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香附(醋炒)苍术(泔浸,炒)抚芎神曲炒栀子上药等分,共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g,一日2次。
此方也可作为汤剂使用。
本方中所用之“抚芎”,为芎䓖之产于江西者。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载:“产于江西旧抚州境者,其中心有孔。辛温无毒,开郁、宽胸、通经络。治胸膈痞满作痛。”“与他处所产,迥然不同。”朱丹溪说:“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本草纲目》引)可见丹溪先生在越鞠丸中选用抚芎,而不用川芎,是有道理的。也可以看出前人注重地道药材,是有临床实践根据的。现在一般多用川芎代之,用量可稍小些。
本方统治气、血、痰、火、湿、食之六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堵胀、吞酸嗳气呕吐、饮食不消、胸脘刺痛等。
“越鞠”即发越鞠郁之气的意思。方中以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邪,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气畅而郁舒。五味药治六郁,惟无治痰药,是何道理?因痰郁多与脾湿有关,有时也与气、火、食有关。今湿、气、火、食诸郁都解,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设治痰药。六郁之中又以气郁为主,故气畅而郁舒。
方中五味药虽然原方的用量为各等分,但可根据某郁重而加重发越该郁的药物用量。例如气郁重者可重用香附,湿郁重者可重用苍术等。另外,还常常根据某郁重而再加味,如湿郁重(周身沉重或痛,遇寒即发)加茯苓、白芷,火郁重(头胀,急躁,尿赤,脉数)加青黛,痰郁重(动则气喘,脉沉滑,胸闷,腻苔)加胆南星、半夏、瓜蒌、海浮石,血郁重(四肢无力,能食,胸脘或有刺痛)加桃仁、红花,气郁重(胸膈闷胀)加木香、槟榔,食郁重(嗳腐吞酸,腹胀,不能食)加麦芽、山楂、砂仁,夹寒(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可少加吴茱萸。
我曾多次以本方加厚朴10g、半夏9g、苏梗12g、旋覆花(布包)10g、乌梅3~5g、金果榄9g、茯苓12g水煎服,治疗梅核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请参考试用。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医生以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西医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等病,以中医六郁所致胸膈闷胀、脘腹疼痛、胁痛恶逆、嗳气吞酸等为主症者。
妇女因气郁而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延胡索、川楝子、炒小茴香、吴茱萸等治疗。
《医学入门》六郁汤(香附6g、陈皮3g、半夏3g、川芎3g、苍术3g、赤茯苓2.5g、栀子2.5g、砂仁1.5g、甘草1.5g、生姜3片)与本方均能治胸胁闷胀疼痛、脘堵嗳气、食欲不振、精神抑郁诸症。六郁汤偏于治气郁、痰郁为主者,越鞠(汤)丸则偏于治湿郁、血郁、食郁为主者。
本方药味偏于香燥,故血虚、阴虚、津液不足诸证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