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某某,女,64 岁,长里村。患者于去年 9 月下旬受凉后引起咳嗽,初未在意,数日后,咳重乃去某诊所诊治,医生给开了甘草片、蛇胆液、严迪等药,服后不效。咳嗽持续月余以后,又去诊所输液、服药治疗一周,咳稍减轻,但仍未愈。其后子女又购多种止咳化痰及抗菌药与服,皆无效验。就这样,断断续续也服了不少药,打了不少针,但咳嗽缠绵难愈,至今已七八个月了。
诊见:病人精神气色一如常人。在诊室看完病,闲聊了半个多小时,未见一声咳嗽。病人说:现一般不咳,但咳起来常连声咳嗽,有时连续咳嗽长达一两分钟。气不喘,不咯痰。询之,亦无头痛、鼻塞、喉痒、寒热等表证。舌胖淡红,舌苔略厚。诊脉弦细,凭脉、舌断,有似少阳病。然而仔细询问,并无口苦、心烦,欲呕、头痛、胸胁满闷、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食等少阳证相佐,无证可辨。但从舌辨,仍是痰饮作祟。白苔、脉弦细,病应该是在少阳。试按少阳病施治,依仲景法,咳去参、枣,加姜、味,再加以陈皮、茯苓。
【处方】柴胡 15 克,黄芩 10 克,半夏 12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五味子 10 克,陈皮 10 克,茯苓 15 克。6 剂。
过后得知,服上药数次,咳嗽即大为减轻,及至服完,咳嗽已愈。然而两三个月后,咳嗽又犯。我诊后看其与上次咳嗽同出一辙,仍处以上方 6 剂,一诊咳嗽又愈。后来见面,我对他说:现在条件也好了,你到交大附院找个西医给你好好检查一下。直到现在,咳嗽没有再犯,她也没有去检查。
【按语】此病人为我村民乡党,故知其性格禀性。她平素有病了,就不喜看病吃药,常是能拖则拖,能找医看,就是实在过不去了。所以作为医生,给她看病,思想也有些许压力,只能治好,不能治不了。为求稳妥,首诊时,还配合了在太阳经风门、肺俞穴拔了火罐,以助散寒通阳祛痰。
少阳病咳嗽,其标是痰,本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疏泄失常,津液失布,生痰阻肺所致。因而,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中说:“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更用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悠悠。”故治用小柴胡汤,以调和少阳枢机,去参、枣之甘壅碍气,加以温化寒饮的干姜,和酸敛止咳的五味子,加茯苓、陈皮是合二陈汤之意以健脾化痰,故其久咳之病得愈。
(2)李某某,女,40 岁,田园都市。2008 年 9 月 12 日诊:先感冒咳嗽月余不愈,后在社区医院输液服药,5 日病愈。一周后又发热咳嗽,因来中医处诊治。诊得发热时作,时而恶寒,咳嗽多痰,黄白相间,不喘。兼以胸闷恶心,食欲减退,时而头痛,痛无定处。诊得舌苔白,脉弦数。诊为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病,治以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的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 15 克,半夏 12 克,党参 10 克,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五味子 10 克,前胡 12 克,杏仁 10 克,桔梗 12 克,5 剂。
再诊:寒热已除,热退病轻,咳嗽已甚微,但仍心下痞闷,欲吐,仍不思食,舌红苔白,脉弦,病为痞证,改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味。
【处方】姜半夏 15 克,黄芩 10 克,川连 3 克,干姜 12 克,党参 15 克,炙甘草 10 克,大枣 4 个,枳壳 12 克,前胡 12 克,五味子 10 克,5 剂。
服后痞满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咳嗽已愈。
【按语】此病人感冒咳嗽反复发作,是正气未复,复感寒邪,其病在少阳经。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其虚实兼挟,寒热并见。因而治当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的小柴胡汤,因兼咳嗽故去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再加前胡、杏仁以增其宁嗽化痰止咳之力,服后热退咳轻。二诊时,以咳嗽已微,证以心下痞、欲呕不饮食为主,因而改处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消痞的半夏泻心汤,加枳壳、前胡以快膈祛痰,五味子配干姜以治余咳。
半夏泻心汤又为小柴胡汤之变方,有着和小柴胡汤相似的作用,故其服后痞消能食,咳嗽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