9g,苏子9g,枇杷叶15g,紫菀15g,芦根12g,水煎服,每日3次,饭后服,即两日服3剂药。病情减轻后可改为每日1剂。初秋季节,人体内一般尚有暑夏的内热,此时秋风初燥,最易伤肺,人感其邪,从体内之热而化热,化为温燥束肺,亦发生外感咳嗽。此属外感咳嗽温燥证。其症状常见头痛鼻塞,口鼻干燥,咽喉发痒,或有喉痛,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呛咳无痰,身无大热,口干喉燥,饮水不能解,舌苔薄白,脉浮或略数或数或数而略虚等。此证可用:桑叶9g,菊花9g,杏仁9g,南沙参6g,桔梗6g,连翘6~9g,薄荷3~6g(后下),荆芥6~9g,天花粉9g,枇杷叶12g,苍耳子6~9g,鲜芦根15g,梨皮1个,苏子霜6g。水煎每剂分两次服。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药3次(两日服药3剂),以后每日1剂。咳嗽重者,可去天花粉、连翘,加紫菀15g、川贝母9g,苏子霜改为9g;舌苔厚者,可加炒莱菔子9g。以上两方是我个人常用之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