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某某,男,61 岁,曹里村退休。2003 年 4 月 20 日诊:感冒已 20 余日,服多种西药、中成药,病仍不愈。诊见头痛、头昏、四肢周身沉困酸痛,咳嗽多痰,黄白相间,口干口渴,恶寒微热。诊得舌淡胖,舌苔白厚而润,脉浮弦有力。询知胸闷胃胀,不欲饮食。诊为太阳病寒邪挟湿之证,治以人参败毒散加味。
【处方】党参 15 克,甘草 10 克,茯苓 15 克,柴胡 10 克,枳壳 12 克,桔梗 12 克,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前胡 12 克,川芎 10 克,干姜 10 克,黄芩 10 克,生姜 15 克,薄荷 6 克。5 剂。
再诊:头痛恶寒,周身酸困疼痛悉除,胸闷胃满已消,余证好转,唯喉痒微咳,痰白,脉浮缓。改处以止咳散加厚朴,杏仁。再服 5 剂,咳嗽亦愈。
【按语】太阳为寒水之经,易招寒邪。寒与水湿,皆属阴类,同气相求,寒湿化合,缠绵难去。寒湿郁阻,清阳被遏,故头痛头昏,周身沉困酸痛,水湿上泛为痰即咳,阻滞胸胃则胸闷胃胀,不欲饮食。故治以人参败毒扶正发表,祛寒除湿,疏通经路,加干姜以助温中化湿,加黄芩清肺热以平口干口渴。五剂后,寒邪去,正气复,诸证消。后因余邪微咳,转方以温润轻宣的止嗽散加味即愈。
人参败毒散,毒者为何?寒湿是也。人体内正常的水液为津液,而多余的,不应该有的、病理性的水液,即为湿毒。人参败毒散有扶正发表、散寒除湿、疏通经络的作用,因而古方书记载其治病颇多,诸如伤寒、头痛、憎寒、壮热、颈强、睛暗、鼻塞声重、风痰咳嗽,以及时气,疫病、岚瘴、疟疾、赤眼、口疮、湿毒流注、脚肿、腮肿,喉痹、毒痢、诸疮、斑疹等诸多疾病。
1980 年,我初入医门,当时还称为赤脚医生。曾治乡邻张某某,男,时年三十六七岁。某日傍晚时分,陡现头痛高热、周身酸痛剧烈。腹痛下痢,一晚上登厕 10 余次,里急后重,蹲厕不欲起,折腾了一夜都没睡成觉。一大早家属即来家找医,去患者家后,见他卧于床上被子紧裹,还连声呻吟。问及恶寒特甚,腹痛、头痛、周身酸痛,痢下次数过频,半小时一次,拉了还想拉,以致患者已经有气无力的。体温 39 度,脉象浮紧大而有力,舌淡红苔白润滑。痢下兼高热,致患者有脱水衰竭之象。病情确实急重,限于当时的条件,加上我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就给开了人参败毒散,以其兼有高热,加了荆芥,防风,黄芩,二剂。一服烧退痢减,二剂后表里之证皆愈。今已 30 余年后,回忆过去,今昔对比,愈觉现代人幸逢盛世,卫生条件、经济状况好多了。反而现在痢疾也不易见到了,现在倘若偶见此证,想必液体吊针早都给输上了,或“120”早都接走了。
人参败毒散可以治痢,其实也就是这么简单,但我就无法理解喻嘉言将其故弄玄虚地称之为什么“逆流挽舟”法。原来很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地给复杂化了。人参败毒散治痢,其实这也和“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证一样,虽病为里证,而病的重心是由于外邪干里所致。痢症从表论治的根本道理,用《内经》的解释就是“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以张仲景的解释就是“表解里自和”,这是多么的直接、简洁和利落!况且古方书也早有记载人参败毒散可治湿毒、喉痹毒痢。又此方加陈仓米,又名仓廪散,专治噤口痢。痢疾由于湿毒所致,湿热或寒湿。人参败毒散扶正祛表,祛寒除湿,疏通经络,若寒湿之毒所致之痢疾,挟有表邪,以此方扶正解表,祛寒除湿,经络通则下痢止,表邪解则里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