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某某,女,30 岁,祝村乡政府干部。1986 年 12 月 6 日诊:胃病 4 年,时好时犯,近日胃脘痞闷,疼痛,呃逆想吐,食欲不振,身乏体倦,大便干结。脉沉弱稍滑,舌淡苔薄白。辩证:脾胃虚弱,升降失司,痰浊气血凝结胃脘。以其病久脾胃受损,脾气不升,故饮食减少,疲乏身倦;胃气不降,所以呃逆不食;痰浊,气血凝滞胃脘,故心下痞满疼痛。治宜标本兼顾,虚实并调,处以旋覆代赭汤与手拈散方合方。
【处方】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5 克,党参 15 克,半夏 12 克,炙甘草 10 克,元胡 10 克,草果 6 克,五灵脂 10 克,制没药 6 克,干姜 10 克,大枣 5 个。3 剂。
再诊:胃脘痛消失,痞闷减轻,呃逆已止,食量增加,脉仍沉弱。再以旋覆代赭汤合以《外台》茯苓饮,健脾益气以消痰饮。6 剂后,饮食,体力复常,胃病随愈。
【按语】患者胃病数年,日久不愈。而痞满疼痛,饮食减少。是由于脾胃阳气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枢机不利,运化失常,痰浊与气血凝滞使然,是故治以升清阳、降胃浊的旋覆代赭汤调和中焦,因寒浊凝滞、气血不通故胃痛,因而合以散寒理气畅血的手拈散。其手拈散方歌曰:草果元胡素,灵脂并没药,酒调一二钱,一似手拈却。合方治疗,则脾气得升,胃浊得降,中焦枢机调和,寒邪消散,气血复得畅利而痞满胃痛,困乏不食等病可愈。
(2)王某某,女,33 岁,2014 年 4 月 1 日诊:胃病已 10 多年,时轻时重,近月来,病情加重,服西药效不显而来中医治疗。
据患者云:胃脘经常疼痛,受凉或饮食不慎即犯。近来腹痛加重,整天痛无休止时,尤以空腹时疼明显。饭后疼痛消失或可缓解,常感觉胃脘发凉,喜温喜按。饮食不佳,稍一多食即觉胃中嘈杂不适,呃逆想吐,吐出始舒。1 月前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为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现症:胃脘绵绵而痛,痛虽不重,但整天都不舒服。面色淡白清瘦,四肢疲乏酸困,舌淡红齿痕,舌苔薄干,脉弱。不呕不泻,以手按胃脘处疲软不胀,亦无触痛。诊为太阴中阳不足、气血衰少之证,治以温中补脾、调和气血的小建中汤加减。
【处方】肉桂 10 克,白芍 2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大枣 6 个。6 剂。
再诊:胃脘痛大为缓解,饮食增加,余症亦多改善,脉舌同前,再与上方 6 剂。
三诊:胃脘痛完全消失,精神,饮食已大为改善,唯觉胃脘不舒,胸闷。诊得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改处以舒肝健脾的逍遥汤加味。
【处方】柴胡 12 克,白芍 15 克,当归 12 克,白术 10 克,茯苓 12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薄荷 6 克,香附 6 克。6 剂。
服完后,胃脘不舒等证消失,胃脘痛未再复发,饮食恢复如常,病愈。
【按语】此患者胃病 10 多年,绵绵隐痛达月不愈,空腹痛增,喜温喜按,病属太阴虚寒中阳不足;面色淡白清瘦,舌苔薄少而干,脉弱,病为阴血亦为不足之象,所以治以小建中汤。方以重用白芍,合以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养阴血,更能解痉以治腹痛,肉桂、炙甘草相伍,辛甘化阳以益阳气,干姜、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合有温中健脾,补虚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虽然药房不备饴糖任由缺之,依然收到胃痛缓解、饮食增加的如期疗效。
小建中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阴血和阳气俱为不足之证,最为得当。
(3)呼某某,女,45 岁,商户。2014 年 8 月 20 日诊:胃痛绵绵,久而不愈,时重时轻近 10 年。平素胃脘痞满觉凉,但食量尚可。大便稀薄完谷不化,经常服“胃友、复合维生素 B”等即轻。偶因饮食不当,或寒、温失宜即复加重。今胃痛加重 4 天,时痛剧,时而稍缓。以手按之,疲软亦无硬痛。询之知其饮食锐减,大便稀溏日二三次。望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稍紧。诊为太阴病,脾胃虚寒之证,其属太阴虚寒、脾阳不运所致。治当温补阳气,温运中焦,处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肉桂 6 克,肉豆蔻 6 克。5 剂。
再诊:胃已不痛,痞满消除,腹泻也止。饮食增加,脉舌同前,再与前方 5 剂。
三诊:胃没有再痛,胃脘痞满消除,大便正常,其病暂缓解,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改处以附子理中丸 5 合。每次服 12 粒,每日 2 次。并嘱患者注意节制饮食,勿过饥过饱,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至今已 3 个月,胃病未再复发。
【按语】大便溏泻完谷不化,病属下焦坎阳温煦不足,故以四逆汤直温下焦坎阳,温补其下以促中焦。郑钦安说: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无上、中二阳。下阳本乎先天所生,而中阳却是先天所赖,是故补下阳即是壮中阳,中阳复则肾阳充。故以四逆汤补肾温脾,加肉桂温通阳气,肉蔻温中止泻。脾肾阳气充盛,阳气流通则胃痛可止,阳气通,阳邪消散则痞满可消,腹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