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某,女,50 岁,长里村。2002 年 5 月 6 日诊:患者体质羸弱瘦小,胃病已 20 余年,平素常觉胃中痞塞隐痛。平时不敢食水果、大肉,不慎犯之即胃痛不能饮食、泄泻。服过不少中西、成药,或效或不效,或服药轻了,数天胃病又犯,持续多日难愈。
今胃中痞满隐痛,腹中不时鸣响,日腹泻三四次稀水样便,饮食锐减已 10 余天。口干不渴,平时老不想喝水。望舌淡润苔滑,脉沉弱无力。病在太阴,阳气不足、寒湿停胃不化之证。《伤寒论》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汤辈。”遂即处以温补脾肾、扶阳祛湿的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0 克,砂仁 12 克,厚朴 12 克。5 剂。
再诊:胃痛、痞满大减,腹鸣泄泻也轻,饮食饭量增加,四肢疲乏改善。思及此病脾胃虚寒日久,必然累及下元,不能温煦中焦,虽然药中肯綮,还须再服以固根本,继用上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0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0 克,砂仁 12 克,厚朴 12 克,补骨脂 12 克。10 剂。
三诊:胃痛痞塞消失,腹泻已愈,饮食增多,精神振作一如常人,其病已愈。教其购服附子理中丸浓缩丸,每次 12 粒,每日 2 次,常服。告之注意节饮食,宜食清淡好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勿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等食物,以防复发。
观察两年,胃病没有再犯。
【按语】患者为我村民乡党,知其胃病年久,中焦脾阳衰弱,阳气失运,不能腐谷化物,而致胃痛泄泻,与其说是太阴病,不若说是少阴病。上焦心肺法天,中焦脾胃法地,下焦肝肾法水。天气下于地,由地而生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因而中焦脾胃是调和上下之枢机,中阳不运,则上下不相交。下焦肾阳是先天所生,无下阳即无上、中二阳,中焦脾胃之阳有赖下焦肾阳所生。是故下焦肾阳为中、上二阳之根,今中焦脾阳损伤日久,必然损及下阳。是故治疗此病,当以直接温补下元,脾肾双补,下元温则脾胃得煦,脾肾得温则胃痛泄泻能愈。所以温补肾阳,健脾燥湿的四逆汤是温下焦促中焦的最佳方剂。
四逆汤是治疗少阴阳衰、阴寒内盛的主方,有着固阳救逆、温补脾肾的作用,可治疗三阴证的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吐腹痛等阳衰阴盛之病。方中主药附子辛热有毒,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逐寒燥湿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性走不守,能内达外彻,能升能降,通行十二经,善祛凝寒痼冷,对于寒、湿(饮)之邪痹结于脏腑、经络、筋脉骨骼者,皆能使其开通温散。又能回阳救逆,立挽危亡;配以干姜温中逐寒祛湿,辅助附子,一走一守,相得益彰;甘草益气和中伏火,使回阳救逆之功更加显著和持久,既能协助姜、附回阳固脱之力,又可缓减姜、附燥烈之性。三味组方,药简效宏,治病范围极广,是故郑钦安的《医法圆通》以此方治疗头脑冷、气喘疾鸣、耳肿皮色如常、舌黑唇焦,不渴少神、喉痛畏寒脚冷、喉痛身热面赤,口瞑舌冷、吐血困倦、齿缝流血、朝食暮吐,完谷不化、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面赤发热,汗出抽掣、大便下血,气短少神、头摇,面白少神、背冷目瞑、舌肿硬而青、唇肿而赤,不渴、鼻涕如注,面白少神、尿多、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周身忽现红云数片,不热不渴、发热谵语,无神不渴、两目白睛赤色、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等 23 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