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少阴病喉痹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许某某,男,32 岁,工人。2010 年 7 月 4 日诊:患者初病感冒咽痛,服药打针后,外感已愈,唯咽痛不已。医又静滴头孢、地米等药 5 日始愈。然不数日又因受凉后咽痛又作,再服西药头孢胶囊、严迪等,咽痛仍时轻时重,断断续续服药治疗已经半年多了,虽然咽痛见轻,但仍无法彻底治愈,经同事引荐来诊。

  现证:咽喉疼痛已微,稍痛,常觉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咽之不利,如有炙脔。胃胀闷,食欲减退。望其咽喉,色淡红也不肿大。舌淡润苔白,脉弦滑,病属喉痹。治以降逆和胃、化痰利咽。处以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姜半夏 12 克,厚朴 12 克,紫苏 10 克,茯苓 15 克,甘草 10 克,桔梗 10 克,生姜 15 克,枳壳 12 克,砂仁 10 克。6 剂。

  再诊:咽喉依然不舒,患者说:感觉其病不轻也没重。但胃胀消失,知饥能食,平素经常感冒,今又时时鼻塞,喷嚏不停。舌淡润胖大,脉沉弦无力。诊为病久阳气受损,寒邪外郁不去,阳虚痰凝,阻于咽喉所致,处以温阳补肾、开郁通痹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生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桔梗 10 克,射干 12 克,菟丝子 15 克,淫羊藿 10 克。6 剂。

  三诊:咽喉不舒大为缓解,鼻塞喷嚏如失。但觉腰疼,口内现口腔溃疡数处,微痛。望舌淡润苔白,脉沉弱,改处以潜阳丹加黄柏以补肾潜阳、收纳虚火。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5 克,砂仁 12 克,甘草 10 克,黄柏 12 克。6 剂。

  服完,咽喉不舒消失,喉痹病愈,口疮、腰痛亦愈,至今已停药后一个多月,上病再未复发。

  (2)李某某,男 52 岁,门卫。高血压病 8 年,平时常服抗高血压病中、西药。半年前,始觉咽中不舒,在当地曾按感冒、咽炎治疗,服药不少,病未见轻。一月多来以前,病情加重,感觉咽部如有物梗阻,颈部感觉紧箍状,声音嘶哑,病剧时常影响通气,上不来气。又按梅核气治疗,服中药 20 余剂,病未轻。即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检查:咽部声带滤泡增生,医谓必须手术治疗。患者畏惧手术,欲服中药治疗。

  诊见:患者面色暗淡,表情郁闷。查其咽部,局部色暗淡不红,稍有水肿。近日来气短,上不来气,尤为明显。询之兼有饮食减少,四肢困乏无力,头晕。测及血压 130/90mmHg,每日必服一粒硝苯地平。舌淡润边有齿痕,脉象弦紧有力。试按素体阳气不足,寒邪外郁,阴邪凝滞而成,治以温阳补肾、散寒开结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生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射干 12 克,桔梗 12 克,甘草 10 克。6 剂。

  再诊:咽喉紧箍感立轻,气喘、气短改善,诸证见轻。效不更方,再予上方 6 剂。

  三诊:颈部已舒,紧箍感消失,咽喉不舒减轻,精神转好,饮食增多,气喘减轻。脉沉弦,舌淡苔白齿痕。治以温阳补肾,纳气散结,处以潜阳丹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龟板 12 克,砂仁 12 克,甘草 12 克,桔梗 10 克,射干 12 克,川贝母 12 克。6 剂。

  四诊:咽喉不适感基本消失,稍有气喘,脉沉弱稍弦,仍予上方。6 剂。

  五诊:咽喉不适感消失,气仍稍喘,脉沉弱,舌淡白。改用四逆汤温阳补肾,以消阴邪。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0 克,桔梗 10 克,川贝母 12 克,菟丝子 15 克,补骨脂 15 克。6 剂。

  六诊:气喘已经平息,咽喉不适消失未作,其病治愈,再予上方 6 剂巩固治疗。

  【按语】足少阴之脉循咽喉,挟舍本。今患者肾阳不足,阴邪渐盛,阴气上僭,逆于咽喉,阻塞不利,是故咽中不舒。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阳不足,摄纳失司,则气喘气短;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而饮食减少,阳气不运则四肢困乏无力,其病机是阳气不足为本。阳气不足,寒邪易恋不去,故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补肾,散寒开结,加射干以利痰散结,桔梗、甘草化痰利咽以助之。

  患者服药 12 剂后,咽喉之疾已轻,而以气喘为重,故改用温肾纳摄的潜阳丹。诸证基本消失后,因下焦阳虚之病,病久根深,故再以温肾补阳的四逆汤以治本调理,其喉痹之病始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