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9.少阴病头晕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李某某,男,40 岁,邓店村。2004 年 4 月 20 日诊:头昏一月,输液治疗五六天,头昏等证不减,而来中医门诊治疗;患者面色淡白,形体瘦消,神情萎靡疲乏。言其头昏眼花,头目不爽终日,重时感觉周围景物晃动。常感腰膝酸软,四肢困倦。诊见舌淡色青,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询得兼有饮食减退,口淡不渴,诊为脾肾阳虚、气血不充之证,治当近效附术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白术 15 克,炙甘草 12 克,生姜 20 克,大枣 6 个,砂仁 6 克。6 剂。

  再诊:头昏、困乏大为减轻,饮食增加,精神转好。舌淡苔白齿痕,脉弱,病已大轻,效不更方,再予上方 6 剂。

  头昏,困乏消失,饮食复常,精神已大为改善病愈。

  【按语】头昏一病,常以虚证居多,而以阳气不足所致者尤多。阳气不足,清阳不升,即现头昏;或阳气不足,阴邪不化,挟饮上犯,亦致头昏。虽有“无痰不作眩”之说,但头昏仍以虚为主,以虚为本。今患者阳气不足,清阳不升即头昏;阳虚中焦失煦,则食欲减少,四肢疲乏,脾肾阳气不足,无促中焦运化,化源不足则气血不充,面色淡黄,形瘦萎靡。因而治以温补肾脾,调和气血的附术汤,以附子温补肾阳,以资先天之本;白术,甘草,大枣,生姜补脾调和气血,以理后天之源;加以砂仁温中养胃醒脾,并宣中宫阴邪。如此阳气可复,中焦得运,气血调和则头昏疲乏等证可除。

  近效附术汤,我日常应用此方颇多,此方对于脾肾阳虚兼有气血不足的头昏很有效验,若肾脾阳虚头昏而兼有阴邪内滞不化的,则用真武汤治疗,效果亦好。

  (2)郭某某,女,70 岁,田园都市。2009 年 5 月 2 日诊:血压偏高已 8 年,平时经常头昏,即常服硝苯地平、丹参片等药。近 10 余日来,眩晕头昏加重,严重时不能站立,要坐者或躺下始舒。在社区医院治疗数日,其症不减而来中医门诊诊治。

  诊见:面色暗淡,神有倦容,舌色淡白边有齿痕,舌色白润。血压测得 165/95mmHg,询之兼有浑身沉困酸重。头面、手足感觉紧绷绷的。诊脉沉弱。即按少阴阳虚、阴邪内聚、阳气不运施治,处以真武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白术 12 克,茯苓 20 克,白芍 12 克,生姜 20 克,肉桂 6 克。6 剂。

  5 月 9 日再诊:眩晕头昏即轻,身沉酸痛消除,精神好转。血压测得 140/90mmHg,得知其睡眠素差,近日失眠,睡觉不踏实,脉舌同前,再于上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2 克,生姜 20 克,肉桂 6 克,白芍 12 克,远志 6 克,生龙骨 24 克,生牡蛎 24 克。6 剂。

  头昏眩晕消失未作,睡眠改善,精神好转病愈。

  (3)王某某,男,67 岁,比亚迪职工家属。2011 年 2 月 3 日以“眩晕沉困一月余”来诊,据患者讲:开始觉眩晕,身体沉困,先在公司医务室打吊针数日,病不轻,又去高新某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耗资五六千元,也没查出结果。现仍眩晕时轻时重,周身沉困欲卧,饮食减少。大便干结,三四天一行。

  诊见:体高形丰,但面色暗淡,精神疲倦,言其整天不思饮食,还常感胃腹胀满。以手按之,胃腹痞满不硬。查看其腿足,有轻度浮肿,脉诊沉弦无力,舌淡白,色稍紫暗,苔白润。病为少阴阳气不足,太阴水湿不运,清阳不升,精不上承所致,治以真武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 24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白芍 12 克,枳壳 12 克,干姜 10 克,川芎 6 克,肉桂 6 克,葱白 30 克。6 剂。

  再诊:眩晕,困乏皆轻,便秘改善,精神稍好,脉舌同前。再予上方 6 剂。

  三诊:眩晕已基本消失,饮食大为改善,大便已趋正常,每日一次,感觉身体轻松多了。近日来增见牙痛,舌淡苔白,紫暗已消,脉沉弱,改处以潜阳丹加味以补肾潜阳,纳气归肾,以敛浮热。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5 克,砂仁 12 克,炙甘草 12 克,牛膝 10 克。6 剂。

  10 多日后,早晨街边散步时偶遇,言其牙痛已愈,眩晕、困乏之病再未复发。

  【按语】少阴阳气不足,脾土不温则寒水泛滥而成灾;阳虚清阳不布,阴霾弥漫则眩晕作;阴寒凝滞,阳气不运故大便干结难解。故用温补肾脾的真武汤生姜易干姜,加温通阳气的肉桂、葱白,活血祛风的川芎以温补肾脾,通阳活血,再加以快气宽肠的枳壳以助其成,故其愈疾也速。三诊时,因眩晕初愈,但兼牙痛,因而改为温肾潜降的潜阳丹加牛膝,但仍不离温补少阴肾阳这个主旨,肾阳得复、脾阳得温则眩晕不再发矣!

  (4)李某某,女,67 岁,里花水村。2015 年 12 月 3 日诊:

  患者高血压 10 年,经常头昏,周身沉困,常服抗高血压、降血脂等多种西药,仍不能缓解。20 多日来,因头昏等症加重,欲求中医治疗。

  患者形体矮胖,面色淡暗,精神萎靡。她说:头脑整天昏沉不清爽,身体特别沉重困乏,感觉到身上棉衣都成负担,沉重碍事,不是因天冷的话,都直想脱掉,就能轻松一些。诊见腿足不肿,亦无恶寒。饮食尚可,但常觉胃中胀满。腿沉,小腿不时抽筋。诊得脉象沉紧,舌胖大,色淡白而干。即按少阴阳气不足,阴邪内滞、饮邪犯上施治,处以真武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白芍 12 克,生姜 12 克,枳壳 12 克,木瓜 12 克。6 剂。

  再诊:胃中胀满,头昏皆轻,周身亦觉轻松。脉象沉缓,舌淡边多齿痕,苔白润。再以真武汤加味:制附子 30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白芍 12 克,枳壳 12 克,肉桂 6 克,生姜 15 克。6 剂。

  三诊:头昏大减,胃中胀满消失,周身沉困亦轻,脉舌同前,再予真武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白芍 12 克,生姜 10 克,肉桂 6 克,沙苑子 15 克,菟丝子 12 克。6 剂。

  服完后,头昏不作,周身沉重消失,未再用药病愈。

  【按语】此病虽无腿足浮肿,然其头昏沉困,胃中胀满,脉沉舌胖色淡,仍为少阴阳气不足、阴邪不化之证。身沉困,胃中胀满,即是阴邪内聚不化之象。故用真武汤温补少阴阳气,兼化阴邪,加理气消胀化饮的枳壳以消胀化阴,加木瓜舒筋化湿通络,服后诸证皆轻。然其首诊时的舌胖大淡白而干,变成了舌淡胖边多齿痕,舌苔白润,可见首诊的舌干不是津亏,而是阳气不足,津液输布失司,津不上承所致,因而仍以真武汤温补少阴阳气为主,兼化阴邪。至胃胀满消失,诸证已轻,再于真武汤去枳壳,加肉桂,沙苑、菟丝温补少阴肾阳,以治其本。故其头昏身沉困重、胀满等病,未经易方而病愈。