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某某,男,51 岁,工地工人。2015 年 3 月 12 日,以胃中痞满月余,近 10 余日加重,伴有呃逆频作,食欲减退来诊。
主诉:一个月前,胃中痞满微痛,食欲不振,服药欠佳。即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10 余日前感冒,打针服药,感冒渐愈,但胃中痞满加重,呃逆频作饮食不思,周身困乏无力。诊见胃中痞满,以手按之柔软不痛。检查当中,闻其呃声时作。体格瘦弱,面色淡黄。询知其咽中不舒,大便时秘时稀,望舌红苔白,脉弦无力。辨证:病属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之痞证。治宜补脾升阳,降逆和胃,主治以旋覆代赭汤加味。
【处方】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5 克,半夏 12 克,党参 2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砂仁 10 克,丁香 3 克,大枣 5 个,生姜 15 克。6 剂。
再诊:呃逆不作,痞满消失,饮食增加。患者谓药服以后,大便次数增加,状如腹泻。二日后至今大便已趋于正常,每日一次,舌苔红苔白,脉弱。改处以外台茯苓饮加味以健脾运脾。
【处方】茯苓 15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2 克,枳壳 6 克,干姜 10 克,橘皮 10 克,砂仁 10 克,生姜 15 克。10 剂。
半月后,电话中得知:“胃炎”已愈。
(2)杨某某,女,50 岁,付村。上腹痞闷不适或痛两年多,时发呃逆,咽中不舒,偶泛酸水,睡眠一直不好,睡眠不实易醒。有时上腹隐隐作痛,常在腹空觉饥时作痛明显。四肢困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白边多齿痕,舌苔白润,脉弦无力。病属脾胃虚寒,升降失司之证。治当温补脾胃,和胃降逆,以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5 克,半夏 12 克,党参 15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橘皮 10 克,砂仁 10 克,丁香 4.5 克,大枣 6 个,生姜 15 克。6 剂。
再诊:上腹痞闷减轻,呃逆已除,饮食改善,余症亦轻,舌淡苔白润,脉细弱,兼有睡眠不好,易醒,改处以补脾化饮的外台茯苓饮加味治之。
【处方】茯苓 20 克,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橘皮 10 克,枳壳 6 克,干姜 10 克,砂仁 6 克,丁香 4.5 克,炒枣仁 20 克,远志 6 克。6 剂。
三诊:上腹痞闷消失,饮食增加,睡眠转好,再予上方 6 剂巩固治疗。
月余后得知:胃病没有复发,饮食,睡眠均转好,已恢复正常。
(3)张某某,男,50 岁,长里村。2013 年 6 月 15 日诊:既往胃疾,不时复发,今上腹痞满 10 余日,呃逆泛酸,饮食减退,头昏疲乏。诊得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诊为痞证。此病缘于脾胃阳气不足,清阳不升,寒邪阴浊阻胃,使胃失和降而反上逆。因而治当温补脾胃,和胃降逆的旋覆代赭汤加味。
【处方】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5 克,姜半夏 12 克,党参 15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白术 12 克,枳壳 12 克,神曲 15 克,大枣 4 个,生姜 15 克。6 剂。
再诊:呃逆泛酸消失,上腹痞满减轻,饮食增加,改处以补脾运脾的外台茯苓饮加味。
【处方】茯苓 20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2 克,枳壳 12 克,干姜 10 克,陈皮 10 克,砂仁 6 克。6 剂。
服后上腹痞满消失,呃逆泛酸未再发作,饮食复常病愈。
【按语】痞证者,痞满也,非痞块之痞,乃胃腹饱闷不舒畅之谓。中寒生痞满,痞满属太阴。《伤寒论》说:“病发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一般来说,阳气素弱的人,误用泻下,再伤脾胃阳气,则邪气入里而成痞证。但也常有病人素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受寒邪之后,即使未经泻下,邪气亦可自行入里而致痞证。犹如此案,病人胃疾已久,脾胃虚弱可知,未经泻下,但受寒亦可致邪气自行入里,伤及脾胃阳气,使阴寒不化,阴阻阳气,致使脾胃阳气不升,阴邪阻胃,胃失和降,故上腹痞满;脾阳不升,故饮食减退,头昏乏力;胃失和降故痞满呃逆,舌苔白腻。
旋覆代赭汤有着温补脾胃、和胃降逆、升清降浊、标本兼治的作用,因而可治疗呃逆、上腹痞满等脾胃虚实兼挟之证。呃逆痞满消除,升降已平。再用外台茯苓饮,补通兼施。补脾为主以运脾化湿,加砂仁、干姜以温补中阳。中阳恢复,脾胃健运,可杜痞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