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医集》)
土炒白术90g炒白芍60g防风30g炒陈皮45g
本方原来可作散剂或丸剂、汤剂。近人多酌减其用量作汤剂服用,参考用量为土炒白术15g、炒白芍12g、炒陈皮7.5g、防风6g。
《丹溪医集》中此方未命名,有称此方(方名)出于刘草窗。此方主要功用是扶脾疏肝,缓痛止泻,用于治疗因肝郁犯脾而致的腹泻。这种泄泻的症状特点是每遇生气则腹痛、腹泻加重,先感腹痛,后即泄肚,泄后腹部略觉舒服,痛一阵,泻一阵,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的常年不愈。舌苔薄白,脉象常见弦意,有时左弦右滑,有时右手弦滑大于左手。本病乃因肝气久郁,肝郁乘脾,脾虚中湿不化,气郁不舒,气湿相搏而作腹痛。故《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临床常兼见气滞、烦闷、性情急躁、食欲不振、体倦易疲、女子月经不调等症。西医学之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中,常出现痛泻之证,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方中以白术苦甘性温,功能健脾燥湿和中,为主药;白芍酸微寒,抑肝而扶脾,柔肝缓急而止痛,为辅药;防风辛温有香气,能散肝郁,醒脾气,又有风能胜湿的作用,为佐药;陈皮辛温,本能利气开胃,炒香则加强燥湿醒脾之效,气行则痛止,为使药。四药相合成为补脾泻肝之剂。本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因其为“治痛泻要方”,故后人皆习称之为痛泻要方。久泻不愈者,可加升麻、伏龙肝、补骨脂等。
方中白芍、防风配伍使用甚为巧妙。二药相合有抑肝、柔肝、疏肝、扶脾、醒脾、燥脾的作用。李东垣用防风时曾说:“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汤液本草》论白芍时曾说:“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前人认为白芍既入肝脾经血分,又为脾虚的引经药。防风不但有风能胜湿的作用,且能升阳气而醒脾,搜肝气而疏肝。可见朱丹溪深得白芍、防风之妙用,所制之痛泻要方疗效卓著,广为后人习用。希望今人学习本草者,不要受现在中药书中分类法的限制,要深入全面地学好每药的性味功能和配伍变化,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肩负起继承发扬的重任。仅举此二药为例,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地去领会。
我常用此方合四神丸方、附子理中汤治疗老年人年久泄泻,每到清晨腹中雷鸣、胀痛,赶紧上厕,泻后腹中即觉舒适,白天或再小泻一二次。如遇生气则病情加重,腹中阵阵作痛,每痛必泻,泻后痛减,食欲不振,饭后迟消,四肢乏力,舌苔较白,脉象弦细或弦滑,重按无力。大便化验阴性,结肠检查无器质性改变。我的验方如下:土炒白术10g,土炒白芍10g,防风10g,炒陈皮5g,补骨脂10g,吴茱萸6g,五味子6g,肉豆蔻10g,茯苓18g,党参10g,制附片6~9g,炮干姜3~5g,炙甘草5g。如治中年人,附片、干姜可再酌减用较小量。如每次均为水泄,可将茯苓加至20或25g,肉豆蔻加至12g,五味子加至9g,另用伏龙肝60~100g煎汤代水。如腹胀明显可加木香6~9g。每收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本方与四神丸相比较,本方主治肝郁犯脾所致的泻肚,其症特点为腹痛一阵即泻一次,泻后痛止,遇生气则病发,脉常带有弦象;四神丸主治脾肾两虚所致的泻肚,其症状特点为清晨(约5时左右)腹中鸣响,即上厕泻肚一次,多见于老年人,尺脉多弱。
对肠胃湿热所致的泄泻,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