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是一种脾胃虚寒、湿邪内盛的疾病、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的病变,并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互为表里。正常情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也赖肺气的输布全身、大肠的转导排泄。脾主运化升清,肺、胃以和降为顺。因此脾与胃,肺与大肠互相配合,升清降浊,精微四布,水液运行,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太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下利,时腹自痛、舌淡苔白润,脉缓、弱等症。治疗太阴病的法则是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因而,理中汤(丸)、四逆汤就为其主要方剂。太阴病也常有兼挟,转变。治疗时当权衡轻重,表证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先治其里。因而太阴病的治法就有着温里、解表、先温里、后解表、表里双解的不同。
此外,太阴与阳明合邪,而现阳明燥热与太阴脾湿相合,或胃肠积滞与脾阳不足并现等亦不少见。其变化转归有三种可能:一是太阴病经用温阳化湿治疗,或阳气奋起,阳复太过,则湿邪易于化燥伤津而转为阳明病;或邪气化热,湿仍不去。小便不利,湿热熏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致黄疸;还有经治疗得当,或病人脾阳自行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增强。胃肠间平时蓄积的湿邪积滞,随其自行下利而去,自行康复,这就是太阴篇的“脾家实,腐秽当去”之象。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