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7.太阳病发颐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巩某,男,22 岁,长里村。2014 年 8 月 20 日诊:患者四五天来,感觉身困酸楚不舒,自疑为感冒,但也无发热头痛等不适,因而未予介意。不数日,即渐觉左下颌下肿痛,逐渐肿大至半侧脸颊及耳下漫肿,犹如大头瘟之状,张闭口亦痛,始来就诊。

  诊见:左侧面颊漫肿,肿胀及耳,脖子变粗。按之下颌下有肿核大如核桃,以手指按之,微热触痛。然而病人并无发热恶寒之表证,只觉周身酸楚困乏,头昏,不想吃饭,还觉胸闷腹胀,望舌淡红,苔白润,脉浮有力。病属发颐,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寒湿之邪,阳明、少阳经脉郁阻,气血凝滞而成。治宜扶正达表,祛寒除湿,疏通经络。以人参败毒散加味治之。

  【处方】党参 15 克,甘草 10 克,茯苓 15 克,枳壳 10 克,前胡 10 克,柴胡 10 克,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川芎 10 克,桔梗 10 克,射干 12 克,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生姜 15 克,薄荷 10 克。5 剂。

  再诊:面肿消退大半。患者说:服了二三次即觉病轻,服完病已大为减轻,现在张口咀嚼都不影响了,精神已经好转。脉濡稍弦,舌淡苔白,仍以上方去黄芩,5 剂。

  数日后,街上遇见,言其二诊药还未服完,肿痛全消病愈。

  【按语】用人参败毒散治愈了数例发颐之病,常不由得使人思路又回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抗腮腺炎疫苗还没有临床应用,往往每隔二三年就有一次腮腺炎大流行,每至此时,三四岁至小学生大多无一幸免,民间称其为“大头瘟”,属温疫范畴。那些年我们治疗此病都是用中药治疗,常用的方是吴鞠通的加减普济消毒饮或小柴胡汤加味等,一般 1 周左右都能治愈。但是临床中发现,有部分“大头瘟”却很难治愈,用以上方法常无寸效。经历多了,逐渐发现难治的都是以下颌下淋巴肿大肿块为主,兼以漫肿至面颊脖子的,以致后来遇到此证,明知治不了,便辞而不治,建议病人去西安东羊市中医医院,那里配治的外部贴敷药对于此证效果很好。在今天看来,腮腺炎和下颌下淋巴肿大漫肿,虽然都称为“大头瘟”,都是病在阳明,少阳部位,但二者的病因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热毒挟湿,属阳证;下颌下淋巴肿大却是寒湿,是属阴证,病因是由于伤寒外邪不从外解,余热邪毒未能外达,与里之湿邪凝滞搏结于少阳、阳明之络而成,难怪既往以“大头瘟”常法治疗,毫无寸效。因而中医治病,应当坚定不移地坚守辨证论治这个中医诊疗特色,不要跟风赶时髦,否则的话,如果丢失了辨属何证、即用何药的这个辨证论治中医特色,那么,中医将也随之亡失,那就真的不只是危言耸听了!

  此患者为我村民邻居,他在大约一年前就曾得过此病,一侧下颌下肿胀,漫肿及面颊脖侧,一如大头瘟状,我即以寒湿郁阻经脉不散,因兼发热恶寒等表象,曾与荆防败毒散数剂即愈。本次之病也一如既往,不同的是无有表邪,只是病人兼有不食困倦、面色淡黄等正气不足之象,因而处以扶助正气、祛湿败毒、通经活络的人参败毒散加以射干、半夏化痰散结,黄芩清少阳邪热,共以扶正迖邪,散寒除湿,疏通经络。其正气复,寒湿去,经络通,其病亦愈。

  虽说该患者两次发病,皆以人参败毒散治愈,但这当然也谈不上是自己的发明创造,这也是我从《医宗金鉴》学来的,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