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2.太阳病柔痉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魏某某,女,28 岁,比亚迪职工。2015 年 3 月 6 日诊:一周前因头痛发热怕冷,在一诊所就诊,医给予“感康、芬必得等治疗。二天后,发热退,诸证即轻。又服了二天,病不减轻又重,始现头痛,脖子强痛不舒,难以俯仰侧顾,腰背酸痛,头昏,四肢疲乏,时有汗出,兼有胃中胀满,不欲饮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无力。遂以指尖按压肩背,脖子后面皆有压痛,上腹部痞满不痛。综合脉证,诊为太阳中风之柔痉兼以胃虚不运之病,治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处方】桂枝 10 克,白芍 12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大枣 4 个,葛根 20 克,砂仁 6 克。6 剂。

  再诊:头项强痛、腰背酸痛等证消失,腹胀闷稍减,食欲改善,感觉困乏,以脾胃素虚毕现。改处以外台茯苓饮,健脾运脾以调治其本。

  【处方】茯苓 15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2 克,枳壳 10 克,陈皮 6,干姜 6 克。6 剂。

  服完困乏消失,精神好转,饮食恢复病愈。

  【按语】此病人素有胃病,又因头痛发热,服发散祛风之药太过,伤及太阳经气,致津液不能输布,经脉失养而头颈强痛,腰背酸痛,病为痉病。以及兼有汗出,头昏疲乏,脉缓无力,病为太阳中风之柔痉。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鼓舞胃气,生津液以濡润经脉;加砂仁以温助中阳,养胃助纳,标本兼顾,因而服后使柔痉可愈,诸证能轻。又以痉病虽愈,但脾胃素虚而困倦疲乏,饮食仍少,因而再以茯苓饮健脾补气,助运化痰以调补后天之源。

  (2)张某某,女 30 岁。恭张村。2004 年 5 月 3 日诊:右肩痛达背处痛已七八年之久,时轻时剧,剧时常服吲哚美辛,处贴祖师麻止痛膏,痛可暂缓。平时受冷,或洗衣服动冷水后疼痛增加,此次痛已达数月,不能缓解遂来诊治。

  询问得知;此病得于 8 年前,产后月子期间,适逢 7 月下旬,天暑地热,酷热难耐,失于调摄,贪凉外受风寒而得,自后就时时发作。诊见:肩痛右手不能举,活动功能受限,背痛处正在背间后心。患者面色淡白,精神疲倦。舌淡红苔薄少,脉浮弱无力。病属产后气虚津亏之际,贪凉受寒,风寒伤及太阳经脉,营卫受损,经脉郁滞,筋脉失养所致,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养筋脉的瓜蒌桂枝汤。

  【处方】天花粉 2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5 克,炙甘草 10 克,大枣 6 枚,生姜 12 克。6 剂。

  以其病久难愈,加施针灸之法,针取手三里、中诸(双侧)留针半小时,每 10 分钟行针一次。

  待针灸后,患者背心痛立轻,肩痛也缓。针过二三次后,肩背痛消失。待 6 天药服完,肩背痛就基本消失了。即停针灸,又给以上方 6 剂,以巩固治疗。

  现在一年多了,其肩背痛愈后,未再复发。

  【按语】针灸取穴治疗,是应用了前人的经验配穴,即卧岩凌得效应穴针法赋的“肩背痛取手前之三里,应在中诸”,前人使用有效,现在我们临床使用同样可收奇效。

  脉弱无力,精神困乏,肩背痛,病属太阳营卫虚弱,舌淡红苔少,脉弱是阴分不足,病属瓜蒌桂枝汤。不必求其汗之有无,太阳病虚则属桂枝证,实则为麻黄证。

  我在村卫生所初学看病时,于 1980 年夏日,诊治我村一许姓妇,30 岁。晨起即觉脖子强痛不舒,她自以为落枕,并未介意,二三日后,颈项强痛加重,难以左右俯仰,活动受限,才到卫生所就诊:当时脉象沉迟,舌淡苔少,病属典型的太阳病柔痉,符合《金匮要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𠘧𠘧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的瓜蒌桂枝汤证,当时也谈不上辨证,以证对照,见其病症相符,即按太阳病柔痉,照猫画虎地书了瓜蒌桂枝汤原方。当时适逢我的同事、师兄张医师在旁,他也看了,确实脉沉迟。认为恐由湿邪引起,主张用羌活胜湿汤,理由是病机十九条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我则认为舌淡苔少,是津亏液少,何湿之有?坚持开了瓜蒌桂枝汤。当时,我们还都年轻,好学且精力充沛。数日后,张师兄还专程追访了许姓患者,回来后高兴地说:上药服后,一服痛大减,三剂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