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女,28 岁,住户。2008 年 10 月 6 日诊:胃病有年,久治不愈。前不久在医院才做的检查:浅表性胃炎、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经常感觉胃中痞满胀闷,隐隐作痛。饥不欲食,肠鸣腹泻,日三四次。稍进油腻或难消化之食物,即腹泻增多。诊见面色萎黄不华,四肢疲乏倦怠,舌色淡稍青,舌苔白润,脉象沉弱而缓。诊为太阴虚寒,挟湿不化之证,治以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砂仁 6 克,肉豆蔻 10 克。6 剂。
再诊:胃中痞满、隐痛俱轻,腹泻亦减,脉舍同前,再予上方 6 剂。
三诊:饮食已大为改善。痞满、胃痛已经完全消失,精神转好,饮食稍有满闷。现恰值月经初来,腹痛,血色紫暗有块。脉仍沉弱,舌淡苔薄白。胃病已缓,经痛为急。改处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以温经散寒,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 12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木通 10 克,细辛 6 克,大枣 4 枚,炮姜 12 克,制附子 20 克,砂仁 10 克,肉豆蔻 10 克,醋香附 6 克。6 剂。
四诊:经期已净 2 日。近日胃中稍觉痞满,精神略感疲乏,大便已基本恢复正常,日一次,偶尔二次。脉沉弱,舌淡苔薄白,再以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砂仁 10 克,肉豆蔻 10 克,炮姜 6 克,补骨脂 12 克。6 剂。
五诊:胃痞满消失,胃痛也没再犯,饮食增加,大便已正常,感觉精神气力也增,病已基本治愈。原本想照此方再行调治 10 余天,以患者感觉病也好了,不愿再服汤药,权教其服附子理中丸,坚持服一个月,以事巩固,并嘱患者注意节饮食,勿劳累,勿受凉,食易清淡,忌食油腻、刺激、生冷等物,以防复发。
数月后,患者陪其母来看病时,言其现在很好,腹泻、胃痛等病再也未犯。
【按语】《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病之有腹满,却非实证,而是太阴虚寒,阳气不运,寒湿不化所致。阳气不运则腹痛,湿气不化,下注则腹泻;中焦阳气不运,阴邪内填所以痞满不欲食。理中汤有温中健脾燥湿,温运中阳的作用,故能治疗中焦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泻泄,腹满不食等病。
(2)付某,女,40 岁,恭张村。2003 年 3 月 18 日诊:两个月前病急性肠炎,在社区医院经用氯化钠、阿米卡星、氢可等,输液治疗 5 天,肠炎即愈。但没好几天,于四五日后,又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又作,医给服用增效黄连素、环丙沙星、维生素复合 B 等,服药则泻停,停药病又复发,渐至服西药不能控,而来门诊欲服中药治疗。
诊见:患者精神疲乏困倦,整天腹中痛胀不舒,拧滞而痛,痛剧时即欲往侧,泻后稍舒,量不很多。日泻三四次,兼见胸闷腹胀,饮食减少,疲乏汗多。舌淡苔薄白,脉弦长无力。诊为脾胃阳气不足,气血衰少,兼以肝木犯脾之象。治以温补脾胃,调补气血,扶土平肝之法,处以桂枝加芍药加减。
【处方】桂枝 10 克,白芍 2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2 克,厚朴 15 克,大枣 4 枚。5 剂。
再诊:腹痛大减,便次减少,身觉轻快,饮食也增,再以上方加减。
【处方】桂枝 10 克,白芍 15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2 克,白术 12 克,厚朴 15 克,大枣 4 枚。5 剂。
服完腹痛泄泻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其病已愈。
【按语】患者脾虚气血不足,兼有肝旺克脾之证。桂枝加芍药汤,为小建中汤之变方,俱有温健脾胃、调补气血,兼有平肝抑木作用,用治此证可谓面面俱到,是故较之一般的痛泻要方、柴芍六君等方却疾为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