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少阴、太阳合病咳喘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余某某,女,51 岁,商户。2009 年 5 月 12 日以感冒 10 余日,咳嗽气喘,服药不愈来诊:10 几天前,受凉后即发热头痛,服西药热退,但出现咳嗽微喘。医又给予甘草合剂、化痰止咳冲剂、安苄西林等药。服后咳嗽未轻,气喘渐重。诊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通气,清涕喷嚏时作,咳嗽喘息,痰多稀薄。周身疲乏欲卧,面色萎黄不华,舌色淡青,舌苔白润,脉沉弱无力。综合脉症,诊为少阴阳气已虚、太阳表邪羁留之证,遂处以扶正祛邪,太阳、少阴同治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予之。

  【处方】制附子 24 克,生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杏仁 10 克,炙甘草 10 克,厚朴 12 克,干姜 10 克,五味子 10 克。5 剂。

  5 月 17 日再诊:咳嗽已止,喷嚏鼻塞等证悉除,精神较前改善,唯以气息短促似喘,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弱。病为肾阳虚不能收纳所致,改处以:

  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五味子 10 克,当归 12 克。6 剂。

  服后,喘促渐少,精神大增,服完后,再未用药病愈。

  【按语】此例病人以前常在我处看病,相互熟稔。知其本为阳虚体质,此次感冒数日,服药过多伤阳,阳气损伤,寒邪不去,寒水不化,泛而为痰。阴气上干清道,出现咳嗽气喘,故需标本同治。因而先用温扶阳气、温开寒水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以和中的甘草,温化寒痰的厚朴、干姜和止咳平喘的杏仁、五味子。二诊时,其病已愈大半,诸证悉减。唯有气息喘促一症,是外邪寒痰已去,正气不足所致。肾为气之根,肾阳虚精气不足,纳摄无权,致气浮于上而现喘促,因而又以峻补阳气、温肾补脾的四逆汤,加以补肾敛肺气的五味子,和补虚平喘促的当归。药与证和,故其咳喘病,二诊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