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0.五苓散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伤寒论》)

提要

五苓散

四苓散

猪苓散

茵陈五苓散

春泽汤

桂苓甘露饮

胃苓汤

比较五苓散、猪苓汤

茯苓24g猪苓24g白术24g泽泻48g桂枝15g共为细末,每次服3~5g,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g,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g。

我常用五苓散加黄芩9g、黄连9g、黄柏9g、生地黄9~15g、木通6g,治疗下焦湿热所致小便频数、不利,尿道不痛,口渴但不欲多饮,舌苔黄腻,查尿常规阴性者。也常以上方去桂枝,加柴胡10g,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属于下焦湿热证者。如小便时疼而带血者,再加小蓟炭30g、茅根炭30g、瞿麦15g,黄柏改为黄柏炭12g。

我也用五苓散合六味地黄汤,重用生地黄(40~50g),改桂枝为肉桂1~3g,加生石膏30~40g、葛根15g、天花粉15g,用以治糖尿病消渴引饮者,不但能止渴,并且能使血糖和尿糖降低。

五苓散去桂枝,名四苓散,主用于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五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加人参,名春泽汤,可助气化以生津液,故曰“春泽”,治体虚无大病而口渴,或大病愈后口渴者(有的加甘草)。

五苓散改桂枝为肉桂,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为末服,名桂苓甘露饮,能清六腑之暑热,化气利湿,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五苓散合平胃散,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饮、食滞腹痛、中暑泄泻、口渴、小便不利等症。

总之,本方为利水祛湿之剂,古今以本方加减变化者甚多,全在医者临床时,神而明之,灵活掌握,不一一赘述。

猪苓汤(猪苓、茯苓、阿胶(烊化)、滑石、泽泻,水煎服)与五苓散皆为利水之剂。但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内热伤阴而致的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及少阴证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或血淋、尿血属阴虚有热者,偏重于治阳明、少阴二经水热已伤阴之证;五苓散偏于治太阳经水热,有表里证,未伤阴者。若阳明病,出汗多,口渴引饮者,二汤均不可用,以免利尿重亡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