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各30g炙甘草15g(宋代)原方为粗末,每服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煨姜)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近代多以此方作为汤剂服用,药量可根据原方意和具体情况稍加变动。一般常以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各6~9g,炙甘草3~4.5g,水煎服。也有的为细末,每服3g,生姜、薄荷少许,煎汤送服,每日2~3次。
据前人分析,本方中柴胡配以少量薄荷使用甚妙。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胆为甲木,具少阳之气,其性柔嫩,好像嫩草穿地而未伸,此时若被寒风一郁,则不能上伸而下克脾土。惟得温风一吹,郁气始能得到畅达。木性喜风,寒则摧萎,温则生发。柴胡、薄荷辛能发散,配当归而温入少阳,温风拂郁,木气得伸,土亦得滋,无燥熇之患,金水自能相生,五脏荣泽,气血调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东方肝木为生生之气,肝郁则害脾。方中以当归、白芍养血敛阴而柔肝,柴胡升阳散郁,合白芍以疏肝。又用白术、甘草和中益脾,助土德以升木。茯苓利湿助术、草而令心气安宁。引以煨姜,暖胃祛痰,调中解郁,薄荷辛散郁热,搜消肝风,疏郁调中。木达脾升,胆和胃降,诸郁自已,故方名“逍遥”。
本方为主治肝脾不和的常用方剂,可用于治疗血虚肝燥,头痛目眩,眼赤烦渴,口苦倦怠,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往来寒热,潮热咳嗽,咽干便涩,胃脘疼痛,小腹重坠,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大而虚等症。
本方加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泻三焦郁火),名丹栀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虚目昏,头痛目赤,小便涩痛等症。
本方去姜与薄荷,加生地黄以滋肾养血,名黑逍遥散,用于治疗肝阴虚,气郁不舒,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下午烦热等症。
我常以逍遥散随证加减,用于调治月经。如月经前期,经水量多,急躁易怒者,以丹栀逍遥散加桑寄生20g、川续断炭15g、艾叶炭30g、棕榈炭30g、益母草15g;月经后期,月经量少,血黯有块,行经腹痛者,用黑逍遥散,改生地黄为熟地黄,加香附10g、川芎6g、红花9g、桃仁9g、炮姜3g、延胡索6g;月经淋漓不断者,逍遥散加桑寄生30g、川续断炭15g、艾叶炭30g、棕榈炭30g、阿胶珠10g、党参10g;子宫出血,血崩不止者,加桑寄生30g、川续断炭20g、补骨脂10g、菟丝子10~12g、棕榈炭30g、艾叶炭30g、益母草炭20g、炮姜炭5g、党参12~15g(或人参3~6g)、赤石脂(先煎)15g。
我也常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肝脾失和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胁部胀痛,腹部重坠,食欲不振,口干不欲多饮,舌质较红,大便溏泄,每日3~4次,四肢倦怠,饭后迟消或倒饱、面色萎黄欠泽,脉象弦细,重按乏力。加减的基本方如下:土炒当归6g,土炒白芍9g,土炒白术9g,茯苓20g,柴胡6g,炙甘草3g,车前子(布包)12g,炒山药12g,炒扁豆10g,芡实米12g,莲子肉6g,肉豆蔻10g,伏龙肝60g(煎汤代水)。水煎服,每收良效。适用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病。
对于因脾胃失和而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胁胀痛,嗳气吞酸,大便时溏时干,悒悒不乐,胃部不适,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弦滑之证(本证常包括西医学诊断的慢性肝胆疾病),我常用本方加减如下:柴胡9g,黄芩9g,炒川楝子9g,白芍12g,当归6g,焦白术6g,茯苓12g,泽泻9g,香附9g,青、陈皮各6g,焦四仙各9g,木香6g。每收满意效果。请参考试用。
本方与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皆为疏肝理脾之剂。本方偏用于血虚肝燥,木郁克脾证;四逆散则偏用于热郁而四肢逆冷,影响脾胃之证。四逆散改枳实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名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胸脘胀闷,寒热往来。逍遥散偏用于血虚肝郁者,柴胡疏肝散偏用于气滞肝郁者。
据近代实验研究报道,本方具有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的作用,并有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的效能。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