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汶某某,男,46 岁,街道商户。2009 年 5 月 20 日诊:头痛数年,时时发作。一年前曾因头痛经我治疗过,服桂枝加葛根汤加僵蚕,6 剂治愈,一年未犯。此次头痛以前额及两太阳穴处痛重,已 10 多天了。现整天都痛,时或稍缓,昨晚曾流不少鼻血。现症:头痛终日,鼻子不通气,精神疲惫,舌淡苔白润,边有齿痕,脉弦。询得兼以头昏,饮食减退。诊为少阴、太阳同病头痛。病以少阴阳气不足,太阳寒邪羁留,复受寒邪而引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制附子 24 克,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炙甘草 12 克,炮姜 12 克,大枣 4 个,生姜 12 克。6 剂。
再诊:头痛消失,流鼻血再未出现,精神等症转好,饮食改善,其病已愈。再于上方出入以巩固调理:
制附子 24 克,生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炙甘草 12 克,大枣 6 个,生姜 15 克。6 剂。
至现在已四五个月了,头痛未再复发。
(2)刘某某,男,46 岁,饭店厨师。头痛已六七年,时好时犯,时轻时重,经常服药,收效甚微。后在西安医科大学附院检查,诊为三叉神经痛,又开了不少中、西药物,依然用药痛轻,药停痛剧,乃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头痛偏右,时缓时剧,剧时感觉右侧头部犹如铁箍紧束,右目难挣。见其形体略胖,面目暗淡色苍,舌淡苔白,脉象浮弦兼紧。诊为寒邪入络、瘀阻清阳之证,给予清上蠲痛汤加味。
【处方】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细辛 5 克,菊花 10 克,防风 10 克,麦冬 15 克,炙甘草 6 克,白芷 6 克,荊芥穗 6 克,黄芩 10 克,黄芪 20 克,葛根 12 克。5 剂。并针刺太渊、列缺、百会等穴,每日一次。
再诊:头痛,服药后渐轻,数小时后又头痛渐重。近两日来,已经没有药了,感觉头痛渐又加剧,疼痛依旧。望患者精神疲惫,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弦无力,遂按少阴阳虚、寒邪阻络施治,改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制附子 20 克,生麻黄 10 克,细辛 4.5 克,僵蚕 12 克,川芎 10 克。5 剂。
再诊:药服两天后,头痛立轻,今服完药后,头痛已住,精神也较前活泼振奋。即告之患者,病虽暂效,然本病根深已久,不能停药,还需穷寇再追,以杜其发。病者称是,再予上方 5 剂。
服后至今已年余,头痛未再复发。
【按语】张景岳论头痛一证: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因元气。患者头痛已六七年之久,其元气虚弱可知。首诊时,只治其标而忽其本,是以治之不应。好在及时改弦易辙,顾本治标,扶正以祛邪,其久病头痛,二诊而愈。
(3)岳某某,女,47 岁,祝村。2010 年 11 月 15 日诊:头痛发作已 3 天,持续而痛,时时加剧。诊见面色淡白不华,形体瘦弱。望舌淡润苔白,脉浮无力,稍觉迟缓。询问患者是不是还兼以头昏?患者点头称是。诊为寒邪外束,阳气不足之证。勉处以清上蠲痛汤加减:
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羌活 10 克,细辛 5 克,独活 10 克,菊花 10 克,防风 10 克,麦冬 12 克,炙甘草 10 克,白芷 6 克,荆芥穗 10 克,黄芪 20 克,葛根 12 克,肉桂 10 克,干姜 10 克。3 剂。
再诊:头痛稍缓,但头昏困乏明显,食欲减少,舌淡白,脉沉弱。遂改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白通汤加川芎。
【处方】制附子 24 克,生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川芎 12 克,干姜 12 克,葱白 30 克。5 剂。
三诊:患者说:服了一两天,头痛之病立轻。现在已感觉不痛了,头昏困乏也轻多了,精神也已好转。舌淡润苔薄白,脉沉无力,改处以白通汤加味调理。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葱白 30 克,川芎 10 克。5 剂。
至今已 3 个多月,头痛愈后未犯。
【按语】患者本属阳虚寒束之少阴、太阳和病,首诊即当以附子剂治疗,因病人要求自己煎药,因附子的去毒环节关键在煎煮,从安全考虑,首诊没敢开附子,权用了清上蠲痛汤,加了干姜、肉桂。二诊时,效果不是很理想,说服病人,用煎药机煎药,改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一服即轻,服完病愈,其他体征亦多改善。最后以温阳补肾、宣通阳气的白通汤加味,巩固调理。因而其久病头痛治愈,未能复发。
头痛症兼现头昏的,皆为虚证,因此少阴病头痛,每多兼见头昏,不可不知。
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温肾助阳、振奋阳气为主;辅以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气,表散风寒;细辛辛温,既能助麻黄发表散寒,透窍通滞,开宣上焦清窍,还能入少阴助附子温暖命门,透阴分之寒邪。附子性走不守,通行十二经,细辛有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之功,麻黄还可“破癥坚积聚”。三味合方,有着补肾助阳,发表散寒,窜透开滞之功。不但能治少阴、太阳合病,更能治疗寒邪困阻肾阳、滞塞清窍的年久头痛,对于凝寒痼冷所致的各种疼痛,最为有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必须用生麻黄,附子的用量须大于麻黄至少一倍以上,扶正祛邪可保正气无忧,方能达到祛病顾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