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0.藿香正气散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提要

比较藿香正气散、六和汤

比较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

藿香90g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g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60g炙甘草75g共为细末,每次服6g,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盏,热服。如欲出汗,盖好衣被,再煎服之。

现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用量比例,改为汤剂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又治中暑、霍乱吐泻,感染岚瘴不正之气,舌苔白腻、脉象滑等症。

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本方在夏暑季节最常使用。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炒莱菔子以加强消导;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车前子等以利湿止泻。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正如《本草正义》所说: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但本品温和力缓,还需配伍苍术、厚朴、佩兰、苏叶或白术、陈皮、茯苓等。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效果良好。例如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处方: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半夏10g,干姜6g,香薷9g,炒扁豆9g,茯苓20g,大腹皮12g,广木香6g,车前子(布包)12g,炒白术6g,伏龙肝(煎汤代水)60g。1剂显效,3剂痊愈。

藿香正气散与六和汤(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能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外感暑气而致寒热、吐泻等症。本方解表除湿之力大于六合汤,但正气虚弱之人应慎用;六合汤解表芳化之力虽小于本方,但益气匡邪之功却大于本方,并且还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对吐泻转筋者有效。

本方与不换金正气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半夏、生姜、大枣)皆用于治疗湿浊内停,兼有感冒而呕吐泄泻之证。本方解表发散与利湿之力较大,不换金正气散则化湿和胃、调中止呕之力偏重,解散之力较轻。

凡阴虚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呕作胀,以及温热病,均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