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付某,女,41 岁,村学校教师。2013 年 5 月 24 日诊:以腹满不食来诊。胃病 10 余年,经常复发。10 余日来,饮食减退,胃中胀满,精神疲乏,经常觉腹中有咕咕的流水声。整天不想喝水,小便蛮多。望其形体一般,面色淡黄。询之无呕恶泛酸等症。大便经常干结难解,三四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弦沉无力。病属脾虚失运,转输失常所致,治以健脾补胃、消胀助运的枳术汤加味。
【处方】炒白术 15 克,枳壳 12 克,砂仁 10 克,干姜 10 克,神曲 15 克。6 剂。
再诊:腹胀消减大半,便秘改善,知饥能食。以其仍有身体疲乏、头昏等症。应病人要求,测得血压 85/50mg,兼见两手心发热,口干不欲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改处以补脾胃、助运化的外台茯苓饮加味。
【处方】茯苓 20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5 克,枳壳 10 克,橘皮 6 克,生姜 20 克,砂仁 6 克。6 剂。
三诊:头目清爽,精神、饮食大为改善,腹满消失未作,脉弱,仍用上方加减。
【处方】茯苓 20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5 克,枳壳 10 克,橘皮 6 克,生姜 20 克,砂仁 6 克。6 剂。
服完后停药,已经饮食,精神恢复如常人,腹胀不再复发,病愈。
【按语】胃病 10 年,脾胃素虚可知。脾虚运化失司,致水饮不化,食谷难消而胃中胀满,不欲饮食。治当温补脾胃,助运化饮,故治以枳术汤加味,以白术、干姜、砂仁补脾温运中阳;配以枳壳、神曲化饮消胀。待饮消胀缓,再改处以外台茯苓饮补脾胃,助运化资后天之源,以调治其本。
我近年来治疗脾胃升降失常之病,先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待胃病大轻,呃逆平后,常继之以外台茯苓饮健脾运脾;消胀化饮,服后多能痞胀渐消,饮食渐复而病愈。
外台茯苓饮(茯苓、白术、党参、枳壳、橘皮、生姜),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附方,原治“心胸中有停痰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本方以补脾为主,补消并用,有健脾助运化痰之功,能使脾胃强健,运化增强,痰饮消散,饮食增加。胀满消除,因而是一首病后调理中焦脾胃的良方。
(2)李某某,男,70 岁。退休教师,恭张村。素有支气管炎疾,经常咳嗽气喘,病犯了轻则在家服药,重则常往住院治疗。今以胃中痞满,不能饮食由其家属陪同来诊。患者说:一个月前咳嗽不愈,住区医院输液治疗 10 来天,现在咳嗽已愈,就是整天不欲饮食,不知饥还觉胃中痞满,一天勉强吃一点儿,食后口中时时起痰,不呕不泻。诊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家属说:他走路稍快就气不连续,今来诊时,也就不到一公里路程,中途就休息了三次,共用了一个多小时。望舌淡润苔白,舌胖边有齿痕,脉沉缓无力。诊为太阴阳气不足,运化无权,阴饮内聚不化之证,处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5 克,炙甘草 12 克,砂仁 10 克,肉桂 6 克。6 剂。
数日后某日下午,患属打来电话说:已经吃了 3 剂,已大为见效,心口胀满轻多了,也能吃饭了,精神也好些,气喘也轻了,但是这药喝了拉肚子,今天从早上到现在已拉了 3 次,问药还敢不敢喝?我说:你把电话给他(患者)。得知虽拉了 3 次,但腹无所苦,也无其他不适,饮食也好,精神不衰,遂告诉患者:继续服药无妨,服完后再诊。
再诊时,患者自己步行来诊,精神已大为好转。得知拉肚子就拉了一天,当晚自行停止。现在饮食已大为改善,感觉有气力了,可以外出散步。舌淡润苔白,脉细沉。再予上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5 克,炙甘草 12 克,砂仁 10 克,肉桂 6 克,五味子 10 克。6 剂。
三诊:饮食恢复正常,气短气喘也轻。精神大增,感觉良好,其病已愈。处以附子理中丸,以巩固缓图。
【按语】《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太阴阳气不足,饮邪内聚不化而胸满,脾失健运故不欲食;阴邪内聚不化,上泛为痰而咳喘时作;肺、脾病久,损及下焦,肾阳不足,摄纳无权,则气短乏力。因而治以四逆汤温补少阴之阳,脾肾双补,补火以生土,培土以生金。肾阳充盛则脾阳可复,脾阳复、运化行则腹满消而食欲增,痰自消而咳嗽宁;肾阳充盛则纳摄可复,纳摄复则气息和。治以温补脾肾的四逆汤调治下焦根本,则中、上焦病皆愈。
至于服温脾药后致泻,我临证遇此颇多,最初遇此是给病人开了桂枝加芍药汤,服后“感冒”腹痛立愈,但现腹泻。后来,应用理中汤、六君子汤、真武汤以及服用附子方剂,都有过服后致泻,但这不是药误,而是脾胃阳气渐复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而已。这也就是前面太阴病首所述的太阴病变化发展的第三种转归,也就是《伤寒论》太阴篇的“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