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清瘟败毒散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疫疹一得》)

生石膏(先煎)30~90g生地黄10~30g乌犀角(磨服)6~12g真川连5~12g栀子9g桔梗9g黄芩9g知母12g赤芍9g玄参12g连翘9g牡丹皮9g鲜竹叶6g甘草6g先煮石膏数十沸,量药兑入冷水后,下诸药同煎。犀角和汁磨服。

此方为清代治热疫名医余师愚先生经验方,在其所著《疫疹一得》书中论之甚详。本方主治一切火热实证,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谵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等症。

方中生石膏、生地黄、乌犀角、真川连四药最为重要。原方注明:“生石膏大剂六至八两,中剂二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生地黄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至五钱,小剂二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至八钱,中剂三至五钱,小剂二至四钱。真川连大剂四至六钱,中剂二至四钱,小剂一至钱半。”还特别指出:“若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乌犀角一味,目前已禁止使用,故临床上多用水牛角代替,每剂药一般可用30~60g,镑片,水煎服。如重症用大剂救急时,亦可每剂用120~150g。入汤剂,须先煎10分钟。

方中生石膏的用量,确实大得惊人,有的医家不敢用,病家也不敢服,药店也不敢卖。但原书记载清乾隆年间,京都大疫,“九门出棺”,经大胆使用本方,“活人无算”,并说:“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数十年来,颇堪自信。”

上个世纪50年代,我曾参加北京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工作。当患者确有恶寒发热、头痛如劈、大热干呕等症时,生石膏常用到90~120g,有的用到150~180g,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可见用药必须对证,要求医者一定要辨证准确,药证恰当,即可起死回生。正如清代王士雄所说:“盖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苟犯其忌,参术不异砒硇,故不可舍病之虚实寒热而不论,徒执药性之纯驳以分良毒。补偏救弊,随时而中,贵于医者之识病耳。先议病,后议药,中病即是良药。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则粗庸偏谬,贻害无穷,非独石膏为然。”近人常用清瘟败毒饮治疗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的重症,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以及败血症、毒血症等,多有良效。可见不要因石膏用量重而不敢用此方,也不要猛浪滥用,关键在医者辨证准确,据证定方选药。

本方是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桔梗汤综合化裁而成的,是清热解毒、凉血益阴的重剂。据余氏自解说:“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于上焦;牡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黄、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

本方确是清热解毒的复方重剂,用之得当,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若误用之,也可误人性命。但从近些年来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多取得了良好效果,未见不良反应的报道。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张疗效突出的良方,只要临床时细心辨证,斟酌好用量,多能取得佳效,不必过于害怕。我除以此方治疗上述诸症外,也曾用于治疗皮肌炎患者,因用特大量激素治疗后,高烧面赤,谵妄不宁,烦躁耳聋,目不识人,舌苔黄,脉数有力,辨证属阳明火热炽盛,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此方的精神,随证加减而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