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7.小柴胡汤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伤寒论》)

提要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白虎汤

柴胡饮子

柴平汤

大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9g人参5g(或党参9~12g)甘草6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本方用量参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试用教材《方剂学》)

本方主治伤寒、中风邪入半表半里而出现的少阳证。其症状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聋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并能治疗妇女产后发热,或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

少阳经居人体半表半里之分,邪入少阳经,乃由表而传入,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治宜和解,勿令邪气传里。方中取柴胡升阳达表,散半表之邪,为主药;黄芩降泄退热,清半里之邪,为辅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党参)、甘草味甘和中,补气扶正,以助抗邪外出,和解转枢,使邪气不得更传入里,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辛甘合化,以和营卫而助和解营卫之功,为使药。

我曾治一女成年病人,症状为胸胁满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口苦耳鸣,下午低热,有时恶心,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右手滑中带弦,左手弦。病已近2个月,经西医院检查,诊为低热待查。询其病史为在一次感冒发烧时,自购一些治感冒药服了几次,热渐退即上班工作,二三天后下午仍发热,并且症状越来越多,曾到几家医院诊治未效。据此症状结合脉象、病史,诊为少阳证。虽然有心下堵闷,但问其无用下法的病史,故知不是结胸,也不是痞证。仍投用和解少阳之法,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3片,炙甘草3g,枳壳10g,枳实6g,瓜蒌30g,川连5g,桔梗6g,水煎服。进5剂病去大半。再以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g、生麦芽10g、香稻芽10g,又进4剂而痊愈。

1972年时还治一男性中年病人,主诉为反复发作性发高烧已近2年。每于发烧时先感发冷,继则发热,并咳吐血痰,体温高达39℃以上,共烧3~4天或1周,用抗生素治疗2~3天,即可退烧,但过7~10天则仍发作如前。如此反复发作已近2年。虽经多个医院多次作心肺等多种检查,均未见异常,亦未能治愈。本次来就诊时,已是发作后的第六七天,自觉又要发作。舌质、舌苔均未见异常,腹部无积聚,脉象双手均弦。据其定时寒热,六脉皆弦,知为邪踞少阳之证。邪久郁化热,每于发热时,热邪扰血,故咳吐血痰。四诊合参,诊为少阳郁热之证。治用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法,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2g,黄芩12g,半夏9g,党参12g,地骨皮12g,青蒿12g,白薇12g,生地黄12g,白及9g,水煎服,初诊投3剂。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又因病久多次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分之邪,引邪外出;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地骨皮清泻肺火以止咳血;生地黄甘寒益阴,凉血降火以清热止血,为佐药;更以白及入肺,活瘀止血,作为使药。

二诊时,情况良好,已距上次发作十余天,一直未再发作,六脉弦象渐退,仍投上方,减柴胡为12g,再服3剂。又过8天后追访,病已痊愈,未再发烧。又过半个多月,再去家中随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正常上班,精神健旺。

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很常用,我曾以本方随证加减治愈过不少疑难病证。例如痎疟(长期的定时发热)、瘅疟(定时发热不恶寒)、牝疟(定时发冷)、过敏性休克(表现有少阳证者)及急慢性肝炎等等,不再一一介绍,请参看各中医药杂志及拙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一书中所附病例。

少阳证如出现口渴者,可于本方去半夏,加天花粉9~12g以生津止渴;如心中发烦而不呕者,可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以荡郁热;呕逆重者,可加重生姜,再加陈皮9g以理气散逆;咳嗽者,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6g以合肺气,加干姜3~6g以散肺寒;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g,温覆取微汗;口渴思饮,齿燥无津,加生石膏(先煎)30g以清胃火;下午低热加青蒿9~15g、地骨皮9~12g、白薇10g,把人参改为沙参;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12g合甘草以缓急止痛;胁下痞硬,心下满闷,可去大枣,加生牡蛎(先煎)20~30g以软坚散结;胁下痛者,加青皮9g、白芍12g、白蒺藜10g以平肝火;心下悸动、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0~20g以淡渗利水;两侧头痛或偏头痛者,加川芎9g、菊花10g以散郁除风;兼有黄疸者,加茵陈10~20g、车前子9~12g利湿导热;兼有里实而大便秘结或潮热大便下利不畅者,可加芒硝6~10g以和解攻里。

我治疗慢性肝炎,症见胁痛(隐痛、胀痛、刺痛)、脘闷、食欲不振、饭后迟消,大便或溏或不利,生气则症状加重,肝功检查时好时坏,或谷丙转氨酶单项高者,常用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炒川楝子10g、白蒺藜10g、红花9g、皂角刺6g、泽泻10~20g、炒莱菔子10g、焦四仙各9g、片姜黄9g,每周6剂,服4~6周,每收满意效果,有效可以继服。肝功能不正常者,最好每服1个月查一次肝功,连查3个月,以观察疗效。

本方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可治寒热交作,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定时发作。

本方合白虎汤,名柴胡白虎汤,治寒热交作,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定时发作。

本方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用于治疗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者,亦治疟疾。

本方合平胃散同用,名柴平汤,可治湿疟,身痛身重,寒多热少,舌苔厚腻,脉濡滑,或弦细乏力。

近些年来也常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去人参,加黄柏9g、五味子9g、茯苓20~30g、猪苓10~20g、泽泻15g、萹蓄10~15g、车前子10g、滑石9~12g)、急性胆囊炎(去人参、大枣,加茵陈10~15g、枳实10g、郁金10g、延胡索9g、焦槟榔10g、川楝子10g、酒军3~5g)、急性支气管炎(去人参,加桔梗6~9g、前胡10g、苏子10g、紫菀12g、枇杷叶12g)等。总之选用本方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

日本医家大塚敬节氏,曾用小柴胡汤加牡蛎,治愈多例圆形脱发症,快者1个月有效,慢者一年半治愈,禁服砂糖,尽量多食小鱼骨和蔬菜。他还用小柴胡汤合牛黄丸治愈了不明原因的高热。均供参考。

本方去人参、甘草,加白芍9g、枳实9g、大黄6g,名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大便不畅,舌苔黄厚,脉象弦而有力等。

近些年来有些医院以本方加减(去半夏,加木香、延胡索、胡黄连、芒硝、蒲公英、槟榔等)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附小柴胡汤原方的煎服法,以资参考。“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