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7.少阴病头昏、失眠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张某某,男,36 岁,药厂工人。2014 年 6 月 5 日诊:经常头昏,周身疲乏欲卧。20 多天以来,睡眠不好,每晚仅能睡着两三个小时,醒来以后,再也无法入眠。诊见:形体略丰,面色唇口淡白,舌胖、淡润边多齿痕,舌苔白。询之饮食尚可,大便次数多,日二三次。近来头昏沉闷不清爽,周身困乏欲卧加重。兼有胸闷,时或心悸时作。诊脉沉弦而缓。病为心肾阳气不足,水气不化扰心,心肾失和所致。治当温阳补肾,宁心安神。以茯苓四逆汤加味治之。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茯苓 30 克,人参 12 克,远志 6 克,肉桂 6 克,生龙骨 30 克,生牡蛎 30 克。6 剂。

  再诊:心悸、胸闷消失,头昏已轻。睡眠大为改善,现每晚能睡六七个小时,精神亦好转,脉沉弱,病已减轻。效不更方,再于上方加减。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茯苓 30 克,人参 12 克,远志 6 克,肉桂 6 克,白术 10 克,生龙骨 30 克,生牡蛎 30 克。6 剂。

  三诊:头目清爽,头昏已愈,睡眠已恢复正常。食量增加,大便已复正常。舌淡苔白,脉沉弱,仍稍有困乏。病已基本治愈,再处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以调理巩固。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茯苓 20 克,人参 12 克,肉桂 6 克,补骨脂 12 克。6 剂。

  【按语】此病人素秉阳虚之体,阳气衰弱已久。一月前又因私车遭遇事故,处理善后事宜,劳力劳心,更加耗气伤阳,心肾阳气损伤,肾阳衰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心,心气即不得下降以交肾,心肾不交故睡眠易醒;阳气不足,阴气即盛,阴气上腾,蔽塞清空,阳气失运故胸闷、心悸;清阳不升,阴气充斥故头昏、周身沉困欲卧。因此治以茯苓四逆汤温补肾阳、去阴宁心,加远志合茯苓以宁心止悸;加生龙骨、生牡蛎以助其宁心安神,以治失眠。龙骨、牡蛎也有补肾作用,少加肉桂以助其通阳化阴。二诊时,以其大便稍多,轻微腹泻,因加白术、肉蔻以补脾止泻;三诊时,因其诸证已消病已基本治愈,故用茯苓四逆汤加肉桂、补骨脂以温补脾肾,以事调理、巩固疗效。

  (2)刘某某,女,42 岁,里花水村。2014 年 3 月 11 日诊:近月以来,晚上睡觉入眠困难,或眠后睡不实易醒,醒后再也无法睡着。白天则困乏欲寐,打不起精神,烦躁不安的啥也干不了。望其形体稍胖,面色淡黄不华,头晕沉闷。感觉记忆减退,易忘,但其饮食尚可。诊得舌淡润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无力,尺弱尤甚。病为少阴阳虚、心肾不交之证,治以茯苓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5 克,茯苓 24 克,远志 10 克,生龙骨 30 克,生牡蛎 30 克,焦枣仁 24 克,党参 12 克。6 剂。

  再诊:睡眠状况大为改善,困乏减轻,精神转好,仍有头昏,脉舌同前,改处以补肾潜纳的潜阳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5 克,砂仁 12 克,炙甘草 15 克,茯苓 20 克,远志 6 克,生龙骨 30 克,生牡蛎 30 克,菟丝子 30 克。6 剂。

  10 多天后,得知睡眠恢复正常,并感觉精力倍增,困乏头晕等症消失病愈。

  【按语】心居上焦属火,在卦为离,☲,离中虚是也,为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火中含水之象;肾居下焦属水,在卦属坎,☵,坎中实是也,为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水中藏火之象,其居于至阴之地。在正常情况下,肾中真阳升发,能使真水上交于心,心火下降而下交于肾,水火循环,周流不息,水升火降,阴平阳秘,则人身体健康,心智焕发,白天精力充沛,晚上自然安睡能眠。今患者肾中真阳不足,肾阳衰弱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水火不济,所以夜则难眠,昼则欲寐;心阳不得遇阴故烦,阴不得遇阳故燥,因而治以温补少阴真阳、兼补阴液的茯苓四逆汤,再加以安神的远志,补肾安神的龙骨、牡蛎,养血安神的枣仁。如此能使肾阳充足,以启真水上滋,心火下济,失眠寐差之证可治,头晕头痛之证能轻。

  睡眠渐复,患者以头昏为重,因而改处以祛阴而潜阳,纳气而归肾的潜阳丹以治头晕,加茯苓、远志补心安神,龙骨、牡蛎补肾固肾,镇惊安神,使其睡眠恢复,头晕,困乏等证消除。

  此病人为我邻村乡党,她家人也常在我们这里看病,得以熟识。她一直就有头晕病,10 余年前我首次给她看病时,就以头昏、失眠、烦躁而来诊的,曾按肝郁化火挟痰的阳证施治,用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二诊即愈。后来还看过数次,还是阳证,都是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也是五六天即愈。后来适逢村子整体拆迁在外过渡,五六年没再看过,然而近数年来,她每次来诊,又皆为阴证,常须用潜阳、四逆、真武等方始效。由此可见人体的阴阳消长转化,是运动变化而非静止不变,临诊看病确应遵循辨证论治这个法宝,摒弃固定、静止的思维方式,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应对临证上千变万化的诸多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