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经循行人体正面,从面部下循胸腹至足。阳明病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并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
阳明病是伤寒病过程中阳气亢盛、邪热炽盛阶段,其性质属于里证、热症、实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也即《内经》“邪气盛则实”之谓。
阳明病胃家实之病,还有经证,腑证之分。若邪气内传于里,虽邪热炽盛,而肠间并无燥屎阻结,为阳明经证;若邪热炽盛入里,燥热与肠内有形的糟粕相合,燥结肠道,影响腑气通降的,为阳明腑证。但无论其经证、腑证,都必然具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病主脉主证。
阳明病虽以阳亢燥热,胃家实为主,然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因而脾阳不足,或阳明病攻下过早过猛,或可伤及脾阳而转成太阴病。阳明病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正气抗力由强而减弱的表现;太阴病转变为阳明病,也就是表示正气抗力由弱增强的表现,因而就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两法,阳明在经之病用清法,在腑之病,用下法。至于临证具体应用,清法还有辛寒清气、清宣郁热、清热除烦、清热和胃、清热利水、清泄胸膈、清热祛湿退黄、清肺平喘、清热止利的不同,下法有重下、轻下、和下、润下、导下的不同,其中重下法中还有宜下、再下、急下存阴之权衡斟酌,不一而足。
总之,阳明病,虽然邪热亢盛,但属热属实,正气抗病能力也特别旺盛,只要辨证准确,正确运用以上清、下两法,就能很快地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